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性的文字——魏惠玲散文集《小巷弯弯》序
王剑冰
一
认识魏惠玲有几年了。第一次见她,好像是去郏县参加一个活动,她是以《时代报告》驻平顶山记者的身份参与其间的,让人惊讶于一个弱女子在一地的坚守。后来知道她的另一个身份是《奔流》杂志社的副主编。虽然属于圈内人,但是不常见,也就不能说很了解。她曾将自己的作品拿给我看,这才知晓她工作之余还有文学爱好。再后来她带来一部书稿,说看看能否写个序言。我不好拒绝,也不好答应,就此拖了下来。差不多两年过去,以为她的书早已出版,她却又把重新整理的书稿送来了,可见她的慎重。书稿显然有了增减,与先前那版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
想象不到,在通讯报道这种强大的磁场干扰下,魏惠玲竟能从单调的字词中突围,来一场春风秋雨的华丽转身。工作再忙,生活再累,也要找文学说说话,她以勤奋编织成的一篇篇文字,皆成为晶莹饱满的果实。
文学是需要练习的,但是这个练习,也在于个人的修为,在于个人的悟性。否则,也仍然不能有所成就。也就是说,一个作家的成熟,有着一定的基础、一定的必然。就怕不开化的那种,一直在遛圈儿,遛完还是回到了原点。
能够感觉到魏惠玲的认真:认真地学习,认真地借鉴。而且,这个人有思想、有认识的,是觉悟的、清醒的。她很深沉地对自己走过的路进行回望和思考,将笔触直指生活乃至心灵深处。读她的作品,会发现她在写作的过程中的变化。这是因为她总是思索在前,认真在先。我对这种态度是认同的。
从这部书稿中就能看出,在郏县三年,虽然寂寞清苦,还是认真地留下了《古镇记忆》《小巷弯弯》《老茶馆风景》《在广阔天地》《上瑞里,听老人说》《放飞生命》《镶嵌在岁月里的一颗明珠》等一系列散文。书稿的积累,或许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版权信息
率性的文字——魏惠玲散文集《小巷弯弯》序
辑一 小巷弯弯
小巷弯弯
古镇记忆
上瑞里,听老人说
我与张良同一个村庄
老茶馆风景
在广阔天地
放飞生命
老人与画
佛说你们前世有缘
镶嵌在岁月里的一颗明珠
辑二 掌心飞翔的瓷片
掌心飞翔的瓷片
生长在土地里的村落
浅醉新疆
梁祝故里拜梁祝
陪嫁妆村
郏县定王庄的小巷,大概有四五条,每一条都不一样。有的是由大路出发,向着庭院延伸,通往悠远的日子;有的是从村庄出发,向着村外的田园延伸,通往广阔的世界。只有一条小巷,让你看一眼就喜欢上,就这样静卧、守候,像等待某一个人的到来。
风来时,一溜烟拥进小巷,变作呼唤,村庄有了呼吸;雨来了,刚够容下一把小伞,红绿背影轻快逝去,那是大姑娘小媳妇儿最值得留下的影像。
北京的胡同都有一个或俗或雅的名字,这里的小巷没有名字,就叫“小巷弯弯”吧。
你有点沧桑的旧模样,依然很美丽,圆圆的弧线像弯月嵌进大地,两边的房舍是星星。微光从老房子透露出来,也许母亲正在灯下缝制棉衣,一针一线缠满温暖的气息。小巷里有人唤着自家孩子的乳名,调皮的孩童躲进季节的拐弯处,猛地出来,一头撞进母亲的怀抱。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仿佛变作小鸟,飞出村庄,飞向外面的世界,不知是否变作凤凰。
小巷弯弯,是祖祖辈辈看不够的风景,是祖母裹着三寸金莲细碎过往的地方,是父亲推着架子车娶回母亲经过的地方,是童年嬉戏的地方,是追风少年迈进城里第一步的起点。这是乡愁的血脉,让游子的心醉在里面,久久不愿醒来。
一声沧桑的“你在他乡还好吗”,让游子停下匆忙的脚步,回过头来,遥望家乡。
小巷塞满一群群美好的日子和期盼。张爱玲一袭旗袍,好像刚从烟雨蒙蒙里走来,带着淡淡的伤感。一颗晶莹的露珠,惊醒岁月里的青砖灰瓦,让一地的落叶,成为深秋的符号。林徽因把人生的小巷走成人间四月天,从徐志摩的浪漫痴狂中走来,让金岳霖在人生的小巷空候。如今我也一袭旗袍,撑着雨伞,在小巷深处,等春光明媚。
我的一个朋友就是从这条小巷走出去的。他只读到初中,就因为贫穷而辍学,离开故土去漂泊,养家糊口,但始终忘却不了故土恩情,于是在孤独之夜拿起笔,写亲人、写无尽的思念和乡愁。他蘸着满腔的情思,用几年的时间,写出一部个人的奋斗史。其中的小巷,在他笔下如扁担,一头是旅居的城市,一头是生养自己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