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说明
从法学角度思考和研究两岸关系,对于“遏制‘台湾法理独立’”和“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理论与实践有着重大意义。本书在2014年8月出版的《两岸关系的法学思考》(增订版)的基础上,增订了我们近四年以来合作撰写或各自撰写的35篇学术论文和报告、近20篇涉台时评和采访。本次增补内容共计约48万字,分为四个专题,即构建反分裂国家法律机制研究、构建两岸交往的法律机制研究、两岸关系政治基础研究和涉台时评采访。
专题一:构建反分裂国家法律机制研究。反分裂国家斗争需要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法律机制在其中起到重要的枢纽性作用。但在当前两岸关系形势和台湾地区政治格局发生新变化的情况下,仍有一系列与反分裂国家斗争法律机制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性问题未能妥善解决。为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形成完备的反分裂国家法律机制,本专题尝试在凝练反分裂国家法律机制问题意识的基础上,形成对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推进国家实现和平统一等重大现实问题的系统性研究。本专题的研究成果既涉及对反分裂国家法律机制问题意识与完善方向的总括性论述,也涉及对反分裂国家斗争对象的“法理台独”概念体系、发展历史、实践样态、表现形式等问题的具象性论述,还涉及对《反分裂国家法》所规定的展开反分裂国家斗争的具体方式的微观分析,力求在学理层面为国家展开反分裂国家法律斗争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撑。
专题二:构建两岸交往的法律机制研究。两岸之间的交往,既是为满足两岸民众日常生活所需,又构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日益多元、复杂、双向的两岸交往为两岸关系不断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法律机制为两岸交往走向秩序化、规范化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基于这一实践现状,本专题主要收录我们围绕“两岸交往”这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基本范畴形成的理论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或从宏观层面出发,归纳总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两岸交往的法治经验,探讨“法治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模式和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框架的构建方法,或从中观出发,分析两岸交往态势下的共同决策模式,剖析两岸公权力机关的交往模式,或从微观入手,探析作为两岸交往法治化具体体现形式的两岸协议的法理定位与实施机制,分析参与两岸交往的大陆居民权利保障问题等,形成了对两岸交往法律机制的全方位系统性研究,为构建两岸交往的法律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专题三:两岸关系政治基础研究。一个中国原则是我们长期坚持的处理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政策底线,构成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然而,在“台独”分裂分子的不断鼓噪下,岛内民众的政治认同发生一定程度异化,岛内民意结构呈现出一定的“偏独化”倾向,以往以政治、历史、文化等为联结的一个中国原则面临极大挑战。因此,我们应探寻以具有独特价值属性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形成补强一个中国原则正当性的理论与实践路径。基于这一理念,本专题主要收录我们围绕一个中国原则和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的法理型构这一主题形成的研究成果。本专题因循“从两岸各自规定出发,为一个中国原则提供来自规范层面合法性支撑”的基本思路,坚持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法律规范、法学理论阐释、贯彻、支撑和论证一个中国原则。其中,既包含从方法论层面探讨运用法治思维巩固一个中国原则的方式方法,也包含形成以法治思维为基础探索构建新型“一个中国”话语体系的理论路径,更尝试以探讨台湾地区宪制性规定的“一中性”要素,并以之作为当下维护一个中国原则法理正当性的重要方式。
专题四:涉台时评采访。两岸关系研究因其特有的研究对象,而体现出政治性与学术性相交融、理论性与通俗性相结合的基本特征。因此,两岸关系研究不仅需要通过构建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形成具有统摄性、指导性的抽象里理论,通过理论的归纳与预测作用,面向实践,解决问题,亦需要广大理论研究工作者通过通俗的理论宣传,将高深的理论框架以简单、直白的语言表达出来,做好对台理论宣导工作。基于这一理念,本专题主要收录我们围绕2014—2018年间两岸关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如台湾地区重大选举活动、台湾地区领导人两岸政策论述、南海争端与两岸关系等),在海内外部分媒体接受访谈或发表的时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有助于更多受众了解党和国家处理两岸关系的大政方针,更是对我们因循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展开两岸关系研究的一种通俗化的体现。
周叶中,1963年生,湖南武冈人,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两岸及港澳法制研究中心主任,国台办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出版学术专著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课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中国法学会部级重大项目等课题40余项,相关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一等奖等奖项。
祝捷,1981年生,湖北武汉人,法学博士,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两岸及港澳法制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出版涉台学术专著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课题等三十余项,获台湾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
段磊,1989年生,陕西西安人,法学博士,武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两岸及港澳法制研究中心研究员,出版涉台学术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课题、中国法学会部级涉台专项课题等多项。
编写说明
专题一构建反分裂国家法律机制研究
论反分裂国家法律机制的问题意识与完善方向
“一国两制”法理内涵新释
“民主独立”的台湾故事与香港前路
“台独”的推进策略和七种形式
“法理台独”概念体系论
“法理台独”实践样态论
论“释宪台独”的政治意涵、表现形式与应对策略
台湾地区发动新一轮“宪政改革”的理论预判
论《反分裂国家法》第九条的规范构造
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解决台湾问题时需考虑的
九个法律问题
专题二构建两岸交往机制的法律问题研究
论“法治型”两岸关系的构建
关于两岸交往法治经验的几点思考
关于运用法治思维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思考
关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法治经验的几点思考
论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框架的法理内涵与构建方向
海峡两岸公权力机关交往的回顾、检视与展望
台生政治偏好和投票倾向调研报告
——以中部某地区高校台生群体为样本
“两岸间”:一种特殊交往形态下的两岸共同决策模式
平等原则检视下的大陆居民在台湾地区的权利保障问题
——以台湾地区“司法院”“大法官解释”为例
论两岸协议的接受
论两岸协议在大陆地区的适用
——以立法适用为主要研究对象
论两岸协议的法理定位
论台湾立法机构审议监督两岸协议机制的发展及其影响
——以“两岸协议监督条例草案”为对象
论两岸协议解释机制的建构与完善
《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法》专家建议稿
《海峡两岸交往综合性框架协议》(建议稿)
专题三两岸关系政治基础研究
论“宪制—治理”框架下的两岸政治关系合情合理安排
巩固一个中国原则的法治思维析论
——兼论“宪制—治理”框架的构造与运用
“九二共识”核心意涵的法理型构
——再论两岸法律的“一中性”
一个中国话语体系的逻辑构成与理论挑战
“中华民国宪法”法理定位问题意识论
论两岸关系中“中华民国宪法”问题的缘起、演变与现状
从“法统”论述看“中华民国宪法”法理定位的历史症结
“九二共识”与台湾的法律定位
——论新形势下重新界定“中华民国宪法”法理定位的
必要性与可行性
“治权”概念史研究
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法理路径:从台湾现行规定的角度
专题四涉台时评、采访
反分裂法十年匡正两岸关系
新时代推进祖国统一的行动纲领
老将宋楚瑜应知道的“大局”和“大势”
抵制陆资就是抵制台湾经济的未来
共祭抗战有助两岸建构历史互信
“一国两制”需要政治家式的担当
繁简两相宜两岸文化交流不设限
“放弃南海”等于让两岸重回“外交鏖战”
模糊的“维持现状论”挑战两岸关系底线
“习朱会”开启两岸关系“心常态”
澳门谱写“一国两制”精彩华章
朱立伦“宪政僵局”论剑指何方?
新澳门模式助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民进党搁置了继续前行的政治大智慧
“司法轮替”隐藏“法理台独”隐忧
蔡英文言论是“民意台独”的启动宣言
蔡英文执政初体验与两岸民意危机之破局
转型未必正义:台湾政治社会将走向何方?
“法理台独”与“法理港独”的“同”与“异”
赖清德“台独”宣示的意涵及恶果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