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很特别。早在3亿7000万年前的泥盆纪晚泥盆世,秦岭还在深海,经过7000万年的盘升,到了约3亿年前的石炭纪晚石炭世,当中华板块大多还是一派汪洋的时候,秦岭已率先从海洋中隆起。再后来,当其他地质板块反复经历海陆交替剧烈变化时,秦岭依然巍峨于大海之上。
离我校约20-30km之南,横亘着一座大山,这就是著名的秦岭,东西长500km,南北之距也有百公里之遥,被一些业内人士称之为中国的中央公园。
秦岭很特别。早在3亿7000万年前的泥盆纪晚泥盆世,秦岭还在深海,经过7000万年的盘升,到了约3亿年前的石炭纪晚石炭世,当中华板块大多还是一派汪洋的时候,秦岭已率先从海洋中隆起。再后来,当其他地质板块反复经历海陆交替剧烈变化时,秦岭依然巍峨于大海之上。
在神秘的秦岭大山中,造物主慷慨留下海量的生物种类。我们一些粗浅的植物研究工作,有幸始于秦岭。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作为学生,在恩师——著名葡萄学家贺普超教授指导下,慢慢走向了植物科学研究的舞台。1981年暑假,在贺先生组织的葡萄资源调查中,第一次遇见了秦岭的葡萄(Vitis),由此经历了10余年葡萄资源启蒙研究。
二十世纪末,可以独立开展科研工作了,历史的长河也稍微转了一个弯。这一回,把目光转向秦岭百合(Lilium),美丽的百合研究成就了我们另一段美好时光,转眼又是十来年。
光阴荏苒,到了2010年,再上秦岭,这一次巧遇的是大山另一群精灵,人间富贵花——牡丹(Paeonia),自此便踏上了牡丹资源研究的征程,与以往不同,这次得天时地利人和,既有国家林业局重大项目的资助,又有一群群风华正茂的青年学子,一下把始于秦岭的牡丹资源研究,推向了全国。
接下来,除完成了秦岭牡丹资源调查,又在甘肃省、河南省、湖北省、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及西藏自治区等地,大规模地开展了牡丹资源调查。所到之处,如饥似渴地搜寻着牡丹的倩影,一段时期里,大有“关山度若飞”的感觉。
不经意间,野外牡丹资源调查已历经六载,先后出动数百人次,行程万里之遥。毫无疑问,这些调研工作大大地丰富了对牡丹的认识。
张延龙,1964年生人,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林业和草业局油用牡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园林康养与园艺疗法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十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迄今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选育并审定牡丹、百合等花卉新品种10个,获发明专利11项。
序言
绪论
一、牡丹种质资源研究的意义
二、牡丹种质资源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章 牡丹种质资源的起源与分布
第一节 中国牡丹资源调查历史
一、国外学者对中国牡丹资源的调查与分类研究
二、国内学者对中国牡丹资源的调查与分类研究
第二节 中国野生牡丹分布概述
一、中国野生牡丹的水平分布
二、中国野生牡丹的垂直分布
第三节 中国野生牡丹的分布特征
一、野生牡丹的群落特征
二、野生牡丹的分布方式
第二章 中国牡丹种质资源研究历史
第一节 观赏牡丹研究历史
一、皇家园林中的应用与发展
二、寺庙建筑中的应用与发展
三、私人住宅中的应用与发展
第二节 药用牡丹研究历史
一、先秦至南北朝:药用牡丹文化的生成
二、隋唐宋金元:药用牡丹文化的兴盛
三、明清两朝:药用牡丹文化的积淀
第三节 古牡丹研究历史
一、古牡丹现存分布
二、牡丹珍品简述
第三章 中国牡丹的分类系统
第一节 芍药属牡丹组的分类
一、芍药属牡丹组的分类方法
二、栽培品种群的分类
第二节 中国牡丹的演化研究
一、形态学标记
二、细胞学标记
三、生化标记
四、分子标记
第四章 牡丹资源的评价描述记载方法与标准
第一节 概述
一、分类方面的问题
二、源描述记载标准问题
第二节 牡丹资源的描述记载项目的确立
第三节 牡丹资源的描述记载性状必要性的评价
一、性状选取与编码
二、性状的观察记载
三、性状数据分析处理方法
四、性状分析评价
五、几种数量性状的分级研究
第四节 牡丹资源描述记载标准
一、基本信息
二、植株的基本形态
三、花部形态
四、叶部形态
五、花期
六、花香
七、果实及种子
八、综合评价
九、其他
……
第五章 野生牡丹种质资源的植物学性状
第六章 中国牡丹资源的油用特性评价
第七章 中国牡丹资源的活性营养物质的评价
第八章 中国牡丹资源育种潜能的评价
第九章 牡丹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的挖掘与分析
第十章 “凤丹”牡丹油用育种特性与选种
第十一章 紫斑牡丹油用育种特性的评价与选种
参考文献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