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新的考古材料为依托,以文明形成全景化的视角,对中国文明形成中*重要的两项因素:农业和礼制进行深入研究,既关注公元前3000年以来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又对各时代极具代表性的发现进行细节剖析,如对陶器造型与功能的辨析、对丧葬习俗的独特理解等,因而颇具启发意义。
适读人群 :历史学研究者、爱好者 考古学研究者、爱好者 本书从考古材料出发,以考古学方法为主,又辅之以对历史文献学、动物学和植物学、环境与气候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的利用,融会贯通,向读者展现出一幅生动的立体图景,可谓一部全景式解析中国文明形成的力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许宏
冈村秀典于1982年作为留学生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师从被世界公认的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先生。本书为一般读者所作,语言通俗易懂,同时也因其深刻的见解而深受专业学者的推崇。
——日本驹泽大学名誉教授?东洋文库研究员 饭岛武次
本书从严格的社会科学角度来展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过程,并通过对多种材料的观察来指出中国文明在古代世界中的独特性。它基于作者多年从事中国考古研究所积累的深厚学问,并总结其所参加过的几次颇有创新性的考古发掘项目所取得的新认识。作者的观点独特、精彩,文笔清新、耐读。此书被翻译成了中文是一次大好消息。我乐意将它推荐给中国考古界内外的读者细读、享受!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扣岑考古研究所及艺术史系教授 罗泰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在《史记》中第一次阐述了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史。在以黄帝为首的五代圣王的传说时代,继承王位的方式是通过禅让完成的。最后的舜传位于对治水和开发国土有功的禹。禹晚年虽传位于功臣益,但益却让位于禹之子启,结果就造成了王位父子相承的事实。这一世袭王权确立了中国最早的王朝——夏王朝。夏第十七代的桀王失政,被商汤王所灭,于是商取代了夏。第三十代商王纣王无道,被周武王所灭。王失德,有德圣人承继天命,遂有了王朝交替。
这一儒教性的王朝史观,直至20世纪都被将儒教作为国教的中国历代王朝所继承。但日本的白鸟库吉和内藤湖南等人很早便开始以“史料批判”为出发点,专心致力于古代史的复原。1919年的五四运动使现代历史学真正进入中国,顾颉刚等疑古派否定了开创夏王朝的禹和之前五帝的存在,掀起了与传统历史学家们的争论浪潮。另一方面,随着对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甲骨文的释读不断深入,王国维等释古派从遗址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等文字资料与《史记》等传世古代典籍两方面人手,开拓了古代史复原的实证方法。
同时,瑞典的安特生作为当时中国地质调查所的顾问,曾担任指导工作。1921年他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主持发掘了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以彩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1926年从美国留学归来的李济在山西省夏县西阴村发掘了以彩陶为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没过多久,由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主持的殷墟发掘也开始了。文献史学中疑古派和释古派活跃的20世纪20年代,也正是中国考古学勃兴的时代。
其实,日本的鸟居龙藏自1905年起便开始调查辽东和内蒙古东部的史前遗址,其成果发表在《南满州调查报告》(1910年)和一些法语报告上,遗憾的是几乎未被人知。原本鸟居龙藏理应被冠予“中国考古学开拓者”之荣誉,不巧正赶上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口号的辛亥革命(1911年),因为鸟居调查的是清朝兴起之地,属于中国考古学漠视的地带。此后的反日情绪更是使鸟居的功绩埋于黄土。
在这样的民族运动的浪潮中,在一切都要从地域集团或民族兴亡来理解古代史的时候,傅斯年提出了“夷夏东西说”。其内容将在第一章第二节中予以详细讨论。主持殷墟发掘的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主张中国古代社会东、西方的对立是历史发展的原动力。他的属下徐中舒用考古资料进一步阐释了这一见解,认为夷(商)王朝的黑陶文化圈和夏王朝的彩陶文化圈形成了东、西并立的格局。这种描绘地域文化历史的方法被称为文化史考古学。
另一方面,超越这样的“国学”,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研究。作为共产主义作家而活跃的甲骨文、金文学家郭沫若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
冈村秀典(Okamura Hidenori)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1957年生于日本奈良市,1980年毕业于京都大学,1982年作为留学生进入北京大学学习,历任京都大学文学部助手、九州大学文学部副教授、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副教授和教授,2000年获第13届滨田青陵奖。师从樋口隆康、林巳奈夫教授,受宿白、邹衡、俞伟超等先生的熏陶,主要研究中国考古学,并多次来华参与考古调查和发掘。著有《三角缘神兽镜的时代》(吉川弘文馆,1999)、《中国古代王权与祭祀》(学生社,2005)、《夏王朝:中国文明的原像》(讲谈社学术文库,2007),编著有《国家形成的比较研究》(学生社,2005)、《云冈石窟:遗物篇》(朋友书店,2006)等书。
译校者
陈馨 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曾于日本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历史文化学专业攻读博士课程,现就职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秦小丽 日本京都大学博士毕业,现为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序言
第一章 何为中国文明
第一节 上下四千年的中国文明
第二节 中国文明的空间动态
第二章 文明的萌芽——公元前三千纪的龙山时代
第一节 农耕社会的形成
第二节 社会的复杂化
第三节 地域间交流的扩大
第三章 文明的诞生——公元前二千纪前半的二里头文化
第一节 王朝的形成
第二节 中国世界的形成
第四章 早期国家的形成——公元前二千纪后半的商周时代
第一节 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二节 复杂化的王都结构
第三节 地方统治的结构
第四节 王统和王陵的形成
第五章 文明·王朝·国家的形成
第一节 城乡的分化
第二节 祭仪国家的形成
结语
注释
图片来源
延伸阅读
中文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