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在西方发现陈寅恪·中国近代人文学的东方学与西学背景
定 价:68 元
丛书名: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
- 作者:陈怀宇 著
- 出版时间:2013/6/1
- ISBN:9787303160990
- 出 版 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K825.81
- 页码:544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陈寅恪是近代中国学术史上的一段传奇。本书主要研究陈寅恪学术研究的世界学术背景,特别关注陈寅恪时代国际东方学与西学对其学术之养成、发展、变化的影响。作者运用不同语言的文献材料等多重证据来进行辨析,结合前人未加注意的一些西文文献,考察了陈寅恪在哈佛、德国的留学历程及其所处的欧美学术界,以及他和欧美学者兰曼、白璧德、吕德斯以及其他同辈学者交往的经历,提示了陈寅恪东方学与史学发展的国际学术背景,重点分析了陈寅恪在思想和学术上受到的欧美人文主义、东方主义、文献主义以及文化民族主义的影响。
揭秘国学大师陈寅恪的留学生涯 西方原始档案展现陈寅恪学术传承与学术反响 多学科视野解读陈寅恪的学术源流
本书主要以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和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 , 1744年8月25日--- 1803年12月18日)两人为重点探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外思想与学术发展的一些线索,特别关注中国近代人文学兴起的世界学术背景。在很大程度上,本书着重讨论了寅恪先生早期学术生涯中的若干重要议题,特别是寅恪先生与欧美近代思想学术传统的关联、寅恪先生早年学术在世界学术坐标系中的位置,同时也以寅恪先生的史学思想所受德国思想家赫尔德思想影响为基点,讨论了德国近代思想家赫尔德对中国近代人文学之影响。以史料而言,本书旨在探讨西文文献中所见寅恪先生及其学术与中文文献中所见赫尔德及其影响;以主题而言,本书试图发现二十世纪上半叶波澜壮阔的世界学术史上一些中外学者在思想和学术上相互关联的网络。值此成书之际,我想略述本书之缘起,让读者在进入正文之前对本书所关心的主要议题、材料运用之范围、全书写作与结集之经历、所受前辈学者之影响、全书主要内容有所了解。
寅恪先生早年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中西思想和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寅恪先生在亚、欧、美三个大陆多所学术机构受过十分严格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学术训练,因而他的学术,无论是早期的 “殊族之文、塞外之史”研究还是后来的中古史研究,均应放置在一个广阔的世界学术史背景下考察,而且需要用不同语言的文献材料等多重证据来进行辨析。广义上,虽然殖民主义时代的“东方学”也包括在欧洲人看来作为研究他者对象的“汉学”,本书所讨论的寅恪学问中的所谓“东方学”却主要指寅恪文中所谓“殊族之文、塞外之史,”实际上主要指寅恪早年利用中亚出土新文献以比较历史语言学进行的文史研究,并不包括寅恪以自身文化传统所进行之中古史研究。换言之,在本书所构建的寅恪先生的学术世界中,“东方学”主要指比较历史语言学为方法、以中亚和塞外出土语言文献为主要史料的学问,特别是寅恪先生早年关注的佛学、蒙藏、西夏之学,而所谓“汉学”不算在内,涉及中国之研究在他的学问中应被理解为历史学,即对中国历史之研究,亦所谓寅恪从四部学的角度提及的“乙部之学”,而他中年时期特别注重的是中古史研究,晚年则转向明清史研究,出版了《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重要论著。
但寅恪早年所着重研究的“殊族之文、塞外之史”是否也带有“东方主义”的色彩呢?欧洲东方学有复杂的思想和政治背景,不是铁板一块,在英、法、德、俄表现不一。有些学者认为欧洲东方学特别英、法地区的东方学带有很强的殖民主义、福音主义色彩,有些学者则认为德国的东方学带有很强的文化民族主义色彩,但是基本上欧洲东方学很强调以东方传统语言、文献的研究来认识东方的历史、宗教、文化、语言传统,至少是带有很强的文献主义色彩,即以文献研究为基础重新构建已经“故去”的东方的历史、宗教、文化传统,在有些国家,也许这些历史、宗教、文化传统被看成是与欧洲近代文明相比显得落后、愚昧、低人一等,但在有些国家,这些历史、宗教、文化传统却被浪漫主义化,被塑造成更为原始、朴实、生动的文明。那么寅恪先生的东方学研究有没有以语言文献学术研究来构建所谓“他者”呢?就文献主义角度而言,应该算是有的。在二十世纪初,塞外民族对于大多数中原地区尤其是南方的汉人比如寅恪先生来说,仍然较为陌生。虽然晚清以来西北史地吸引了很多学者的注意,研究西北史地似乎一时成为风气,但当时一些重要学者如王国维、陈寅恪等人,仍主要从文献角度进行研究,并没有亲身去西北和塞外地区考察,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从文本中来重塑研究对象的形象,这也是一种对他者的好奇付诸文本研究进而以学术构建出来的“想象的他者”。寅恪先生后来说“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乃是试图将塞外与中原两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的相互影响从整体上加以把握、理解和阐释。不过,他的这一说法,也可以看作是以研究“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来重新认识“中原文化颓废之躯”,而这实际上是以构建他者的形象来重新认识自身的形象。寅恪先生其实和欧洲东方学者有一点类似,这便是以所谓科学的客观的历史语言学来建立他自己有关塞外地区的知识权威。只不过他关注的中心是中原,而非欧洲,塞外对中原来说,正是所谓他者。换言之,他研究边疆塞外之史乃在于更好地理解中原地区的历史。就这一点而言,他其实也继承了德国东方学的传统。
寅恪本人并不太用“汉学”这样的字样,但他自柏林大学和哈佛大学所受训练而从事的“殊族之文、塞外之史”无疑是他早年治学之重点,他回国后也在清华开讲所谓东方学之目录学。他用“比较校刊学”(即校勘学)称梵、藏、汉文文献的比较研究,有时则用印欧比较语言学。这两者实际上均指他在柏林大学、哈佛大学所学习的“东方学 (Oriental Studies/Orientalistik)”,其实更具体而言应是东方语文学(Oriental Philology),侧重于所谓“东方”地区发现的古代语言与文献研究。在我看来,寅恪先生早期从事东方学研究所走过的路颇似张之洞所说的从小学到经学再到史学。印欧比较语言学,对寅恪而言,相当于文字、音韵、训诂之学,而佛教文献学则相当于经学,寅恪最终的着眼点仍是史学。他早年的东方学研究正是因为继承了吾国传统之旧学,并与近代之新学进行衔接,从而能发挥两者的长处,取得令人惊叹的成就。另外,寅恪青年时期的学术发展时代似可谓经学逐渐衰落、史学开始凸显的时代。他的祖父陈宝箴参与了维新运动,父亲陈三立和梁启超等人来往密切,显见寅恪的家庭教育背景带有很强的新学色彩。而他自青年时期负笈海外,更深受欧美学术的新风气薰陶。他早年学术关注于语言和宗教,也注意种族和文化的关系,这些研究主题其实便是当时德国东方学研究的治学重点。
本书特别关注的是寅恪学术之养成、发展、变化及其背后的语境,除了特别考察寅恪之学术发展之外,亦关注寅恪之前辈学者、学界同人之学术活动及其思想背景,以及寅恪与他们之间的思想和学术联系,比如烈维、白璧德等人的人文主义及其与佛学之关系,王国维、周作人等人对赫尔德之理解及其思想文化背景等等。寅恪所成长的时代也正是中国传统士人向现代学者转化的时代,寅恪及其同时代的学者如何在这一进程中对各种政治、文化、思想、学术的变化作出反应,如何对自身的思想、文化、学术进行定位,如何对自身的思想、文化、学术与当时政治、社会之变动之间的相互影响作出反应,均值得考察,本书仅就其中部分富有旨趣之议题加以讨论。
先前学界一些学术史论著对寅恪先生本人成名以后的学术成就及其对后世学术的影响讨论较多,而对他成长过程所处的世界学术背景注意并不充分,这大概是因为研究寅恪先生生平和学术的学者主要以华人学者为主,所利用的资料亦以汉文材料为主。虽然很多学者也注意到寅恪先生之学术有着广阔的欧美背景,但对西文资料的发掘仍然存在不足。我们挖掘西文资料,并非说寅恪先生本人多么重视西文学者对其学术的研究和评价,而是需要利用这些资料从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文化和学术史背景来看待寅恪先生的学术成长历程及其成就,从而在世界学术史的坐标系中对其进行更为准确的定位。以材料而言,重视西文史料,实际上是以域外之胡语文献与吾国固有之汉文史料相互参证,以期更深入而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寅恪学术之世界背景。这大约也可以看作是研究寅恪学术思想之二重证据法。具体而言,欲研究寅恪之学术,宜以域外之胡语文献、寅恪自身之撰述、寅恪师友所传之掌故三类资料相互参证,可谓三重证据法。
一些重要问题因有新史料、新角度之出现,值得继续进行深入讨论。第一、九十年代中叶以来出来了所谓“陈寅恪热”,学界对寅恪先生生平和学术的研究有了许多丰富的成果,但仍有许多可以推进的余地,特别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一些西文文献中仍有不少有关寅恪先生生平和学术之记录,值得发掘和考察。第二、余英时先生曾提出寅恪先生一生史学之三大变化,其中包括从东方学转向中古史研究,而这一转向也应放置于世界学术背景下再加考察。寅恪先生的学术旨趣、学术训练、学术水平和学术贡献在当时整个世界学术坐标系中如何定位也值得探讨,这个问题与前一问题也密切相关。第三、当前西方学术界出现研究东方学学术史的文化转向,这一转向也可借鉴,将引起我们在近代思想和文化史背景下重新对寅恪先生早期学术进行观察和反思。
本书对这些问题力图用新材料从新角度放在新视野中来进行讨论,不仅提供了寅恪早年留学时期和步入中年之后与国际学界互动的一些材料和看法,包括他早年留学的老师、同学背景以及他中年以后获得欧美学界荣誉的记录;也力图从所谓学术史研究的文化转向角度探讨寅恪先生学术在近代世界学术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如其早年学术在世界东方学谱系坐标中的定位等等。总之,本书将寅恪先生的生平和学术放置于一些域内与域外之语境之中试图提出一些新议题。
寅恪先生中年即开始饱受失明之痛,后来又经历内战、南迁、历次政治运动,但在此艰苦卓绝之条件下,仍能克服各种干扰,“衰病流离,撰文授学,” 在其生命的最后二十年陆续写出《论韩愈》、《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传世之作,其人格之伟岸、毅力之坚韧,惊天地、泣鬼神,世界学术史上极为罕见,堪称近世最杰出的中国人文学者。自1996年以来,随着学界和民间所谓“陈寅恪热”的兴起,寅恪先生的生平和学术研究不断引起东西方学者的广泛注意,此后出现的相关论著可谓汗牛充栋。除中文外,西文相关文献亦极多,这些论著皆有其贡献,使得重写一本全面探讨寅恪学术的著作并无必要。有鉴于此,本书的目的并非全面地、系统地探讨寅恪先生的国学与西学,而是选取寅恪先生生平和学术中一些富有旨趣的议题加以溯源和阐说,试图通过研读新材料,并发掘旧材料中之新议题,提供一些思考和看法,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所以本书在内容上将尽量略人所详,详人所略。
陈怀宇,生于1974年,江西樟树人。先后求学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现任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助理教授,并获选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AS)历史学部研究员、剑桥大学克莱尔堂(Clare Hall)斯伯丁研究员(Spalding Fellow)。主要研究兴趣为中国宗教史与思想史、丝绸之路文化史、近代思想与学术。已出版《中国中世寺院主义之复兴》、《动物与中古政治宗教秩序》、《近代传教士论中国宗教》、《景风梵声》等论著,并发表中、英文论文数十篇。
铭谢
导论
第一章、陈寅恪留学哈佛史事钩沉及其相关问题
导言
第一节、陈寅恪负笈哈佛园
第二节、哈佛园中多英杰
结语
第二章、陈寅恪与德国早期学术联系新证
导言
第一节、陈寅恪与德国东方学会
第二节、陈寅恪、白乐日与现代唐史研究
第三节、陈寅恪与玉井是博
结语
第三章、东方学、西学、历史学:陈寅恪的学术世界
导言
第一节、从陈寅恪论钢和泰的一封信谈起
第二节、陈寅恪著述中的西典
第三节、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陈寅恪所获英美学术荣誉始末
结语
第四章、陈寅恪所谓东方学之目录学之源流
导言
第一节、东方学之目录学之前传
第二节、东方学之目录学之本传
结语
第五章、佛学与人文主义:白璧德对中国学者的影响
导言
第一节:白璧德与早期东方学
第二节:白璧德之佛教思想及其历史背景
第三节:白璧德对哈佛早期中国留学生的影响
结语
第六章、佛教、佛学、佛法:中国佛教与现代性
导言
第一节:欧洲发现佛教与近代佛教学的兴起
第二节:日本近代佛学的兴起
第三节:中国佛教与现代性
结语
第七章、文献主义与民族主义:近代佛学视野中的陈寅恪
导言
第一节:陈寅恪之佛学与文献主义
第二节:陈寅恪之佛学与文化民族主义
结语
第八章、陈寅恪与赫尔德:以了解之同情为中心
导言
第一节:了解之同情
第二节:种族文化观
结语
第九章、美学与启蒙:赫尔德在近代中国
导言
第一节:王国维与赫尔德
第二节:赫尔德美学思想入华
第三节:李长之论赫尔德与艺术史
结语
第十章、民俗学与国民性:本土学术之域外资源
导言
第一节:民俗学与民族文学
第二节:民族性与国民性
结语
第十一章、自由与真理:个人主张与近代思想
导言
第一节:思想自由
第二节:少数主义
第三节:民族学术
结语
附录
一、 1919年哈佛中日留学生之比较研究
二、 没有过去的历史:学术史上的日本东洋学
三、 日本中古史巨擘黑田俊雄 参考文献 缩略语 中、日文文献 西文文献
寅恪的学术未见得能被普通世人所了解,但他那两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却往往为世人所引用。这两句话出自他给清华大学留下的《海宁王先生之碑铭》,其中之“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这一句很容易让人想到《圣经?约翰福音》第八章第三二节,其文略云 “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 这句话可以看作是上帝对知识人的最佳教导。追求真理是知识人的天职,而其目的乃是为了得自由。可是,不同的知识人对于真理的认知也非常不同。所以,尽管都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奔波,而能真正得到自由的知识人少之又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