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依据《论语》《孔子家语》《史记》和其他关于孔子的历史文献记载,从孔子的生平事迹和言行中提炼精华,总结他在社会人生各个方面所体现出的智慧;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孔子的生平事迹、人生智慧、政治智慧、军事智慧、知识技能、为人风范、处事技巧、格言警句,等等;本书语言通俗易懂,形势灵活新颖,结构合理有序,方便读者阅读;内容积极健康,既能帮助读者读者了解孔子思想精华,又能让读者从中得到启发、汲取智慧。
孔子(前551--前479)是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幼而贫贱,通过刻苦自学,位至大司寇,摄行相事,他是春秋时期“学然后从政”和“学而优则仕”的典型。他熟知历史,乐天知命,精习礼乐,提倡仁义,为救世救民辗转南北,奔波东西,虽然未能大展其才,然而他那百折不挠、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被当世贤者赞为救世之“木铎”。他高风亮节,知识渊博,道德人格更是令人折服!本书总结了孔子在社会人生各个方面所体现出的智慧。
这是一个需要圣人而且
产生了圣人的时代。
在公元前800年一公元前
200年,在地球北纬20°和
北纬40°之间的地域,世界
上一批思想巨星和艺术宗匠
闪亮登场,他们的思想和学
说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打破
了人类的智慧,并一直温暖
着人们的心灵。
那是一个群雄纷争、诸
邦并列的时代:在古代欧洲
,是希腊、罗马各自为政的
城邦制时代;在南亚次大陆
,是小国林立、诸邦互斗的
局面;在古代中国,则是从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西
周王朝,转入了诸侯争霸、
七雄战乱的“春秋战国”时代
。那时天下大乱,战火连绵
,强其弱,众暴寡,争地以
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
盈城,百姓生活在被侵袭、
蹂躏和面临死亡的威胁之中
。如何才能恢复社会秩序,
实现社会安定?什么才是理
想的治国安邦良策?芸芸众
生的意义何在?人类前途的
命运何在?正是出于对这些
现实问题的思考,一批批先
知先觉诞生了,一服服治世
良方出现了。人类历史也由
此进入了智慧大爆发、思想
大解放的“诸子并起,百家
争鸣”时代!
在古波斯,琐罗亚斯德(
前628--前551)出现了;在
古希腊,苏格拉底(前469--
前399)、柏拉图(前427--前
347)出现了;在以色列,犹
太教先知们出现了;在古印
度,佛陀释迦牟尼(约前
565--前485)诞生了;在中
国,则有管y-(约前723--前
645)、老子(约前571~前
471)、孔子(前55l一前479)
、孙子(约前545一约前470)
、墨子(约前475--前395)等
一大批精神导师、圣人贤人
横空出世!德国哲学家雅斯
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将
这一时期定义为“轴心时代”
,并认为,“轴心时代”思想
家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
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
影响着人类未来的生活。在
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
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
极关怀的觉醒”,智者们开
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
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
产生了宗教和哲学,从而形
成了不同类型的智慧,,逐
渐形成了“中国文化圈”“佛
教和印度教文化圈”“希腊—
—罗马和犹太——基督教文
化圈”,决定了今天西方、
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
文化形态。这些文化圈内人
们的思想因为有了“轴心时
代”思想家的智慧火花,才
一次又一次地被点燃,这些
文化也才一代又一代地被传
承被发展。
相反,由于没有“轴心时
代”先知先觉思想的恩惠,
一些古老文明也就无缘实现
自己的超越与突破,如古巴
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古
玛雅文化,它们虽然都曾经
规模宏大、雄极一时,但最
终都被历史的岁月无情地演
变成文化的化石。
中华民族以其悠久的历
史和灿烂的文化屹立于世界
民族之林,中华文化历经数
千年而不衰竭,今日更以雄
姿英发之势,傲视寰宇。它
不仅是“世界四大古文明”(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
和中国)中唯一迄今仍然巍
然独立、生生不息的一个,
也是上述四大文化圈中传承
序列最明晰、文化形态最温
和、可持续性**的一种文
化。
浩浩龙脉,泱泱华夏,
何以能创造如此文明奇迹?
中国“轴心时代”期间的“诸
子百家”、圣人贤人所做的
绝妙思考和留下的精神财富
,无疑就是历代中国人获取
治国安邦之术的智慧源泉。
在这一群圣人贤人之中,有
德有位,立言立功,多才多
艺的周公(姓姬,名旦)无疑
是东方智慧大开启的奠基者
。历五百年,随着王室东迁
、文献流播,而有管子、老
子、孔子、孙子者出。管子
是用知识和理想治理社会和
国家而获得成功的第一人,
是后世儒与法、道与名诸多
原理的蕴蓄者。老子曾为周
守藏室史,主柱下方书,善
观历史,洞晓盛衰,得万事
无常之真谛,故倡言不争无
为,而为道家鼻祖。孙子虽
言兵,然而崇仁尚智,以兵
去兵,而为兵家之神圣。同
时,有孔子者出,远法尧舜
之美,近述周公之礼,删六
艺以成六经,开学宫以授弟
子,于是乎礼及庶人,学术
下移,弟子三千,达徒七十
有二,口诵六经,身行孝敬
,法礼乐,倡仁义之儒家学
派因而诞生!
自是之后,民智大开,
学术鼎盛,家有智慧,人有
热忱,皆各引一端,各树一
帜,于是崇俭兼爱的墨家(
以墨翟、禽滑釐为代表),
明法善断的法家(以申不害
、商鞅、韩非为代表),循
名责实的名家(以邓析、公
孙龙为代表),务耕力织的
农家(以许行、陈相为代表)
,清虚自守的遒家(以文子
、庄子为代表),象天制历
的阴阳家(以司星子韦、邹
奭、邹衍为代表),以及博
采众长的杂家(以尸佼、吕
不韦为代表),纵横捭阖的
纵横家(以鬼谷子、苏秦、
张仪为代表),纷纷出焉,
蔚为人类思想史上之大观!
诸家虽然持说不同、观
点互异,但其救世务急之心
则一。善于汲取各家智慧,
品读各家妙论,折中去取,
必收相反相成、取长补短之
效。《诗》曰:“我思古人
,实获我心!”生今之世,
学古之人,非徒抒吊古之幽
情、发今昔巨变之慨叹而已
,亦犹有返本开新、鉴古知
今之效云尔!
是为序!
舒大刚,1959年6月生,四川省秀山县(今属重庆)人。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四川南充师范学院(今西华师范大学)历史系;1990年考入吉林大学,师从金景芳先生治先秦文献,1993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中华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四川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会长等职。担任《儒藏》总主编、《巴蜀全书》总编纂。
序
第一章 孔子其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圣人的风采
第一节 从孤儿到良师
第二节 隐居以求其志
第三节 五十而知天命
第四节 周游列国
第五节 至圣·先师
第二章 仁者爱人——人格的自觉意识
第一节 仁的释义
第二节 仁者面面观
第三节 仁者的情意——忠恕
第四节 行仁由己
第三章 义者宜也——人类的道德自律
第一节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第二节 义的释义
第三节 义与仁与礼的关系——孔子的“系统”观
第四章 礼者履也——仁义的必由之路
第一节 人与兽的分水岭——礼的必然性
第二节 治与乱的分界线——礼的必要性
第三节 礼从宜:礼之因革
第四节 人而不仁,如礼何
第五节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第五章 中庸之道——方法论和处世哲学
第一节 允执厥中——适中
第二节 无过与不及——中正
第三节 和而不同——中和
第四节 无可无不可——时中
第五节 憎恨老好人——反对乡原
第六章 天人相与——孔子的天命观
第一节 从“子罕言”说起
第二节 孔子的天道自然观——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第三节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第四节 继承与发展——孔子思想特殊的东西
第七章 为政以德——孔子的君德论
第一节 德的释义
第二节 政者,正也
第三节 君德种种
第八章 仁政——帝王的大智慧
第一节 足食、足兵
第二节 重教、轻刑
第三节 乱中求治——正名
第四节 为政在人——选贤才
第九章 不教而杀谓之虐——仁者谈刑
第一节 “孔子诛少正卯”的是是非非
第二节 重礼轻刑——导之以德,齐之以礼
第三节 先教后刑——不教而杀谓之虐
第四节 重生轻杀——古之听狱求所以生之
第五节 礼刑并用——宽猛相济
第十章 中华国粹——孔子论孝道
第一节 孝的释义
第二节 孝道与鲁国政治特色
第三节 孝弟为仁之本——孔子论孝
第四节 几谏——孝子的禁忌
第五节 余话——孝思寻源
第十一章 敬鬼神而远之——迷信主题的理性思考
第一节 死后知与无知的二难定义
第二节 敬鬼神而远之
第三节 孔子鬼神思想探秘
第十二章 修身之道——从士人到君子
第一节 大众人格——匹夫·匹妇
第二节 修身初阶——士
第三节 四德共修——成人
第四节 登堂入室——善人
第五节 理想人格——君子
第六节 神圣的人格——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