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对了,就不用把心操碎了!
“养个孩子,操心一辈子”。孩子渐渐长大了,不再需要你片刻不离的照顾,刚想松一口气,新的烦恼又接踵而至:
每天忙得像个陀螺,送孩子上学、上班、买菜、做饭……就没有轻闲的时候;
和孩子交流越来越困难,说少了他不当回事,说多了又嫌你唠叨;
孩子期末要是没考好,你总是一脸阴沉,吓得他连大气也不敢出;
有时,在单位挨了上司一顿狠批,回到家会忍不住将气撒到孩子身上……
人人都有压力,可是,身为妈妈的你是否注意过,自己释放压力的方式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伤害?你是否想过,如何通过调整自己,让孩子更加自信快乐地成长?
在本书中,克瑞丝以二十多年为人母的“过来人”经验,为你提供实用的教养建议、深刻的育儿体悟、暖人的减压心经。让你学会“有选择地操心”,从而给孩子自主的空间,也给自己“喘息”的机会。
告别“碎碎念”,把要说的话写在便签纸上
有时你只需倾听,偶尔问孩子一句:“还有呢”
别问孩子“怎么了”,多问“有开心事吗”
在清晨为自己留出一段清净时光
让问题“炖”一会儿
方法对了,就不用把心操碎了!
做孩子的妈妈而不只是朋友
在女人和妈妈间寻求平衡
追寻你的激情,但不要以牺牲孩子为代价
《零压力养出100%的好孩子》
献给每一位在家庭与工作间两头燃烧的母亲
“不抓狂”系列销量超过2500万册
已有27种译本在100多个国家出版
把教养孩子的过程当作一次冒险,你将发现,每一次接触都是一连串爱的结合
“不抓狂”系列介绍 卖得书
自 序 妈妈们,无需为小事抓狂
章 相信你作为妈妈的能力和直觉
世上没有“”妈妈
没人比你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妈妈知道什么是解决办法
为自己的孩子亲手写本“育儿经”
第二章 多一份爱的交流,少一份争吵
让沟通之门永远敞开
找对时机, 停下来和孩子好好谈谈
倾听孩子,他才会倾听你
大胆地说:“我知道,那真是逊毙了!”
告别“碎碎念”,把话写在便笺纸上
做孩子的“情绪垃圾桶”
等待合适的时机再说服孩子
别问“怎么了”,多问“有什么开心事吗”
多交谈、多倾听,才能与孩子“心有灵犀”
第三章 别替孩子做太多
别管孩子们之间的争吵
别把孩子间的冲突演变为“妈妈闹剧”
孩子想哭时就让他哭吧
克制下,不要给予孩子太多
这不是你该写的作业
拜托,这到底是谁的梦想?
遏制“ 塑造”孩子的强烈冲动
上大学是孩子的事,让他自己选吧
是时候走出“鸭妈妈”的角色了
准备好,让孩子飞走
当长大的孩子回家小住时
学会“有选择地操心”
第四章 陪孩子快乐长大
教孩子把钱花在刃上
给孩子的指令一定要明确无误
试试叩击疗法,让孩子睡个好觉
人生总有不如意,这个真相不必瞒着孩子
帮助孩子远离欺凌事件
当孩子犯错时
让孩子勇敢面对失亲之痛
大家庭聚餐可以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环保,从孩子身边开始
孩子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多少才算合适?
别让孩子被繁重的家庭作业所累
帮孩子树立安全意识
开辟一段的“亲子时间”
珍惜你在孩子心中的“信用记录”
就这么坐着一起无聊会儿吧
孩子是妈妈的一面镜子
做孩子的观众
希望孩子成为什么人,你先要做那样的人
第五章 分清“妈妈”和“朋友”的角色
“孩子,那儿不安全,不许去”
帮助孩子顺利走过人生的十字路口
在青春期来临前与孩子谈性
让孩子果断地对说“不”
做孩子的妈妈而不只是朋友
如何让青春期孩子在派对上玩得安全又尽兴
“如果你想上社交网站,那就加我为好友吧”
当“中年危机”遇到“青春期危机”
第六章 你是温柔妈妈,也是优雅女人
每个人都需要成长,妈妈也不例外
何时做妈妈与爱有关,与年龄无关
从有价值的工作中获得成就感
单亲妈妈, 你值得再次拥有爱情
学会说“不”,你才有时间说“好”
你是妈妈,同时还是女人
上班族妈妈不必感到内疚
做个性感“辣妈”
克服经期综合征,走出情绪低谷
想发火时,请先做个深呼吸
“我不是胖,我是女性美”
告诉自己:“你已经足够好了!”
改变那些不利于健康的小习惯
第七章 享受难得的“妈妈咖啡时光”
在清晨留出一段“清净时光”
累了,就“中场休息”一下
在家中找个专属于你的精神栖息地
用的“仪式”寻求心绪的平静
过个养精蓄锐的周日
去吧,好好地哭一场
深呼吸,找到你的“能量垂直线”
与身体和谐相处
给自己一点“放风”时间
从“妈妈帮”里获得支持
第一章相信你作为妈妈的能力和直觉
“妈妈”只存在于传说中,现实中的你,做个“足够好”妈妈就可以了。关于孩子的事,任何专业学位都不如妈妈的直觉来得重要,所以,放松一点,相信自己的能力吧。
世上没有“”妈妈
请花一点时间,郑重其事地告诉自己:“我没必要成为的妈妈。”为了符合传说中妈妈的理想形象,你给了自己多大的压力呀?又要善良、耐心、明智、脾气好,又要时刻活力四射,还要成为烹饪高手或操持家务的高手,能同时做好多事——我们几乎很少碰到这种“样样都行”的超人吧?
当然,作为妈妈,我们应该努力为孩子树立的榜样,但是如果为了表现得“”而对自己的错误、缺点遮遮掩掩,哪怕犯错也不知悔改,这无疑是一种误导。应该引导孩子用多维的视角全面看待这个世界以及世界上的人。妈妈们要允许自己真实、全面地呈现自我,这实际上也是给自己一种解脱,不用逼迫自己去达到那些不可能的标准,同时也让孩子明白,
他不需要做到。我们在容忍瑕疵和错误时,其实也给了孩子一个真实
展现自我、不断提升自己的机会。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展示我们人性而非“神”性的方法之一,就是正视自己的缺点,展现谦逊的一面。如果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会让孩子不敢靠近,而万一你“不幸”从天上坠落,那该有多么疼痛。反过来,当你坦然面对自己的错误,诚实地展现真实自我,不但可以避免高处跌落的悲剧,也能教给孩子重要的一课。
很多时候,事情出了差错,我们总是寻找各种借口或者一味指责他人,却从来不愿为自己的短处承担责任(我在此想强调“短”处)。表现得透明一些,能让孩子认识真实的你,从而与你建立起厚的联系。同时,这也能表现出你自信、自爱的一面,因为你包容了自己所有的优点和缺点。
每当孩子挑战我们的容忍极限时,我们难免暴跳如雷。不管孩子是处于牙牙学语阶段还是青春叛逆期,父母总是习惯于给他立下各种规矩。一旦他触犯了这些条条框框,我们就会因愤怒和沮丧而丧失理智,甚至说出一些伤人的话如“你的学习成绩一塌糊涂,也只有垫底的份儿了”。在处理孩子,尤其是青春期孩子的问题上,我们往往容易反应过度,我也曾经与我的两个女儿吵过架。
冷静下来之后,我们会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往往由于死要面子不愿去弥补,不愿坦言自己刚刚的话太欠缺思考、甚至有些残忍,更不愿意修改这种过于严厉的惩罚手段。我们害怕这样做会显得愚蠢,有失威信,害怕孩子以后再也不尊重我们了。
其实还有更好的解决方式。我们大可以向孩子道歉,但同时强调:“我跟你说对不起,并不表示你做错事我不该惩罚你,而是因为我刚刚失去了理智,对你的惩罚可能过于严厉,说的话太难听了。”这样做,实际上是在告诉孩子,生活中到处都是错误和不,并不是只有从做对的事中才能学到道理。多数时候,我们要学会从错误中有所收获。
所谓“成熟”,就是要勇于承担责任,领悟“人无完人”的道理,也明白我们应该勇敢纠正错误,重新出发。要告诉孩子,所谓的不过是你把握住了一个行动的机会,并力求做到更好。在现实世界中,我们所能做的也仅此而已。
我和理查德在一起时,经常会开这样的玩笑:“我不够,你也不够,不过,这没啥关系。”我们明确告诉孩子,我们也犯错,但我们愿意改正错误。向孩子承认我们与其他人一样有弱点,这会使你感觉好受得多。卸下伪装,展示自己的弱点,不但能尽显你的魅力,同时也是告诉孩子,他也可以犯错。了解我们的不之处,认同真实的自己,这种感觉多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