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编者在数十年创新思维课程教学经验和科研基础上,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编写而成的。书中借鉴了国内外专家的创新工具和方法,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以及“互联网+”商业新模式,重点讨论了创新思维的方式及实现方法,阐释了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教育核心,并将其纳入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意义。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学生创新创通识课的教学用书或参考用书,也可作为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各界人士的参考读物。
2017年10月,沙特阿拉伯授予机器人索菲亚“女士”公民身份,使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公民,被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事件。现在已经有200多万个工业机器人在世界各地工作,很多索菲亚的兄弟姐妹们正帮助人类完成更多智能类的工作。
同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4月21日定为“世界创意和创新日”,并呼吁各国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这一中国全民共识的“双创”理念写入联合国决议,显示了创新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已获得广泛的国际共识,中国方案再次为全球课题贡献智慧。
发展创新型经济,需要高等教育的支撑。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首次提出创业教育概念,认为创业教育将是21世纪青年,除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之外的第三本“教育护照”。创新与创业既有本质的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所谓创新教育,目的是通过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用批判性思维做出创新成果;而创业教育,则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开拓精神,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商业化的运作能力,使学生将来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都更具开拓能力。真正的创业教育必须以创新教育为基础,而创新教育明显不同于传统教育教学,其课程设计要致力于打破学科壁垒和校园内外的壁垒,且强调综合、整体的学习方法。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有教授开设了人工智能的网络课程,并根据IBM的沃森系统设计了一个助教系统JillWatson。这个“助教”风趣幽默,能及时有效地回答同学们的各种问题,同学们想评选其为优秀助教,直到后来才知道这是个人工智能的助教。
“双创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跨越通识、博雅教育,创造性地先行一步,实现人文艺术、科学技术和工商管理等更高层次融合发展的绝佳契机,是回答“钱学森之问”、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理念、改变教育模式的重要机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必须促进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跨越式发展。
创新创业课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合作、懂得感恩的道德素养,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轻言放弃的执着态度,以及创造价值、回报社会的责任感和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理想抱负”等方面转型,使学生获得创业者的五项基本能力,即领导决策能力、运营管理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协调执行能力以及营销沟通能力。创新教育重在培育创新思维,创业教育重在提高实践能力。要在学生心里埋下创新的种子,双创课程的开设,要让所有学生获得创新创业的基本能力。要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双创人才?一张试卷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能力吗?教学效果如何考评?开展双创教育必须对传统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改革。一方面,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方式,教育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有真实体验。通过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促进师生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与创新思维,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另一方面,在考核方式上建立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激励机制,强调课堂教学和实训、实践的充分结合。课程、实践、孵化、创业应贯穿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
创新创业可教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教学方法一定不是传统模式,应改革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强调思维训练,突出实践实训,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双创教育要成为撬动高等教育整体变革的突破口,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推进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出更多引领未来的创新创业领袖。“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国外,创新试错的包容空间很大,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给“创新试错”一点任性的空间呢?
前言 创新创业就在我们身边
绪论
第一章 突破思维定势
第一节 思维定势的形成
第二节 常见思维定势的类型
第三节 思维定势的主要特征
第四节 突破思维定势的十种策略
第二章 创新思维
第一节 创新思维的特点
第二节 创新思维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创新思维的方式
第四节 创新思维度量
第五节 创新思维与科学美
第六节 大数据时代的新思维
第三章 创新思维工具
第一节 六顶思考帽
第二节 六双行动鞋
第三节 八顶创新帽
第四节 十四款视角镜
第五节 思维导图——终极思维工具
第四章 创新思维的实现方法
第一节 智力激励方法
第二节 设问方法
第三节 分析方法
第四节 综合方法
第五节 联想方法
第五章 创新思维促进创业成功
第一节 创新创业实践
第二节 创新思维与管理创新
第三节 创新理念助推创业成功
第四节 创新思维促成“互联网+”商业新模式
第五节 不断创新网上营销
第六章 创新思维十互联网
第一节 互联网十创新是大势所趋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的创新盈利模式
第三节 大数据注入创新经济
第四节 云计算时代的创新思维
附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