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法治建设伴随着国家的成长,走的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渐进式发展道路。这条法治道路发展始终围绕如何正确看待历史经验与当代实践、如何正确处理中国实际与靠前经验、如何立足当下与着眼未来三对关系,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历史观的方法论,在探索中不断深化认识并推动法治实践不停息向前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人类法治文明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制度设计和具体实践,离不开人类法治文明进步发展的总趋势和总目标,以及总的价值取向的引导。同时,当下中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实状况,无疑又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必须直面对象,我们的一切法治理论和实践,都必须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道路决定命运。中国道路是发展中国、富强中国之路,是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人间正道、康庄大道。要增强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中国道路》丛书,就是以此为主旨,对中国道路的实践、成就和经验,以及历史、现实与未来,分卷分册做出全景式展示。
丛书按主题分作十卷百册。十卷的主题分别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与军队建设、外交与国际战略、党的领导和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世界对中国道路评价。每卷按分卷主题的具体内容分为若干册,各册对实践探索、改革历程、发展成效、经验总结、理论创新等方面问题做出阐释。在阐释中,以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伟大实践为主要内容,结合新中国成立七十年的持续探索,对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发展历程以及悠久文明传承的总结,既有强烈的时代感,又有深刻的历史感召力和面向未来的震撼力。
丛书整体策划,分卷作业。在写作风格上,注重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对中国道路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探索;注重对中国道路的实践经验、理论创新做出求实、求真的阐释;注重对中国道路做出富有特色的、令人信服的国际表达;注重对中国道路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所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阐释。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新时代。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的历史征程中,中国财经出版传媒集团经济科学出版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精心策划、组织编写《中国道路》丛书有着更为显著的、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道路》丛书2015年策划启动,2017年开始陆续推出。丛书2016年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主题出版规划项目。丛书第一批,2017年列入国家“90种迎接党的十九大精品出版选题”;2018年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作为馆藏图书被大英图书馆收藏;2019年被中宣部遴选为“书影中的70年·新中国图书版本展”参展图书,并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推荐选题目录。丛书第二批于2019年陆续推出。
现任中共上海市委党副教授,长期从事法治视阈下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在行政执法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经常给公务员培训、授课,具有极其丰富的教学经验。
绪论
第一章 法治道路的时代演进
一、社会转型的法治选择
二、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形成过程
第二章 中外法治道路模式
一、法治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二、国外的法治道路模式
三、中国的法治道路模式
第三章 法治道路的中国特色
一、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二、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要义
三、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方案
第四章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
一、系统构建法治体系基本框架
二、协调推进依法治国总体布局
第五章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整体谋划
一、科学立法巩固法治根基
二、严格执法建设法治政府
三、公正司法 守卫公平正义
四、全民守法倡导社会新风
结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