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张胜兵中医公开课——张胜兵解读温病条辨
本书是武汉籍名中医张胜兵对清·吴瑭(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一书结合自己这次治疗新冠肺炎疫情的心得体会进行解读,《温病条辨》为明清医学中温热学派的名著之一,系中医四大经典之一。该书系统地把温病分上、中、下三焦三篇,详细论述了温病的病源和证治。由于本书论据和治疗方法,都是明清以来医家的实践经验,颇切实用;本书中创制的一些方剂和“桑菊饮”和“银翘散”等至今仍为中医所广泛应用,因此,本书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学,特别是研究温热病所不可少的参考书。
本书是武汉名中医张胜兵结合自己治疗新冠肺炎患者的心得体会,解读中医四大名著之一、中国古代专门论治瘟疫的《温病条辨》。
张胜兵中医公开课——张胜兵解读温病条辨 自序
在过去的五年里,我写了《医门推敲》五部,前三部是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后两部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写了一部《攻癌救命录》,在喜马拉雅上传了“张胜兵讲中医基础理论”、“张胜兵讲中医诊断学”、“张胜兵讲针灸处方学”、“张胜兵讲中医肿瘤学”。所写的书和讲课录音涉及中医内、外、妇、儿、男、皮肤、五官、肿瘤等各科,本打算将中医药大学教材全部讲完后,再讲《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等,从未想过讲《温病条辨》,也没有想过写一本关于温病的书,然而世事难料,庚子年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神州大地,武汉尤为严重,作为家在武汉的我,最早参与了这场世纪瘟疫,于是我白天忘食地义诊,晚上废寝地总结,除了总结了第一手中医抗疫笔记,我以摧枯拉朽、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火速讲完了《温病条辨》三焦病证的所有内容,并由我的弟子们将讲课录音整理成书,以向世人普及温病的治疗方法,向全世界展示我中华民族传统医学对人类的贡献。 诚然,这次疫情中我所用的方剂不尽是温病方,也用了大量的《伤寒论》经方,这一点我在“张胜兵抗疫笔记”中早已经说明,伤寒、温病本是一家,温病是对伤寒的延续、发展以及补充,二者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为救死扶伤,为人类健康服务的。 然而,很多人对伤寒比较了解,对温病却知之甚少或者重视不够,因此我火速讲解了《温病条辨》三焦病证,为疫情尽绵薄之力。然,本人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书中纰漏在此难免,望各位读者海涵为感! 此次抗疫,对我一生来说是刻骨铭心的,而这次疫情也将会载入世界医学史册和人类发展史册,本书既是对吴鞠通《温病条辨》之三焦病证的解读,也是对中医治疗各种瘟疫类疾病方法的至简诠释。希望此书能给世人提醒:中医药治疗瘟疫类疾病疗效显著!万望医界能够引起高度重视!
张胜兵于武汉
2020.3.28 第一讲 凡例 从今天开始,我们讲《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是中医经典的名著之一。另外一种说法是四大经典,有的说,四大经典呢(当然我们考试也是这么考的),《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难经》和《神农本草经》是四大经典。又有一种说法说四大名著,四大名著里面就有《温病条辨》,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和《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把它分成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然后《温病条辨》说是四大名著。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但这也说明了《温病条辨》这本书的重要性。《温病条辨》是温病四大家之吴瑭所著。吴瑭,字鞠通,所以又叫吴鞠通,他是四大温病学家之一。四大温病学家叶天士、吴鞠通、薛生白、王孟英。 《温病条辨》自公元1812年发行到现在,有多种多样的版本,但书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所以阅读的时候有一点困难。我们今天讲《温病条辨》的话会把它翻译过来。《温病条辨》在总结了清代以前温病学成就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和清热养阴的治则,形成了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温病辨证体系,书中不仅转载了不少前贤的有效方,还创了很多传世的名方,比方说,银翘散、桑菊饮、清营汤、三仁汤、安宫牛黄丸,等等,皆被后世医家广泛采用。当然这些方子也是我临床常用的方子。《温病条辨》的问世,不仅对温病学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使温病的证治内容更加充实,使后学者有规矩可循,是一部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都很高的温病专著,是中医研究外感病的重要著作,对防治急性传染性疾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是书仿仲景《伤寒论》作法,文尚简要,便于记诵。又恐简则不明,一切议论,悉于分注注明,俾纲举目张,一见了然,并免后人妄注,致失本文奥义。 ◎二、是书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翼伤寒。若真能识得伤寒,断不致疑麻桂之法不可用;若真能识得温病,断不致以辛温治伤寒之法治温病。伤寒自以仲景为祖,参考诸家注述可也;温病当于是书中之辨似处究心焉。 ◎三、晋唐以来诸名家,其识见学问工夫,未易窥测,瑭岂敢轻率毁谤乎!奈温病一证,诸贤悉未能透过此关,多所弥缝补救,皆未得其本真,心虽疑虑,未敢直断明确,其故皆由不能脱却《伤寒论》蓝本,其心以为推戴仲景,不知反晦仲景之法。至王安道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惜其论之未详,立法未备。吴又可力为卸却伤寒,单论温病,惜其立论不精,立法不纯,又不可从。惟叶天士持论平和,立法精细,然叶氏吴人,所治多南方证,又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于杂证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瑭故历取诸贤精妙,考之《内经》,参以心得,为是编之作。诸贤如木工钻眼,已至九分,瑭特透此一分,作圆满会耳,非敢谓高过前贤也。至于驳证处,不得不下直言,恐误来学。礼云:“事师无犯无隐”。瑭谨遵之。 ◎四、是书分为五卷:首卷历引经文为纲,分注为目,原温病之始;二卷为上焦篇,凡一切温病之属上焦者系之;三卷为中焦篇,凡温病之属中焦者系之;四卷为下焦篇,凡温病之属下焦者系之;五卷杂说、救逆、病后调治。俾阅者心目了然,胸有成局,不致临证混淆,有治上犯中,治中犯下之弊。末附一卷,专论产后调治与产后惊风,小儿急慢惊风、痘证,缘世医每于此证,惑于邪说,随手杀人,毫无依据故也。 《温病条辨》这本书一共分五卷。首卷是以《黄帝内经》原文为纲,分注为目,主要是追溯《黄帝内经》中对于温病的论述;第二卷为上焦篇,凡温病属上焦心肺病变,都在第二卷中论述;第三卷为中焦篇,凡温病是中焦脾胃病变的,都在这一篇;第四卷为下焦篇,凡温病中属于下焦肝肾病变的,都在这一篇当中;第五卷为杂说,是专门讨论有关问题救逆方法和病后的调理。附卷一是“解产难”,专门讨论产后的调整和产后惊风的治疗;附卷二系“解儿难”,专门论述小儿急、慢惊风和痘疮类的疾病。 ◎五、经谓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为病暑,可见暑亦温之类,暑自温而来,故将暑温、湿温,并收入温病论内。然治法不能尽与温病相同,故上焦篇内第四条,谓温毒、暑温、湿温不在此例。 ◎六、是书之出,实出于不得已。因世之医温病者,毫无尺度,人之死于温病者,不可胜纪。无论先达后学,有能择其弊窦,补其未备,瑭将感之如师资之恩。 ◎七、是书原为济病者之苦,医医士之病,非为获利而然,有能翻版传播者听之,务望校对正确。 ◎八、《伤寒论》六经由表入里,由浅及深,须横看。本论论三焦由上及下,亦由浅入深,须竖看,与《伤寒论》为对待文字,有一纵一横之妙。学者诚能合二书而细心体察,自无难识之证,虽不及内伤,而万病诊法,实不出此一纵一横之外。 ◎九、方中所定分量,宜多宜少,不过大概而已,尚须临证者自行斟酌。盖药必中病而后可,病重药轻,见病不愈,反生疑惑;若病轻药重,伤及无辜,又系医者之大戒。古人治病,胸有定见,目有全牛,故于攻伐之剂,每月多备少服法;于调补之剂,病轻者日再服,重者日三服,甚则日三夜一服。后人治病,多系捉风捕影,往往病东药西,败事甚多;因拘于药方之说,每用药多者二三钱,少则三五分为率,遂成痼疾。吾见大江南北,用甘草必三五分。夫甘草之性最为和平,有国老之称。坐镇有余,施为不足,设不假之以重权,乌能为功,即此一端,殊属可笑!医并甘草而不能用,尚望其用他药哉!不能用甘草之医,尚足以言医哉!又见北方儿科于小儿痘证,自一二朝用大黄,日加一二钱,甚至三五钱,加至十三四朝,成数两之多,其势必咬牙寒战,灰白塌陷,犹曰此毒未净也,仍须下之,有是理乎?经曰:“大毒治病,十衰其六;中毒治病,十衰其七;小毒治病,十衰其八;无毒治病,十衰其九,食养尽之,勿使过剂。”医者全在善测病情,宜多宜少,胸有确见,然后依经训约之,庶无过差也。 ◎十、此书须前后互参,往往义详于前,而略于后,详于后,而略于前。再,法有定而病无定。如温病之不兼湿者,忌刚喜柔;愈后胃阳不复,或因前医过用苦寒,致伤胃阳,亦间有少用刚者;温病之兼湿者,忌柔喜刚;湿退热存之际,乌得不用柔哉!全在临证者善察病情,毫无差忒也。 ◎十一、是书原为温病而设,如疟、痢、疸、痹,多因暑温、湿温而成,不得不附见数条,以粗立规模,其详不及备载,以有前人之法可据,故不详论,是书所详论者,论前人之未备者也。 ◎十三、古人有方即有法,故取携自如,无投不利。后世之失,一失于测证无方,识证不真,再失于有方无法。本论于各方条下,必注明系用内经何法,俾学者知先识证,而后有治病之法,先知有治病之法,而后择用何方,有法同而方异者,有方似同而法异者,稍有不真,即不见效,不可不详察之。 这一段话写了十四条,是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前面,书的前面,关于他自己的某些观点。文言文,我现在是把它用现代语言翻译过来,用比较绘声绘色的语言和口气表述给大家听。
张胜兵,号中医鬼谷子,代表作品:《医门推敲》五部,《攻癌救命录》。祖籍湖北汉川,临床医学硕士。国际中医传承机构“庸胜堂”创始人,北京胜永祥中医诊所首席中医专家,武汉张胜兵中医诊所创始人,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顾问,俄罗斯友谊大学东方医学院客座教授,俄罗斯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第十届世界养生大会及第十五届世界中医药大会特约专家,第三届“民间中医节”被授予“2018年度Z具影响力中医”称号,2019“一带一路”中美俄国际中医药高端大会获得“国际优秀中医讲师”称号,并获得“国际Z具影响力中医奖”。湖北中医药大学“张胜兵中医奖”创办人,湖北中医药大学优秀校友。 为国医大师、当代中医泰斗李今庸教授的关门弟子。临床中擅长针药并用治疗内、外、妇、儿、男、皮肤、肿瘤等多科疾病,均有独到疗效。所主编的《医门推敲》第一部获得了读者广泛好评,来自世界各地的医生和中医爱好者突破地域和年龄的局限,前来拜师,遂创“庸胜堂”,沿袭恩师李今庸教授的治学风格,传承中医,发扬国粹,广收门徒。此后,又相继出版了《医门推敲(贰)》《医门推敲(叁)》《医门推敲(肆)》《医门推敲(伍)》。
第一讲 凡例 /
第二讲 自序 /
第三讲 上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
第四讲 上焦篇·暑温 /
第五讲 上焦篇·伏暑 /
第六讲 上焦篇·湿温、寒湿 /
第七讲 上焦篇·温疟 /
第七讲 上焦篇·秋燥 /
第八讲 上焦篇·补秋燥胜气论 /
第九讲 上焦篇·补·秋燥胜气论
第十讲 中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
第十一讲 中焦篇·暑温、伏暑 / 第十二讲 中焦篇·寒湿 /
第十三讲 中焦篇·湿温(疟、痢、疸、痹附) /
第十四讲 中焦篇·秋燥 /
第十五讲 下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
第十六讲 下焦篇·暑温、伏暑 /
第十七讲 下焦篇·寒湿(便血、咳嗽、疝瘕附) /
第十八讲 下焦篇·湿温(疟、痢、疸、痹附) /
第十九讲 下焦篇·秋燥 /
清朝《温病条辨》中的度量衡同现代换算 /
方剂索引 /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