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简约消费:政策反思与文明转型》的研究内容主要涵盖三个方面:其一,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视域下研究消费的本质含义。通过人的需要及其满足,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揭示消费的本质内涵,并对消费主义的现象性、工具性、功能性特征及其引发的消费异化和黑色消费文明进行揭露。其二,消费异化的现象批判与体制反思。通过分析消费乱象和消费异化出现的原因探寻问题的根源,并从资本逻辑、个体范式、技术滥用等不同角度对西方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反思和批判。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简约消费文明的当代建构。通过消费文化的变迁和中国经济转型的现实困境,探讨超过消费异化、实现文明转型的现实路径,并就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简约消费社会进行积极的讨论,最终试图寻找打破消费异化、回归消费本质的钥匙。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不平衡不仅体现在收入分配的不平衡、产业结构的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的不平衡,还表现为消费领域的不平衡,尤其是工业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人类消费水平、消费需要、消费能力与自然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不平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①。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中要求倡导推广绿色消费,每个人都应该做生态文明建设践行者、推动者。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②。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人类社会总体上已经开始从生产主导型社会迈进消费主导型社会,进入了“消费时代”。如何看待消费行为,怎么理解消费所带来的经济影响,消费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意味着什么.怎么消费才算是科学理性的消费行为,备受关注的绿色理念及绿色消费是基于什么立场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推崇,这些问题越来越受到普通消费者的关注。
自1987年英国学者埃尔金顿(Elkington)和黑尔斯(Hailes)提出“绿色消费”这一概念之后,国内外学者围绕消费领域存在的问题、消费主义的产生、消费文化和消费意识的构建、绿色消费的障碍等范畴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在众多研究成果中,鲍德里亚(Baudrillard,2006)用大量的著作系统论述了消费社会的运行逻辑,并对后现代社会消费的符号化倾向展开了“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国外学者如弗洛姆(Fromm,1986)的“消费异化”理论、贝尔(Bell,1959)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布迪厄(Bourieu,1984)的“生活风格”理论、英国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的“青年亚文化消费”研究等基本上都从生态环境的保护出发呈现出对现代消费社会的批判性立场。国内有关消费问题的研究早期多集中于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适度扩大消费、提升内需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消费确实成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然而,观照当今时代的消费行为,不难发现“有问题的消费”已然上升为消费最大的问题。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60多个国家(地区)共同签署的《21世纪议程》指出:“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和各国的发展失衡。”面对消费主义和消费社会对人类消费行为的奴役,多数学者基本都是从非理性消费所导致的资源滥用和环境问题对微观消费行为进行批判,认为消费主义行为必然会带来资源短缺和生态断裂等环境问题。杨光飞和梅锦萍(2011)在讨论食品安全问题时从市场经济伦理的脱嵌角度深入分析了当今时代消费问题的根源。韩丰霞等(2017)在论述经济新常态下绿色消费的发展动力时也明确指出市场经济主体不会主动参与绿色活动,只有依赖政府推动才能转变生产方式,保护生态环境。郑也夫(2016)用“后消费时代”阐释了我国消费社会的内在机制,王宁(2009)在大量社会调查的基础上揭示中国消费生活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王长存、陶如宝(2005)第一次阐述了科学消费观。这些研究成果虽然为推进消费问题研究的深入展开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却基本都是从消费行为角度分析消费主义及消费社会产生的原因,鲜少从经济制度和政策本身寻找问题的根源。本书沿着这一思路,站在人本思想的高度,从人的需要和需求之间的区别出发,从消费的哲学反思角度探讨消费的本质及其异化问题,深入分析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消费环节与生产环节之间的关系,进而界定体制背景下消费的变异及消费工具论、功能论的出现,并基于市场经济制度和政策反思对当代西方黑色工业、黑色经济带来的黑色消费文明进行制度解剖和科学批判,在此基础上界定中国特色绿色简约消费文明的时代内涵和特质,进而探索破解黑色消费之殇、构建中国特色消费社会和消费文明的制度路径和现实途径。
本书的研究内容主要涵盖三个方面:其一,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视域下研究消费的本质含义。通过人的需要及其满足,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揭示消费的本质内涵,并对消费主义的现象性、工具性、功能性特征及其引发的消费异化和黑色消费文明进行揭露。其二,消费异化的现象批判与政策反思。通过分析消费乱象和消费异化出现的原因探寻问题的根源,并从资本逻辑、个体范式、技术滥用等不同角度对西方市场经济制度进行反思和批判。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简约消费文明的当代建构。通过消费文化的变迁和中国经济转型的现实困境,探讨超越消费异化、实现文明转型的现实路径,并就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简约消费社会进行积极的讨论,最终试图寻找打破消费异化、回归消费本质的钥匙。
本书得到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人才引育计划“理论经济学研究型创新团队”的资助,在此表示感谢。
崔宝敏,女,1982年11月生,山东济宁人,就职于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专业:政治经济学;研究方向:农村经济发展;新制度经济学。在《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管理世界》《南开经济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土地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若干。
第一篇 消费的本质及消费异化
第1章 消费的本质
1.1 人的需要及其复杂性
1.2 消费与人的需要的满足
1.3 以人为主体的消费的本质
第2章 消费文明变迁与消费异化
2.1 消费与生产
2.2 消费文明变迁
2.3 消费异化的表现及弊端
2.4 消费异化与黑色消费
第二篇 现代消费社会的现象性批判与政策反思
第3章 资本逻辑下的消费膨胀
3.1 市场经济体制中的资本逻辑
3.2 资本增殖与生产过剩
3.3 资本价值实现与消费过度
3.4 消费膨胀与黑色消费文明
第4章 政策反思:个体主义范式引致集体消费非理性
4.1 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个体主义
4.2 个体理性并不必然导致集体理性
4.3 消费非理性与黑色文明的马太化
第5章 政策反思之技术滥用:要经济增长还是要消费正义
5.1 市场体制中的技术中性论与GDP评价说
5.2 有目的的增长与被绑架的技术
5.3 技术滥用下的有增长无发展和高收入值低幸福感
5.4 技术滥用下的消费不正义
第三篇 消费文明转型与绿色简约消费
第6章 文明转型:破解黑色消费之殇
6.1 工业经济中的黑色文明
6.2 绿色经济中的生态文明
6.3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消费文明转型
6.4 从消费异化回归消费本质
第7章 文明转型:绿色简约的消费文明
7.1 绿色简约消费的内涵
7.2 绿色简约消费是以人为本的消费
7.3 绿色简约消费是生态型消费
7.4 绿色简约消费是公平性消费
7.5 绿色简约消费是可持续消费
第8章 中国特色绿色简约消费社会的当代建构
8.1 中国特色绿色简约消费的当代建构
8.2 绿色简约消费模式的创新与探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