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法律文化建设研究/“延安时代 延安精神研究”丛书
定 价:39.8 元
丛书名:“延安时代 延安精神研究”丛书
当前图书已被 1 所学校荐购过!
查看明细
- 作者:郑辉 著
- 出版时间:2018/5/1
- ISBN:9787010186351
-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D909.2
- 页码:218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法律文化建设研究/“延安时代 延安精神研究”丛书》以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法律文化建设理论渊源为前提,立足于陕甘宁边区的社会现实,从具有代表性的中共领导人、法律工作者、边区民众三种法律文化建设主体的法律思想、法律意识角度,解构了“隐性的法律文化”;从边区司法机构、司法制度及各类法律法规的动态发展角度,解构了“显性的法律文化”,进而阐述了新民主主义法律文化的性质、典型特征、法律文化建设的路径,以及延安时期中共法律文化建设的历史价值与当代启示。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28年间,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亦称“延安时期”或“延安时代”)是最为辉煌的时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新民主主义的延安道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延安话语,铸就了进取、求实、为民、奋斗的延安精神。期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走向成功,走向辉煌;期间,党培育了大批建国精英、民族脊梁和英雄群体,积累了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军队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弥足珍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对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治国理政和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栽了跟头,遭到失败,受过压迫”之后,又处在矛盾多变、政局多变、环境多变的不平凡岁月。党历经抗日战争的考验、国共合作的考验、局部执政的考验、转战陕北的考验,从而把握了中国革命、中国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规律与未来走向,成为“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党”。
中国共产党从幼年的党发展为成熟的党。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成熟,首先在于其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纲领,积累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以及根据地建设的丰富经验,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成为中国革命事业当之无愧的领导核心。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成熟,也在于党能审时度势,独立自主应对各种严峻的挑战,实现了战略策略上的重大飞跃。尤其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民族抗战的大旗,把马克思主义的战略策略思想成功地运用到处理国共关系上,正确把握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一致性,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既团结又斗争,驾驭了错综复杂的政治局面,极大地提升了党的形象、威信和政治地位,许多中间人士对共产党由不信任到信任乃至支持,使党在国统区的影响力迅速提高。
中国共产党从理论准备不足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之前,党有过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痛苦考验。其中两次失败的主要原因就全党来说,主要是对中国革命规律的了解还很肤浅,还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因而发生了右的和“左”的错误。党中央到达陕北后,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致力于总结历史经验和理论著述,力图在思想上清除“左”倾教条主义,树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38年9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也为此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创新。在哲学思想方面,有实践论、矛盾论等;在革命理论方面,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有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等;在政治经济的具体政策方面,有“精兵简政”、“三三制”、减租减息等;在道德理性方面,也拓展出为人民服务、公而忘私、艰苦奋斗等人格追求的新境界。历史已经证明毛泽东的论断是正确的,也证明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是正确的。通过中国革命的实践,全党认识到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性,并在党的七大将其确立为指导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郑辉,女,生于1972年,籍贯天津。西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剐院长,剐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法学士。兼任陕西省法学会理事、陕西省法学会知识产权法研究会副会长、西安市法学会文化产业发展法律研究会副会长等。主要从事知识产权法、民商法和法律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承担中国法学会、国家知识产权局等省部级及厅局级项目20余项,在《光明日报》、《中国法学》、《西北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文章30余篇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延安时期中共法律文化建设的缘起
第一节 延安时期中共法律文化建设的历史背景
一、内忧外患、寻求民族方向的时代背景
二、闭塞落后、典型乡土社会的地域背景
三、抗日救亡、建立崭新国家的历史使命
第二节 延安时期中共法律文化建设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贯彻和弘扬
二、近代西方法律思想的借鉴和吸收
三、苏联经验的扬弃及苏区法律制度的传承
四、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甄别与继承
五、国民党政府法律的援引和适用
第三章 延安时期中共隐性法律文化的彰显
第一节 领导人与法律文化
一、毛泽东的法律思想
二、董必武的法律观念
三、谢觉哉的法律践行
四、习仲勋的法律探索
第二节 法律工作者与法律文化
一、李木庵的专业化司法改革
二、雷经天的新民主主义法制推进
三、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法律文化契合
第三节 民众与法律文化
一、民众参与法律文化建设的组织及方式
二、人民群众对于立法活动的参与
三、人民群众对于法律运行的参与
四、民众对边区法律文化建设的作用及制约
第四章 延安时期中共显性法律文化的构建
第一节 法律机构和体制建设
一、立法机关
二、司法机关
三、审级制度
四、管辖制度
五、审判制度
第二节 实体法律制度建没
一、宪政法律制度建设
二、土地法律制度建设
三、刑事法律制度建设
四、婚姻家庭法律制度建设
五、劳动法律制度建设
六、其他经济法律制度建设
第五章 延安时期中共法律文化的性质、特征及建设路径
第一节 中共法律文化的性质及特征
一、新民主主义法律文化的阶级性
二、新民主主义法律文化的人民性
三、新民主主义法律文化的进步性
四、新民主主义法律文化的开放性
第二节 中共法律文化的建设路径
一、党的自身建设是法律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
二、专业队伍的培养和储备是法律文化建设的人才保障
三、中国化道路是法律文化建设的方法保障
第六章 延安时期中共法律文化建设的历史价值和当代启示
第一节 延安时期中共法律文化建没的历史价值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
二、保障并推进了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的进程
二、架构并奠定了新中国成立后法律文化的建设基础
第二节 延安时期中共法律文化建设的当代启示
一、坚持并规范党对法律文化建设的领导
二、贯彻人民性的根本原则
三、加强司法公信力的建设
四、锻造高素质的专业司法队伍
结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