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战争是文学表现的永恒主题之一。战争文学普遍以揭露战争的残酷、表现阶层间的矛盾为内容,以表达人性与人生的荒诞、敲响反战警钟为目的。早期的战争文学作品,其具体内容主要集中在描写宏大的战争场面以及讴歌对君主的忠诚之上,例如《荷马史诗》《熙德之歌》;在此之后,很大一部分战争文学作品,将表现重点放在了战争对人类肉体和心灵的折磨上,道出了战争的非人道性,例如美国作家史蒂芬·克莱恩描写南北战争的《红色英勇勋章》,德国作家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西线无战事》,以及他的同胞恩斯特·容格尔同样写一战的《钢铁的暴风雨》。在近现代,随着经历战争的一代人慢慢消逝,年轻一代的作家则更为关注战争带给人类的长期影响,尤其是许多与大屠杀主题相关的作品,它们表现的不再是承受具体身体伤痛的父辈,而是将目光慢慢转移向他们的下一代,例如美国作家乔伊斯·卡洛尔·欧茨的《表姐妹》,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朗读者》。战争文学的作家也从经历过战争的一代逐渐向从未亲身经历战争的战后一代过渡,因而,战争文学的视角也从表现战争当时的残酷、战争过后的反省演变为通过重新审视过去的战争,跨越它所带来的创伤,从而获得对人类当下所面临问题的指引。
法语战争文学一直以来都是世界文坛上战争文学中强大而独特的一支。从中世纪表现英雄抵御外敌之英勇的武功歌《罗兰之歌》,表现骑士的英勇与忠诚的骑士文学作品《朗斯洛》《伊万或狮子骑士》,到19世纪表现布列塔尼地区叛乱的《舒昂党人》,表现普法战争的《羊脂球》《最后一课》,再到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主题的《火线》,20世纪中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海的沉默》《法兰西组曲》《弗兰德公路》《北方》《桂河大桥》,以及反映印度支那战争和阿尔及利亚战争的《第317排》《男人们》《法兰西兵法》,法语战争文学以它独特的视角与表现方式在世界战争文学领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近年来法国当代文坛上的战争文学作品多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后出生的一代作家写就。这些作品以二战期间的历史、人物为主题,以崭新的角度重新展开历史画卷。这样的作品在徜徉历史、大胆假设的同时警醒着现实社会。这其中有不少作品受到各大文学奖项的认可,其中包括《复仇女神》(Les Bienveillantes,作者乔纳森·利特尔,Jonathan Littell),获2006年龚古尔奖;《夏洛特》(Charlotte,作者大卫·冯金诺斯,David Foenkinos),获2014年勒诺多奖;《日程》(Lordre du jour,作者埃里克·维亚尔,Eric Vuillard),获2017年龚古尔奖;《魔鬼医生的消失》(La disparition de Josef Mengele,作者奥利维埃·古埃,Olivier Guez),获2017年雷诺多文学奖;等等。
这一类作品被大家称为后记忆文学。这些作家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却深受其影响。他们从经历过创伤事件的父辈那里或集体记忆中获得了一种记忆,这便是后记忆。后记忆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语与比较文学教授玛丽安娜·赫希提出的。这并不是真的记忆,因为他们并没有亲身经历过该事件,但它却具有与记忆同样的特点,鲜活并对人们产生深重的影响。战后一代生活在创伤后的时代,获得的类记忆与创伤仍萦绕在他们的生命中。因此,后记忆文学作品表现出创伤后症状的种种特点,例如对创伤事件的不可控回想,代表创伤事件的意象的重复出现,现实与过去的交错叙述等。但这并不是全部,后记忆文学进一步表现出如何走出创伤的过程,将对创伤事件的回想,情绪的表达宣泄,与站在战后的角度重新看待并接受历史这三者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跨越创伤的境界。战后一代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重新讲述了过去,并加入了对现实的批判与质疑,这是不同于以往战争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举个例子,这类战争文学作品不再只关注战争给人带来的直接冲击——突然而至的死亡,血肉模糊的战场——而是会思考:为什么这样可怕的战争会一直发生呢?“因为它就是现实最简单的形式。所有人都想要战争,为了让问题简单化。”
阿历克西·热尼. 法兰西兵法\\[M\\]. 余中先,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 275.对于那些不循规蹈矩而制造麻烦的人,人们普遍的想法就是使用武力来让他们屈服,从而解决问题。在战争中,人们妄图使用这种方式来让人屈服,但是人不是动物,人有自己的意志,所以最后这一目的终究会失败。那些相信武力的人,却总是认为只要武力再强一些,我们就能取得胜利。因此他们对失败耿耿于怀,想要在战后的社会里再次使用同样的模式来取得胜利。但问题的重点在人,而不在于武力有多强。人们并没有真正从战争中习得真谛,他们没有明白武力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终极方式。他们反而被战争洗脑,被那些残忍的死亡震慑。他们看到了战争可怕的面孔,屈服于武力之下。他们并没有看到正是这种对武力的崇拜,这种野蛮的解决方式,才是问题之根本所在。稍微对战争的原因加以思考,人们将会很快发现事情的真相。而后记忆战争文学正是这样的一种思考。
本书借用“后记忆”的理论概念,以及当代“创伤研究”的理论方法,以法国战后一代作家所创作的几部较为重要而富有代表性的后记忆战争文学作品为具体对象,进行文本细读和分析,在对战争创伤的成因、症状,以及了解如何跨越创伤的基础之上,对战争创伤对战后一代的影响及后记忆的形成原因做一剖析,进而对后记忆文学的形成、特点以及后记忆文学如何体现对战争创伤的跨越做进一步研究。
本书分为四个章节。
第一章:对创伤理论进行介绍。
第二章:对于后记忆的成因进行剖析。
第三章:对于后记忆文学进行介绍。
第四章:从跨越创伤的角度来分析法国后记忆文学作品的三部代表作,即阿历克西·热尼的《法兰西兵法》、皮埃尔·贝茹的《妖魔的狂笑》、菲利普·克洛代尔的《布罗岱克的报告》。
本书从跨越创伤的角度入手,研究战后一代作家所创作的法语后记忆战争文学作品。相信这一研究可以从方法上和视角上给法国战争文学的研究带来新意,从而填补中国现当代法语文学研究的一个小小的空白,为理解现当代法语文学找到另一个新的角度,同时也提供一个将优秀现当代法语战争文学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