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育种学(第2版)》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植物育种学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内容包括绪论、育种目标、种质资源、植物的繁殖方式与育种、引种、选择育种、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无性繁殖植物杂交育种、远缘杂交育种、倍性育种、诱变育种、群体改良和轮回选择、生物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抗逆育种、品质育种、品种审定与良种繁育等。
《植物育种学(第2版)》可作为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农学、植物遗传育种、园艺、植保、种子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或教材。
“植物育种学”是以现代遗传学、生态学、生物进化论为理论基础,系统研究以农作物、园林植物、药用植物等为主体的新品种选育和繁育的原理及方法的一门应用科学。
自2003年8月由山东农业大学撰写的《植物育种学》(笫1版)经高等教育出版社发行至今,一直作为我国众多院校植物生产类专业的本科教材,增印虽达8次,供给仍不应求。《植物育种学》教材不仅受到广大师生的充分肯定,发挥了较好的教学效益,同时也收获了中肯的修订建议。特别是近15年来,各类模式植物全基因组测序、转录组序列分析、重要性状基因定位等研究相继完成,全基因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丰富遗传变异群体的构建,倍性育种和群体改良等新的育种技术与体系不断建立,使植物遗传改良的技术体系已进入到由传统遗传理论支配下的经验型、验证型,向在现代生命科学理论和大数据信息化指导下的预见型、干涉型、创新型体系转化与发展的格局,植物新品种的选育将进入快速、高效、批量及低成本的时代。为了加快对传统植物育种学科的改造,培养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的、具有扎实的现代植物育种理论基础、全面掌握现代植物育种技术的专门人才,《植物育种学》的编者多次聚会研讨,分析论证,组织了国内9所重点农业院校中长期从事植物育种研究和教学的优秀教师,开展《植物育种学》(第2版)的全面修订与撰写。
编者力求在保持《植物育种学》(第1版)“面向人才培养方案,适应教学改革需求”的特色,按照“打通基础、拓宽专业、强调综合、提高能力、加强理论、注重应用”的原则基础上,增强迎接互联网时代对教学改革挑战的时代感,对新版《植物育种学》在教育理念、知识内容、结构体系、撰写特色上进行全面的修订。 改变传统育种学教材中按农作物、果树、蔬菜和观赏植物,按各论分别编写的模式,突破草本与木本之间的界限,还原大田作物、果树蔬菜、林木花卉本就源为同宗,理为同一的理论基础和育种体系,力求体现“新、高、精、合”特色;在分述各类植物特殊的育种原理和程序时,选择性地列举植物育种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增加数字资源,便于教与学的拓展参考;强调精选内容,表述清晰,图文并茂,结构合理。
《植物育种学》(第2版)共分绪论和16章,其中绪论、第1章育种目标、第3章植物的繁殖方式与育种由孔令让编写,第2章种质资源由宋宪亮编写,第4章引种和第1 5章品质育种由周元昌编写,第5章选择育种和第1 1章诱变育种由邹德堂编写,第6章杂交育种由孙道杰编写,第7章杂种优势利用由刘保申编写,第8章无性繁殖植物杂交育种由陈学森编写(其中,薯类、球茎类作物的实生苗培育和杂种选择部分内容由张永中编写),第9章远缘杂交育种由蒲至恩编写,第1 0章倍性育种和第1 2章群体改良和轮回选择由邱法展编写,第1 3章生物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由肖应辉编写,第1 4章抗逆育种由杨学举编写,第1 6章品种审定与种子生产由马庆编写。全书由孔令让统稿和定稿。
在新版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得到李振声院士、于振文院士和束怀瑞院士的指导和支持,《植物育种学》(第1版)主编胡延吉教授应邀担任本书主审,吸纳兄弟院校教师宝贵的修改建议,受助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农林医药处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作者对此一并致以诚挚的感谢!
《植物育种学》是为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设计编写的教材,同时也可作为从事农学、园艺、植物保护、生物技术等专业人员参考用书。由于编者经验不足,水平有限,书中讹误及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望读者不吝赐教,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修订,渐臻完善。
绪论
一、植物进化与遗传改良
二、植物育种学的任务和内容
三、植物育种学的发展
四、品种的概念和作用
五、植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
1 育种目标
第一节 植物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
一、产量性状
二、品质性状
三、成熟期
四、对病虫害的抗耐性
五、对环境胁迫的抗耐性
六、对保护地栽培的适应性
七、适应农业机械化要求
第二节 制订育种目标的一般原则
一、国民经济需要和生产发展的前景
二、农业生产实际与现有品种有待提高和改进的主要性状
三、育种目标要落实到具体性状上
四、品种的合理搭配
2 种质资源
第一节 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一、种质资源的概念
二、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三、保护种质资源的迫切性
第二节 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发展
一、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学说
二、栽培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发展
第三节 种质资源的类别
一、本地种质资源
一、外地种质资源
三、野生种质资源
四、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
第四节 种质资源的搜集
一、广泛搜集种质资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搜集种质资源的方法
三、搜集材料的整理
第五节 种质资源的保存
一、种植保存
二、贮藏保存
三、离体试管保存
四、基因文库保存
五、利用保存
第六节 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
一、种质资源的鉴定和研究
二、种质资源的利用和创新
3 植物的繁殖方式与育种
第一节 植物的繁殖方式
一、有性繁殖
二、无性繁殖
三、植物授粉方式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不同繁殖方式植物的遗传特点及其与育种的关系
一、自花授粉植物
二、异花授粉植物
三、常异花授粉植物
四、无性繁殖植物
第三节 植物品种的类型及育种特点
一、植物品种的类型
一、各类品种的育种特点
4 引种
第一节 引种的作用
一、丰富作物种类,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二、引进作物新种质,充实种质资源
三、利用异地种植,提高作物产量
第二节 引种的原理
一、气候相似论
二、作物的生态环境与生态类型
三、重要生态因子、品种特性与引种的关系
第三节 作物引种规律
一、低温长日性作物的引种规律
二、高温短日性作物的引种规律
三、作物对环境反应的敏感性与引种
第四节 引种的工作环节
一、引种材料的搜集
二、检疫工作
三、引种材料的选择
四、引种试验
第五节 植物驯化
一、植物驯化的意义
二、驯化的原理和方法
5 选择育种
第一节 选择的意义和方法
一、选择的意义
二、选择在品种改良中的作用
三、选择的基本方法
四、两种基本选择法的综合应用
五、植物的繁殖方式和常用选择方法
第二节 选择育种的简史及成效
一、选择育种的意义和特点
二、选择育种的简史和成效
第三节 选择育种的原理
一、纯系学说
二、品种自然变异现象和产生原因
第四节 有性繁殖植物的选择育种
一、株选的方法
二、系统育种程序
三、混合选择育种程序
四、提高选择育种效率的几个问题
第五节 无性繁殖植物的选择育种
一、芽变选种
二、实生选种
6 杂交育种
第一节 杂交育种的概念和意义
一、杂交育种的概念
二、杂交育种的意义
第二节 亲本选择与选配
一、亲本的选择
二、亲本的选配
第三节 杂交方式
一、单交
二、复交
三、回交
四、多父本杂交
第四节 杂种后代的处理
一、杂种后代的培育
二、杂种后代的处理和选择
第五节 杂交育种程序和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
一、杂交育种的程序
二、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
第六节 回交育种
一、回交育种的意义与特点
二、回交育种的基本遗传规律
三、回交育种的技术要点
四、回交法的其他应用方式
第七节 杂交育种的早代测验
一、早代测验的概念及意义
二、早代测验的方法
……
7 杂种优势利用
8 无性繁殖植物杂交育种
9 远缘杂交育种
10 倍性育种
11 诱变育种
12 群体改良和轮回选择
13 生物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14 抗逆育种
15 品质育种
16 品种审定与种子生产
中英文名词对照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