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名画:龚贤的绘画世界》精选明末清初著名画家,金陵八大家之一龚贤精典名作十幅并分解为:树、山石、人物、云水几部分进行详尽的技法解析,大图与点景呼应,并结合龚贤生平、师承关系、当时社会的生活状况、人际交往等。使读者更深刻了解大师本人及作品,及其绘画技法之精妙。
180 余幅细节局部,震撼呈献。
纤毫毕现地展现龚贤传世经典作品。原作式享受每一幅精彩。
领略皴擦、晕染、勾描、设色、构图、立意及点、线、面的巧妙运用。
身临其境般地倘佯在龚贤沉雄苍厚、深郁静穆 的山水画世界里
本套《细品名画》系列丛书主要侧重于中国画创作的解析,尤其注重对笔墨运用的细节分析,并从美术史发展的角度对绘画技法生成的历史价值进行总结和提炼。所谓“道以技显,技因道进”,对绘画创作而言,“道”不能仅存于空谈或空想的抽象恩辨层面,它必须通过具体的绘画实践技巧来显现自身;而“技”只有升华为“与道为一”的境界,才能创作出真正登峰造极的艺术作品。因此,高超的绘画技法至关重要:一方面,技法是“道”得以显现的物质载体,“技”之不存,“道”将焉附?一个画家,无论他具有多么深刻的思想,其大脑能构建出多么优美的意境,如果这些思想和意境不能通过高超的技法表现出来,那么对于绘画而言,这些思想和意境就等于不存在。也可以说,这些思想和意境只存在于空洞的想象之中,而不存在于具体的艺术作品之中。另一方面,拙劣的绘画技法无法有效展现出“道”之境界,也就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比如在绘画创作中,三流的技法表现出来的意境定不如一流技法表现的意境高雅。因此,那种认为“遒是本,技是末”的观点,将对“道”的价值褒扬建立在对“技”的蔑视和贬低之上,实际上割裂了“技”与“道”之间的关系,只能是离“道”越来越远;而且,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在绘画实践中,就不能把“道”当作高高在上的、脱离艺术实践的超验本体,凡是绘画实践无法证明的“道”,说好听一点是“神话”,说难听一点就是“鬼话”,简直就是神鬼莫测。按照康德的观点,纯粹的恩辨或理性一旦贸然进入经验不能检验的领域,很可能陷入矛盾或“二律背反”,产生出“纯粹幻想”“胡说”的东西,即“一种无效的独断主义”、一种“对认识一切事物的肤浅的自负”。
所以,本套丛书的研究重点是放在绘画实践可以检验或验证的具体技法上,而那些实践无法验证的理论则不是本套丛书关注的核心。更为重要的是,本套丛书对大师绘画技法的关键性细节进行了尽可能详细的描述,因为很多时候细节决定成败。许多杰出的中国画作品,除了宏观的构图布局之外,其之所以能产生历久弥新的艺术感染力,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运笔用墨的细节。而这些关键性细节,要么是被无意地忽视,被笼统的概念所淹没;要么就是被刻意地贬低,当作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因此,本套丛书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尽最大可能把这些被遗忘的关键性细节重新整理发掘出来,一切从作品本身出发,从细节入手,分析每一幅作品产生的独特艺术魅力。例如,线条的长短、粗细、刚柔、曲直,运笔的轨迹、走向、力道,线条呈现出来的特殊质感,以及每一次运笔的墨色变化、不同次数运笔的墨色交替与搭配关系,“点”的外在形态与内在质感等等。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如同一个侦探在调查案发现场,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包括任何一根线条,任何一处点染,任何一次皴擦、勾勒、设色、铺墨等等,巨细无遗。然后在仔细分析、综合对比的基础上,找到画面中最典型、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画家深厚功力或者技术难度最高的部分,解析其画法的关键所在。不可否认,绘画中许多微妙的细节是很难用语言来描述的,只能在实践中亲身体会,但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凡是可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是不能说的,就应该保持沉默。”
龚贤(1618—1689)明末清初遗民画家,又名岂贤,字半千、半亩,号野遗、柴丈人、钟山野老,江苏昆山人,流寓金陵,为金陵八大家之首。其画筑基于五代董巨,参以宋、元、明诸家,在师法造化的基础上形成浑朴厚重,圆润沉郁的画风。善用积墨法写金陵一带山水,对近现代黄宾虹、李可染等画家影响深远。
龚贤主要关系图
龚贤山水画的主要技法
第一章 栖寄高邈龚半千
一 性喜幽僻话岂贤
二 脉属南派溯流源
三 笔下粉本出造化
四 自龚黑龚写自然
五 五百年出一半千
第二章 经典剖析
《挂壁飞泉图》
一 独辟章法谋全局
二 山势昂扬浓画意
三 积墨层多方为善
四 平淡出奇观
五 银白丝带落于天
六 草堂无人法自然
七 树形混沌叶分明
八 点苔有力石上生
《松林书屋图》
一 开合处最见妙意
二 龚画灵魂唯笔墨
三 不过三转之字水
四 隔景后别有妙趣
五 杂树放置助山姿
六 润泽物候合地域
七 茅屋刻画需可居
八 画松步步有凭据,叶叶分明皆中锋
《一道飞泉图》
一 成法破法法自成
二 繁以简求繁愈简
三 混沌秩序出画面
《水墨山水图》
一 温润积墨气内敛
二 精雕细琢出飞泉
三 浓淡相别气相宜
四 空隙问前后有别
五 殊途表现意同归
《山水图》
一 笔松灵中墨淋漓
二一片冰清稚趣心
三 以疏隔景显空灵
四 写生方可化古法
五 因时制宜求异趣
六 草草用笔意充盈
《山家黄叶图》
一 “S”形龙脉统主景
二 有皴处恍若无皴
三 叶稀谓之深秋,一遍点滑之秋林
四 根干枝叶皆有法
《高岗茅屋图.》
一 方向线里有奇章
二 积墨处润润苍苍
三 一笔难去是真景
四 点苔用笔纯中锋
五 半千寒林异李成
六 房含笔简意不空
《千岩万壑图》
一 去幻存工师襄阳
二 元画萧散未脱形,干裂秋风润如雨
三 屋宇正可登可安
四 烟云迷蒙墨渍出
五 不似之似聊象形
六 景物平铺冷且静
七 平中奇构是上品
《山水图卷》
一 藏景出而境愈深
二 笔墨组合出清蕴
三 造化无法面有法
四 空亭吐纳无踪迹
五 不画之画出云头
六 飞泉得势须细审
七 律动中贵能得静,虚中实之实中虚
八 沙汀远岸生静气
《清凉环翠图》
一 清凉山中寓章法
二 画树还需拟人化
三 色墨交融求苍翠
四 断连处构思巧妙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