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在黑龙江》是诗人高兰的一部诗集,收入张福贵主编的《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作品卷中。《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是中国首部全面系统整理中国现代时期东北流亡文学及研究成果的大型图书,分为研究卷、史料卷、作品卷,共36册。丛书翔实而清晰地呈现了东北流亡文学的面貌和脉络。《我的家在黑龙江》共收录35首诗歌,包括《哭亡女苏菲》《是时候了,我的同胞》《起来吧,中华民族的儿女》《我的家在黑龙江》等诗作。这些诗歌的写作时间主要集中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战时期民族危亡的现实促使诗人在战火中迅速成长。在国破家亡、烽火连天的抗日救亡岁月中,高兰从白山黑水走来,迎着时代的暴风雨,成长为著名的朗诵诗人。高兰认为战时应提倡诗歌朗诵,使作为视觉艺术的文艺具有听觉艺术的功能。他与冯乃超、光未然、蒋锡金等人一起,提出“用活的语言,作民族解放的歌唱”的朗诵运动。在诗歌创作上,他提倡写适于朗诵的诗,即朗诵诗。
张福贵主编的《东北流亡文学史料与研究丛书》是中国首部全面系统整理中国现代时期东北流亡文学及研究成果的大型图书,分为研究卷、史料卷、作品卷,共36册。丛书翔实而清晰地呈现了东北流亡文学的面貌和脉络,客观而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当代东北流亡文学研究的最前沿、*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丛书通过流亡文学作品、史料及研究成果,使读者具体而形象地了解和感知那一特殊历史时期下广大民众尤其是底层民众的生命图景。
高兰,男,生于1909年,1987年逝世,黑龙江瑷珲人,原名郭德浩。1921年入黑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26年毕业后到北京,1928年考入燕京大学国文系。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身民族解放斗争,用新诗宣传抗战救国,与冯乃超、锡金等人一起探讨诗歌朗诵问题并开始创作实践。1938年春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47年到沈阳任《东北民报》文艺周刊编辑,次年兼任长春大学中文系教授。1949年初到北京,在华北大学政治研究所学习。1950年2月到济南,先后任济南师范学院、华东大学教授。1951年后一直担任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诗歌代表作《我们的祭礼》《哭亡女苏菲》等。著有诗集《高兰朗诵诗选》《朗诵诗新辑》《用和平力量推动地球前进》以及学术著作《李后主评传》。
是时候了,我的同胞
起来吧,中华民族的儿女
我们的祭礼
吊“天照应”
给姑娘们
请放下吧,你那支笔
展开我们的朗诵诗歌
缝衣曲
我们的天堂
武汉,你祖国的心脏
鸡公山,你多么年轻
我的家在黑龙江
致日本的劳苦大众战斗员
咱们,立下最后的誓言
迎一九三九
夜行
山岗上
十年
冬天来了
嘉陵江之歌
哭亡女苏菲
送别曲
初冬
这不是流泪的日子
我的生活,好!好!好!
用和平的力量,推动地球前进
向北京,颂英雄
鸭绿江上红旗飘
让生命发出声响
向工农兵劳模致敬
英雄的朝鲜,让我向你高歌
寄埃及
迎佳节,思北京
致科技朋友
题远方寄来的萧红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