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115 元
丛书名:岭南中医药精华书系.岭南中医世家传承系列.第二辑
当前图书已被 1 所学校荐购过!
查看明细
- 作者:黎世明
- 出版时间:2019/1/30
- ISBN:9787535970435
- 出 版 社:广东科技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R272
- 页码:419页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本书共七章,主要内容包括:世家史略、世家精粹、世家秘传、世家验案、世家验方、世家医话、世家薪火。具体内容包括:小儿治疗要则和临床运用、略论补虚法在儿科的运用、运用解表法治疗儿科疾病经验等。
岭南中医又被称为“岭南医学”,是中医的学术流派之一。岭南,首先是地理概念。《汉语大词典》谓:“指五岭以南的地区,即广东、广西一带。”而对“五岭”则解释说:“大庾岭、越城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的总称,位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之间,是长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这样岭南的方位就很清晰了。岭南这片土地上的许多文化都自成特色,过去就有“岭南派”一词,《汉语大词典》解释为“现代中国画流派之一”。这说明最早被认为自成一派的,首先见于画坛。不过随着岭南文化的发展,有越来越多领域都呈现出鲜明的特色。所以,后来人们将画学上的“岭南派”加上“画”字,称其为“岭南画派”,而其他领域方面的“岭南派”则有岭南琴派、岭南园林、岭南音乐……
岭南医学则是医学上的派别,主要指岭南地区的中医。“岭南医学”这一名称虽然出自现代,但它是对岭南中医发展的历史文化特色的总结,可以说其内涵是源远流长的。
从中国文化发源来看,中国文化的主流发源于中原一带。岭南文化源于中原文化,随着征战的军士、民族的迁徙传人岭南地区。中医药学就是和传统文化一道,从中原传人岭南的,并在岭南地区与当地的民俗相结合,形成了有本地特色的医学流派。
晋唐时期,岭南的中医学就已经体现出自身的特色。例如对地方性流行病研究有突出的成果。晋代有葛洪、支法存、仰道人等活跃于广东,记载了对蛊毒、沙虱热(恙虫病)、疟疾、丝虫、姜片虫等流行病的认识与治疗方药。唐代开始有《岭南脚气论》等多种以岭南为名的方书,后来南宋郑樵在《通志》中为唐以前医药文献划分门类,就专门划出一类叫“岭南方”,计有《岭南急要方》三卷,《南中四时摄生论》一卷,《南行方》三卷,《治岭南众疾经效方》一卷,《广南摄生方》三卷,共五部九卷。在《诸病源候论》《干金要方》《外台秘要》等综合医书中也多有关于岭南疾病的记载。由此可见,当时研究岭南的疾病与治疗已经发展成中医药学科的一个分支。如果说唐以前的岭南医学偏于研究地方性疾病,那么在宋元明清时期,岭南医学则开始向两个方面全面发展。一是对地方性的疾病研究更加深入,二是开始进而探讨疾病背后的体质因素,指出岭南地理气候环境对人群体质的特定影响。重要标志是元代医家释继洪所撰《岭南卫生方》,集宋元医家治疗瘴病经验之大成,既对主要指疟疾的瘴病在证治规律方面有更深入的认识。到了明清时期,中医的各个学派都传人岭南,岭南医药学家对河间、丹溪、伤寒、温病等流派理论在岭南的适用性进行了多方探讨,还系统地发掘整理了岭南草药的应用经验,将其充实到中药宝库之中。
清中期以后,随着十三行贸易的兴盛,广东经济愈来愈发达。医学方面随之人才辈出,儋州罗汝兰著《鼠疫汇编》,丰富了对急性传染病的诊治经验;晚清伤寒名家陈伯坛名扬海内外,著作《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为世所重;岭南骨伤世家梁氏、管氏等注重总结学术经验,撰写了多种讲义。同时岭南地区在对外开放交流中,得风气之先,引种牛痘的先驱邱熺,一门三代中西医汇通的陈定泰家族,以及“中西汇通四大家”之一的朱沛文等,均有较重要学术影响。
到了现代,岭南的医药学家更加注意总结地方医药特色。邓铁涛教授在1986年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广东医史分会成立大会上,作了题为《略谈岭南医学之特点》的学术报告,提出了岭南医学的三个特点:①重视岭南地区的多发疾病;②重视岭南地区特产的药材和民间经验;③重视吸收新知。并提出这些特点是与岭南的地理、人文、环境密切关联的。随后,岭南中医各科的理论与临床研究不断发展。2006年广东省启动中医药强省建设,我省中医药界与出版界通力合作,组织编撰并出版了《岭南中医药文库》系列丛书,较全面地总结了岭南名医、名院、名科、名药等成就与贡献,产生了巨大反响。
第一章 世家史略
第一节 悬壶惠州,载誉乡里
第二节 克绍箕裘,省府进学
第三节 乱世返乡,医名鹊起
第四节 高校授业,蜡炬春蚕
第五节 上下求索,恫瘝在抱
第六节 踵事增华,代有传承
第二章 世家精粹
第一节 功擅儿科,法贵灵活
一、理重阴阳,治病必求于本
二、法贵灵活,尤擅补泻温清并进
三、组制专方,善治哮喘顽症杂病
四、用药精当,及病则已,两面齐观
第二节 儿科诊治,必求于本
一、治病求本,阴阳为纲
二、标本缓急,宜当细析
三、辨证求本,去伪求真
第三节 小儿治疗要则和临床运用
一、小儿治疗要则
二、临床运用体会
第四节 略论补虚法在儿科的运用
一、治从脾肾
二、谨识开合
三、虚实兼顾
第五节 运用解表法治疗儿科疾病经验
一、腠理闭塞,解表宜重祛风
二、辛主开通,发表当不远热
三、升散通降,法贵因势逐邪
四、症多夹杂,惊、痰、食滞兼理
五、益气扶正,气旺宜于达邪
六、医案举例
第六节 收涩法临证运用别议
一、胃寒泄泻
二、滞颐
三、鼻流清涕
第七节 运用外治法治疗儿科疾病经验
一、源流久远,内容丰富
二、古为今用,去粗存精
第八节 小儿杂病证治
一、腹胀
二、滞颐(流口水)
三、唇风
四、龄齿
五、尿白
六、水疝
七、汗证
八、小儿暑疖
九、手足口病
第九节 略谈甘温除热法的应用
第十节 异病同治与银翘散在儿科的运用
……
第三章 世家秘传
第四章 世家验案
第五章 世家验方
第六章 世家医话
第七章 世家薪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