“网络恐怖主义犯罪呈现出组织能力加强、恐怖活动趋于专业化和去中心化、防范预测难度加大等发展趋势。在应对策略上,我国的相关立法要进一步完善,在法律上明确建立从预防到打击整个环节的责任追究制度。”1月27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与法治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协创中心)在京举行年会,并发布《2017年新型网络犯罪研究报告》,呼吁进一步出台与网络安全法、反恐怖主义法相关的配套规定,对互联网服务提供者提出更细化的要求和标准,规定责任人负责制,同时在执法领域明确监督及定期检查、应急处置等内容。
当前,国际社会围绕网络空间资源利用与治理的控制权、话语权争夺日益激烈。报告指出,我国要掌握网络空间主控权,必须依靠法治,高站位地建设网络法治、推进网络法治,强化网络安全审查制度,强化网络安全标准化和认证认可工作。报告由“传统犯罪的网络化发展”“网络恐怖主义犯罪的新趋势”“网络虚拟财产犯罪新发展”“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趋势与对策”“中国技术勒索的现状趋势及对策”等六大部分组成。
报告认为,从整体构成来看,我国网络法治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于社会现实和发展需要,空白领域日益增大,法律缺憾日益突出,成为网络空间安全治理的明显“短板”。一是应急性立法多,长远规划不足,已出台的网络规范多数属于应势性、专项性行政法规、解释意见或部门规章,时局性、针对性、功利性、短期政策性效用取向明显,法治应有的系统性、协调性、整合性、严密性不够;二是规范效力位阶不高,多为部门规章,法律法规数量偏少。例如,电子商务、电子支付、跨界数据流动、互联网监管体制等重要领域,均欠缺整合统一的核心规范。
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
信息时代开创了人类新的认识与活动空间——网络空间。基于网络开放、自由、泛在、易用等特性,网络已经成为政府、组织、团体和个人信息传递储存的重要媒介。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网络并非现实空间的简单复制,而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活动载体,它构筑了全新的行为样态,开辟了人类新的实践空间,承载并丰富了现实的利益内容和冲突。在网络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网络安全上升为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重要组成部分的现实背景下,迫切需要我们认清网络空间的规律、特性和走向,站在战略高度,树立全局思维,把握全球视野,瞄准安全底线,置重前瞻规划,全面推进网络空间的法治化,构建“立治有体、施治有序、联动包容、平衡持续”的网络空间治理新格局。一、建设网络强国,必须走法治之路
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并行不悖、相互交织、互相倚重。现实空间有法律等规矩绳墨,网络社会也不可能无法无天、胡作非为。“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关键词是“法治化”,策略方针是“全面”,它是构建网络空间生活样态、秩序构架、利益格局的必由之路,背景厚重,意义深远。
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网络的触角深入千家万户,深入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无处不在,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无人不在。网络不但是普通百姓生活、娱乐的重要工具和平台,同时也是目前最具活力的经济产业,最具创新力的知识领域。可以说,无论是基本生活方式的演进,还是基础社会结构的变迁,我们都无法摆脱网络的影响。“互联网+”既是国家全局战略,更是网络与现实串并交融的鲜活态势;网络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网络空间与传统社会的界限逐渐模糊,网上网下分工对接、整体联动;网络的形象更加饱满,网络的主体更加多元,网络的业态更加丰富,网络的活动更加复杂;网络勾连的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丝毫不亚于传统空间,网络凝结的社会利益的价值也丝毫不逊于现实社会,这些都意味着,任由网络自由生长、对网络“无为而治”的时代已经远去,积极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的时代正在到来。互联网治理体系的重心,应该是全面推进网络空间的法治化,通过法治的确认、引导、规范、调整、保护和罚禁等独特功能,助推网络空间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互联网是人类生活的新空间,也是社会治理的新挑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互联网作为一个全新领域,其治理模式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世界各国都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但是,谁能够首先摸着石头走上岸,谁就能在网络规则主导权的争夺上占得先机。因此,一个国家网络治理体系的优劣,完全可以成为衡量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标尺。法律在网络治理中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的作用。“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党的历史上首次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了战略部署,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决定》指出:“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网络行为。”这一表述足以表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仅适用于现实社会,同样也适用于网络这个所谓的“虚拟空间”。①《决定》不但是网络法治建设的行动指引和目标参照,也丰富了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的时代内涵。2016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指导我国今后一段历史时期国家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关于网络法治建设的内容,《纲要》进一步明确,“依法推进信息化、维护网络安全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要以网络空间法治化为重点,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执法能力建设,提高全社会自觉守法意识,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法治环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可以看出,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目标明确,定位清晰,重心突出。
曹诗权,男,1963年生。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网络空间安全与法治协同创新中心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民法学、网络法学。(撰写总序、前言)
前言
专题一 传统犯罪的网络化发展
引言
一、传统犯罪网络化的定义与表现
二、新型网络赌博的治理与对策建议
三、网络色情违法犯罪的治理对策
四、网络有害信息的法律规制
专题二 网络恐怖主义犯罪的最新趋势
引言
一、网络恐怖主义的兴起
二、网络恐怖主义犯罪形态
三、网络恐怖主义犯罪特点
四、网络恐怖主义犯罪的发展趋势
五、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犯罪的应对策略
专题三 网络虚拟财产犯罪新发展
引言
一、网络虚拟财产犯罪的现状与趋势
二、网络虚拟财产犯罪的实现方式:违法犯罪产业链描述
三、应对网络虚拟财产犯罪的中国法律规制体系
四、网络虚拟财产犯罪的综合治理
专题四 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趋势与对策
引言
一、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中国的最新趋势
二、中外公民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体系现状
三、治理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未来展望
专题五 中国技术勒索的现状、趋势及对策
引言
一、技术勒索:中国的最新形势
二、技术勒索的实现方式:违法犯罪产业链描述
三、应对技术勒索的中国法律规制体系
四、技术勒索治理的应然策略
附录:Wanna Cry勒索病毒事件分析报告
专题六 流量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
引言
一、妨害流量安全的行为模式
二、流量安全问题的法律对策体系
三、流量安全问题的综合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