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乃千年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东方大港、世界性名城。广州十三行在大清朝的历史上存活了160年,并有近百年“一口通商”的对外贸易史。与此相伴的众多国际性历史事件及人文故事必然与一系列具有纪念性的文化遗址相关联。这些文化遗址是商都广州开展国际旅游的丰富资源和资本、促进城市主题文化建设的品牌及城市视觉景观表达的对象。于此,《广州十三行文化遗址研究》研究十三行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方略,可供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风景园林、旅游开发、名城保护等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需要时时从“过去”中汲取前行的智慧与力量。然而,“过去”是需要有载体的。不忘记过去,就需要我们把装载“过去”的载体给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载体之一便是文化遗产,特别是可以直接触摸的物质文化遗产①。这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底蕴所在、深沉伟力所在,是活生生的教科书,是无价的灿烂瑰宝。开发与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文化遗址遗产⑦,是当前全国全社会关心关注的一个热点。做好开发保护工作,需要我们不断提高站位,能够从战略的视角进行审视,高屋建瓴,擎画蓝图。本书探讨了以广州为中心的、涵盖粤港澳大湾区各地“一口通商”时期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工作。一珍贵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
“海上丝绸之路”,俗称通海夷道。③二千多年前,中外先民们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这条万里通道,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篇章。古代中国通过这条大通道与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开展经济文化交流,见证了“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广州古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之一,是记载这段历史的“活化石”。
海上丝绸之路也曾经赋予中国人许多复杂的情感。尤其是西方进入“大航海时代”后,洋人顺着这条通道涌向东方。但古老中国却大搞闭关锁国,仅留广州“一口通商”。广州成为中西方来往交流的唯一国门。广州十三行成为唯一与西方开展贸易的商埠。西方在这一时期,船舰遍及四海,势力远播五洋,确立了在世界的领导地位。中国却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逐渐沉睡,终至积贫积弱,迎来近代的可悲命运。这是一段非常值得沉思和反省的历史。但于广州,却是城市史上非常“高光”的一段时期。作为天朝唯一的西洋贸易口岸,发挥着“天子南库”的功能,中西贸易的银钱堆满了十三行口岸。西方的建筑、宗教、技术等各种近代文化也逐渐东渐东润,深刻地影响着广州城市的发展。除了广州之外,中西方海上丝绸之路的文明交流还在大致今天“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地区留下了许多文化印迹,成为大湾区历史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的一个令人着迷之处,在于其总是用强烈而奇妙的对比让人感慨河东河西。与当年的“天朝”相反,今天的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昔日那个闭关国度,如今却伸开双臂拥抱世界。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合称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广泛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在新时代又焕发了新的生机。以国家“走出去”战略为代表的更加开放的历史格局,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代表的整合区域优势的总体战略,也为广州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抢抓历史机遇,实现更好发展,是当前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
序一 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的战略视角
序二
十三行历史文化遗址认知理念
风靡世界的国际商埠文化景观
一个“七百忽地”的城市增长极
打造世界名城品牌的黄金走廊
十三行巴洛克历史街区的复兴
千年黄埔古村与百年黄埔古港
行商私家园林的比较个性特色
漱珠涌十三行遗址的旅游开发
珠江后航道上十三行文化遗址
十三行与粤海关相关文化遗址
澳门与十三行相关的文化遗址
大清炮台遗址旅游开发与审美
长洲岛上灵骨永存的万国公墓
金融业制造业的行业会馆集萃
对外商定期放风开放的海幢寺
海舶锚地琶洲古塔的景观鉴赏
禅宗西来初地华林寺遗存再兴
南海神庙:海上贸易的保护神
广州花棣和行商花园惊艳英伦
中国第一个外资企业柯拜船坞
一块西方城市规划样板的飞地
十三行地名文化的考究与利用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