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历史·民俗》主要介绍“国家”“历史”“民俗”的相关研究理论和方法,并重点关注在优选化下文化多样性思潮的运行中,女性民俗学者的遗产所保存的多元文化特质和个案样本的价值重估,以及民俗学的多元文化研究对国家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董晓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数字民俗学实验室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办学科评议组第六届、第七届社会学组成员兼召集人。国际民俗学会会员。在跨文化学研究方面已出版主要著作有:《全球化与民俗化》《钟敬文与中国民俗学派》《跨文化民间文艺学》《跨文化民俗学》《跨文化民俗志》和《跨文化民俗体裁学》等。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女性民俗学者的历史遗产
第一节 西方学界对女性学者的精神遗产研究
一、回到班恩
二、从国家史到民俗史
三、发现另一种家庭模式
四、民间文学搜集与研究的跨学科方法
五、发现男性学者理论框架的问题
第二节 对中国民俗学者精神遗产的综合考察
一、从自由阅读跨界到民俗学
二、民俗学与国学的天然联系
三、从生活史走向民俗史
四、对国家和人民的情感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
五、翻译全球化与文化的不可译
结论
第二章 学术史与概念史的研究
第一节 学术史的研究——班恩个案
一、班恩生平著作研究
二、班恩及其代表作《萨罗普民俗》
三、民俗分类
四、纪念班恩
五、班恩的初步书目
第二节 概念史的研究——社会史与家庭史研究的个案
一、社会史与家庭形态的概念
二、20世纪的家庭史与母权制概念的研究
三、近代与现代母系社会的状态
四、母系社会的终结
五、欧洲史与母系社会
六、芬兰-波罗的海人
结论
附录“跨文化研究”丛书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