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任享院士是中国航天测绘的主要开拓者与奠基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王任享传》基于王任享的论文著作、科研成果、回忆口述以及对其同学、同事采访,相关资料的调查研究等编著而成。特别选择其在航天测绘领域的突出成就,在乾舆人生道路上爱国奉献、勇于创新的感人事迹,加以重点描述。行文深入浅出,专业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备。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王任享传》适于地学、测绘、导航等相关领域的管理部门、工程技术人员、教育工作者以及广大青少年阅读。
王任享(1933.10-),中国卫星摄影测量著名专家.福建省长乐人,1958年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航空摄影测量系,测绘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任事长期潜心于中国卫星摄影测量科学研究,在返回型、传输型两个型号的摄影测量卫星工程中,创造了无地面控制点摄影测量新方法,解决了境外卫星摄影定位难题,保证了航天测量国家工程的圆满成功。其主持的卫星摄影测量国家工程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出版《三线阵CCD影像卫星摄影测量原理》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20世纪是中华民族千载难逢的伟大时代。千百万先烈前贤用鲜血和生命争得了百年巨变、民族复兴,推翻了帝制,击败了外侮,建立了新中国,独立于世界,赢得了尊严,不再受辱。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科教兴国,生产力大发展,告别了饥寒,实现了小康。工业化雷鸣电掣,现代化指日可待。巨潮洪流,不容阻抑。
忆百年前之清末,从慈禧太后到满朝文武开始感到科学技术的重要,办“洋务”,派留学,改教育。但时机瞬逝,清廷被辛亥革命推翻。五四运动,民情激昂,吁求“德、赛”升堂,民主治国,科教兴邦。接踵而来的,是18年内战、14年抗日和3年解放战争。恃科学救国的青年学子,负笈留学或寒窗苦读,多数未遇机会,辜负了碧血丹心。
1928年6月9日,蔡元培主持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国立综合性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设理化实业研究所、地质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和观象台4个研究机构,标志着国家建制科研机构的诞生。20年后,1948年3月26日遴选出81位院士(理工53位,人文28位),几乎都是20世纪初留学海外、卓有成就的科学家。
中国科技事业的大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11月1曰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郭沫若任院长。1950-1960年有2500多名留学海外的科学家、工程师回到祖国,成为大规模发展中国科技事业的第一批领导骨干。国家按计划向苏联、东欧各国派遣1.8万名各类科技人员留学,全都按期回国,成为建立科研和现代工业的骨干力量。高等学校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所增加到600多所,年招生增至28万人。到21世纪初,高等学校有2263所,年招生600多万人,科技人力总资源量超过5000万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才达1600万人,已接近最发达国家水平。
第一章 闽江口岸长乐故乡
八闽之子
闽王之后
殷农之家
庵祠启蒙
乡野童趣
第二章 立志报国唯勤是岸
日军闯进门
八角楼下
考进省福中
寒窗三牧坊
任职市团委
第三章 考入军校结缘测绘
回力球鞋
测绘学院
航本三班
毕业设计
多彩军校
第四章 刻苦钻研初露锋芒
一览众山小
“博士”雅号
研究所试验员
苦读英语
平差研究
第五章 奋发图强研制仪器
国产化使命
南京学艺
研制样机
养牛倌
五丈原下
第六章 航天测绘勇当尖兵
航测新境界
神秘401
上马480
留学ITC
筑梦“测1甲”
隆重汇报会
第七章 志在精准升级换代
海湾战争的警示
精准定位的追求
曲径通幽的设计
新型尖兵的风采
……
第八章 嫦娥探月主动支援
第九章 天绘1号独辟蹊径
第十章 携手合作众志成城
第十一章 勤奋做事低调做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