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法正义观的研究》迄今为止在国内外学术界几乎付之阙如。另外,在研究方法上,现有的相关研究大多局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从他们的字面论述中找寻法、法律、正义的字眼和痕迹,大多忽略了历史的纬度。本文即是突破传统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界限的一个尝试,笔者着力从法哲学和思想史的角度,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法正义观为线索,试图贯通马克思主义法学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有机联系。全文分导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导论部分介绍了论文的选题动因、选题在国内外学界的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范围、方法、难点、基本思路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结语是本文写作目的进一步阐发,也是本文的结论所在。正文共有四章,从章节之间的逻辑联系看又可分为二部分。
后记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稿是在我的博士毕业论文基础上修改完成的。在本书出版之际,我要特别感谢人民出版社的郇中建先生和赵圣涛先生。郇中建先生对本书的选题给予了支持和肯定,并对本书的修改完善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虽不曾谋面,但对他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深有体会,不胜感激。责任编辑赵圣涛先生在联络、审稿及编校等方面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正是得益于他的热情和高效的工作,本书才得以尽快顺利出版。
不记得曾经在哪里看过这样一句名言:失去的永远不会复回,却往往在失去后才懂得它的珍贵。转眼间,博士毕业已近两个年头,每每忆及在中共中央党校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的感受,想起当时兼顾工作、学业与家庭,时常焦头烂额地奔波于京济之间的无数次旅程,常常感慨人生之得失,其实也就在一念之间。几个月前,接到母校研究生院老师的电话,告知博士毕业论文被评为2012年度校级优秀毕业论文,欣喜之余更对自己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时会泛起的惰性心理感到惭愧,由此愈加感念母校,感念师恩。
书稿的顺利完成,首先得益于导师张恒山教授耐心细致的教导与点拨。非常有幸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师从张恒山教授,我一直相信冥冥之中自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把我从功利的独木桥上拉回,在导师严厉的目光下,保持一份淡定的心情,又踏踏实实地读了三年书,认认真真地交上这份答卷。导师严谨治学、精益求精、对学术负责的态度时刻鞭策着我,求学期间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虽个人资质庸钝,不免辜负导师悉心教导、琢石成玉之意,但总算尽心竭力,无愧己心。论文从题目拟定到框架搭建,从动笔写作到初稿成型再到修改定稿,每一步都凝聚了导师的心血。仅仅选题一项,我就记得曾经四易其稿。题目从较大到较小,范围一次比一次限缩。每次我把开题报告交给导师,他总是戴上花镜,旁若无人地陷入沉思,那副专注的深情,至今想起仍记忆犹新,好像时间和一切的一切都在他紧锁的眉宇问冻结凝固了。更不会忘记自己当时的惴惴不安,也许是生怕扰了他的思路,更或许是自知学识浅薄惧怕导师的苛问与训责。然后导师总会摘下花镜,开始讲述他对论文题目及将来写作时如何立意的想法。经几番论证,终于进入动笔写作过程,感觉最难的是两个阶段:一是开篇,真正体会到了万事开头难的感觉,虽然选题确定后,搭建一个大的框架没怎么费劲,但开始动笔却总觉得无处下手,不知从哪里写起;二是论文大部分完成后,好写一些的部分都写了,突然觉得走入了死胡同,大有江郎才尽之感。论文写作期间每遇困惑,经常烦扰导师,每次他都不避繁琐,不管工作多么繁忙,总是适时指点迷津,给予新的启迪。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的敬业精神和高贵品行将是我一生做人做事的楷模。
同时,感谢我的硕导刘永桂教授及师父蔡长水教授,不论是当年在读硕士期间还是毕业之后,他们都给予了我许多无私的关怀和照顾。如今两位老人都已过古稀之年,由于我读博时间忙于论文和家庭琐事,没能经常探望和问候,心中诸多愧疚。感谢中央党校政法部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组的其他老师,石泰峰教授、卓泽渊教授、林喆教授在第一学期为我们2009级博士生开设课程,在课堂的学习及讨论中,我受益良多。感谢李良栋教授、张晓玲教授、封丽霞教授、王立峰副教授对开题报告提出的许多宝贵意见,我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都尽力吸纳。感谢参加论文答辩的刘致兴教授、高鸿钧教授、张晓玲教授、李雅云教授和罗志先教授提出的修改建议,使书稿在原来基础上有所完善,当然由于个人能力所限,有些修改可能并不尽如人意。感谢亦师亦友的刘永艳教授,她待人热情,性格爽朗,硕士期间对我帮助很多,既是一位可亲的老乡大姐,更是一位可敬的良师益友,本以为读博期间可以有更多机会向她讨教,怎奈她工作繁忙,除了几次偶遇,没有机会畅谈,后来听说她远赴新疆挂职,毕业前更是无缘相见,甚觉遗憾。感谢中央党校文史部的韩红、焦玉莉、肖宏宇、郭莲四位老师,她们既严肃又活泼的英语教学为我们的博士生活增添了很多情趣。感谢我们2009博的组织员辛英老师,她性格豪爽却不失细致,如慈母般护佑着她的99个孩子,关心大家的学习,照顾大家的生活,事无巨细,体贴入微。
感谢我的工作单位山东省委党校支持我在职学习,并为外出学习提供了诸多便利。特别感谢政法教研部的领导及各位同事,他们总会在我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感谢我的同事兼师妹燕方敏,她晚我两届入学,类似的求学经历和同龄人的息息相通使我们有更多的默契和共同语言,在艰辛的学习之外收获一份友谊,感受一层暖意。
感谢同窗共读的同学和各位同门师兄弟姐妹:沈玲、黄海媛、李志坚、张岩、杨圣坤、胡焕刚、邱晓里七位同专业学友,晏荣、袁红丽、陈承新、张磊、南储鑫、麻雪峰、曾辉方、居伟、王科等三支部同学,何爱云、杜瑾、娄季芳、马晨、马新颖、赵文丹等饭友,高海青、李海洋、李荣田、郝栋、郑东超等山东老乡,申林、潘华志、王锦、付夏婕、刘祥超、郑继汤等同门,还有……这里写下他们的名字,眼前立马浮现一张张生动鲜活的笑脸,感谢他们真诚的友谊,感谢他们给予我的鼓励和帮助。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多年来默默的付出与支持。父母双亲远在滨州老家,他们年逾六旬仍劳作不息,不愿给子女增加任何负担,因为读博有两个春节没有回去与父母团聚,多亏妹妹及其家人时时尽孝身边,省却我许多牵挂。我的爱人张长阳同志工作之余承担了大量的家务,还不辞辛劳帮我校对文稿,润色文字,无怨无悔且乐此不疲。浓浓亲情,难一个谢字了得。儿子张学矗同学在我读博期间正面临他人生的第一次挑战——中考,虽少年初成却不谙世事,令我伤透脑筋,身为人母,没有尽好养育之责,我惟有深深的自责。儿子是一个聪慧且有个性的孩子,如今已是一名高中二年级学生,也许我不该屡屡尝试做拔苗助长之举。但愿能如前人所言:车到山前会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回首往事,依然是:最忆嫦娥舒广袖,阳台峰顶赏金秋。师徒六人坐论道,不觉已是云起时。一路行来,师友的关心和亲人的支持一直如歌相伴。谨将此书献给他们。由于学识有限,书中难免诸多缺憾和不足,敬祈方家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正。
司春燕 谨识
2013年11月3日于济南
导论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法正义观形成的社会基础
第一节 19世纪欧洲社会的经济状况
第二节 无产阶级日益成熟壮大的阶级基础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法正义观形成的理论资源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正义观
第一节 正义概说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有无正义观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有什么样的正义观
第四节 马克思恩格斯正义观的启示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正义视野下的法律观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法律观的形成过程
第三节 法的起源论
第四节 法的本质论
第五节 法的价值论
第六节 法的发展论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正义与法关系的认识
第一节 西方法律思想史上论证正义与法关系的两条思路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辩证的“正义与法”观
第五章 正义与法的具体关联:以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创制及实施为例
第一节 良法何以可能:社会主义的制度设计与立法正义
第二节 执法如何公道:社会主义的制度运行与执法正义
第三节 司法怎样公正:社会主义的制度救济与司法正义
结语:回到马克思恩格斯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