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在本质上是属于以“控制总量”为特征的环境经济政策,是运用市场机制激励企业采取减排的有效措施,是国际社会和各国探索解决全球气候问题、控制碳排放的重要经济手段之一。1997年联合国气候大会通过的《京都议定书》,确立了缔约国中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额度和减排义务,同时设计了排放贸易(ET)、联合履行机制(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三种交易机制,帮助发达国家低成本高效完成减排任务。欧盟、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为控制国内的碳排放,也在探索建立发展自身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其中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和交易市场的发展引人注目。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着国际和国内较大的减排压力。2016年4月,我国政府签署了具有国际法律约束力的《巴黎协定》,承诺将切实做好国内的温室气体减排,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到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先后提出要通过探索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以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意愿。因此,从国别经济比较研究视角出发,借鉴欧盟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发展经验,探索建立和发展符合我国自身国情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显得很有意义。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研究:欧盟经验和中国抉择》围绕借鉴欧盟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发展经验,探索建立发展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和交易市场,共十章。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在本质上是属于以“控制总量”为特征的环境经济政策,是运用市场机制激励企业采取减排的有效措施,是国际社会和各国探索解决全球气候问题、控制碳排放的重要经济手段之一。1997年联合国气候大会通过的《京都议定书》,确立了缔约国中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额度和减排义务,同时设计了排放贸易(ET)、联合履行机制(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三种交易机制,帮助发达国家低成本高效完成减排任务。欧盟、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为控制国内的碳排放,也在探索建立发展自身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其中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和交易市场的发展最为引人注目。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着国际和国内较大的减排压力。2016年4月,我国政府签署了具有国际法律约束力的《巴黎协定》,承诺将切实做好国内的温室气体减排,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到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先后提出要通过探索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以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意愿。因此,从国别经济比较研究视角出发,借鉴欧盟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发展经验,探索建立和发展符合我国自身国情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显得很有意义。
本书围绕借鉴欧盟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发展经验,探索建立发展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和交易市场,共十章。
第一章为绪论,分析了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对国内外关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同类研究进行了阐述,并对本书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进行了说明,指出本书的创新点。
第二章从劳动价值理论、资源稀缺性理论、外部性理论和科斯产权交易理论几个方面探讨了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理论基础,对大气环境容量经济属性和温室气体排放权的内涵做了阐述,指出大气环境容量资源具有公共产品特性;为解决其公共产品所导致的外部性问题,通过明晰产权方式和实行排放权交易机制,是实现大气环境容量资源有效配置和控制碳排放的较优选择。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含义、体系和作用原理,并对排放权交易机制、直接管制及碳税在治理环境气候问题上的优劣势进行比较,提出了我国在碳减排手段上的战略抉择:(1)寻求经济手段治理气候将是我国环境政策的大势所趋;(2)综合应用各种减排手段是我国环境政策的战略选择;(3)渐进原则是我国探索碳减排手段应坚持的重要原则。
第三章评述了国际碳排放权确立的全球气候问题背景,介绍了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和交易市场形成的过程,阐述了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和交易市场的发展状况及对全球各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和交易市场发展的影响,最后对“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谈判和碳排放权分配过程中的矛盾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中国在气候谈判过程中所应坚持的原则:(1)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继续作为新的国际气候协议的基本原则;(2)将“人均排放量”作为衡量国家历史责任的原则;(3)坚持“消费者负责”的原则;(4)坚持技术创新和转让的原则。
第四章从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减排压力、降低减排成本、调动民间资本推进减排事业、保持企业竞争力、促进低碳技术和产业发展、实现经济方式转变、提升我国在国际碳产业链地位的需要七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和交易市场的必要性,从已具备具体条件和制约因素两方面分析了我国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可行性。
肖志明,经济学博士,福建江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福建省管理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行为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厦门市行为科学学会副会长。主持省部级社科课题2项,厅级社科课题2项,参与多项***和省部级课题,发表核心学报论文10余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排放权交易机制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概念界定
第二章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相关理论分析
第一节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大气环境容量资源经济属性和温室气体排放权
第三节 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机制基本原理
第四节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与其他减排手段优劣势的比较
第三章 全球气候问题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建立
第一节 全球气候问题
第二节 气候问题解决方案——国际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机制
第三节 国际气候谈判过程中的矛盾问题
第四节 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面临的压力与原则立场
第四章 我国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一节 我国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必要性
第二节 我国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可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