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新发展理念的通俗理论读物。从新发展理念提出的历史背景与时代要求、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与逻辑、新发展理念的实践意义与实践价值、新发展理念的理论意义与理论价值等方面对新发展理念进行系统梳理与全面论述。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和领会新时代新思想。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专家深度解读
新时代如何坚持新发展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新时代抓发展,必须更加突出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时明确指出:“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研究队伍、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同时强调,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基础在建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关键在构建话语体系,核心在提炼标识性概念和范畴。只有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提炼出标识性概念和范畴,才能形成自己的话语和话语体系;只有构建了一套系统科学的话语体系,才能建构好相应的学科体系与学术体系;只有建构好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才能构建好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概念与学科建构、理论发展之间密切相关,犹如细胞与生命一样的关系。标识性概念的缺乏或不成体系,科学理论难以形成,学科体系也无从建设。标识性概念既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更是我们党的理论成熟的标志。概念在实践中的指向越具体,它所支撑起来的理论大厦就越具有彻底性,理论就越有解释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一个成熟概念的提出是理论创新从抽象到具体的必经阶段。也就是说,理论创新首先要提炼概念或概念创新。只有当不断提炼的概念得到认识与认可,它才有生命力,进而才能使理论明晰而实现逻辑化、系统化和科学化。
虽说我们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最有发言权,但因我们能得到国内外认同的标识性概念和范畴还有所缺失且不成体系,致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是构建我们的话语体系乃至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的当务之急。
任丽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长期从事创新理论、文化与意识形态建设方向的研究工作。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多部专著。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哲学、发展哲学、文化哲学。
引言
一、新发展理念提出的历史背景
二、新发展理念的现实需要
三、新发展理念的实质
第一章 新发展理念提出的历史背景与时代要求
第一节 历史背景
一、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的世界体系格局
二、金融危机过后的国际经济体系重建
三、逆境中崛起的中国
第二节 时代要求
一、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拐点与需要跨越的陷阱
二、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补齐的短板
三、我国现代化转型需突破的发展棋局
三、中国发展的历史经验
第二章 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现实指向与科学逻辑
第一节 创新发展
一、创新概念的文化底蕴与马克思主义内涵
二、我国创新实践的内外环境
三、作为新发展理念的创新
四、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径
第二节 协调发展
一、协调发展理念的历史演进
二、协调发展理念提出的背景
三、协调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
四、协调发展的路径
五、协调发展理念重大现实意义
第三节 绿色发展
一、绿色概念的内涵发展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二、绿色发展理念提出的背景
三、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
四、绿色理念的实践路径
五、绿色发展理念体现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创新
第四节 开放发展
一、开放的内涵与马克思主义认识
二、我国开放的历史实践
三、新时代开放发展理念及战略
四、开放发展规划
第五节 共享发展
一、共享概念的基本内涵与马克思主义观点
二、共享发展的历史进程
三、新时代共享发展理念提出的时代要求与基本内涵
四、共享发展的具体规划
……
第三章 新发展理念的实践意义与实践价值
第四章 新发展理念的理论意义与理论价值
结束语 以新发展理念指导中国未来具体实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