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高平神庙剧场调查研究》是一部区域神庙剧场的调查与研究成果。
山西省高平市戏曲文物文献遗存数量巨大、史学序列完整,演进线索清晰,在剖析中国古代神庙剧场演进历史方面具有典型意义。
《山西高平神庙剧场调查研究》的研究从纵向上以高平神庙演艺场所的创建、改革、定型以及多样化发展为主线,结合建筑实物以及碑刻文献,将高平地区遗存的具有代表性的古戏台建筑作为案例填充,并对演艺类型和神庙观剧场所进行探讨并思考其演进动因。同时关注古戏台装饰、戏台与乡村社会互动、佛教寺院剧场、戏曲碑刻、舞台题记等方面。
《山西高平神庙剧场调查研究》将呈现高平市现存342座古戏台的田野调查资料,包括历史沿革、建筑测绘数据、文保状况等信息,使其具有区域戏曲文物数据库与区域戏曲文化研究的性质,期冀对乡土遗产保护和乡土文化建设有所增益。
神庙剧场是传统戏曲演出空间一种重要形态,它曾经是中国城乡戏曲存续、发展与演变的见证地之一,是底层百姓在贫困生活中获得一丝安慰与释放、宣泄情感的场所。
庙会是由多种因素共同构成的大众聚会,是一种戏曲艺术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这里所谓空间,有大小两个。其一,是戏曲赖以展演的空间。传统戏曲演出空间形态多种多样,在乡间,它可能是神庙剧场,也可能是堂屋、场院抑或任何一个相对开阔的地方,只要在这里搭建一个临时祭坛,祭礼与演出的空间旋即形成。这种意义下的空间,笔者谓之“演出空间”。其二,这个“演出空间”势必在一个更大的空间中存在,它可能是一个以某座神庙为中心的、或大或小的独立村落,也可能由数个村落所组成的集落,这种相对大型的村落,可能包括数座神庙。当任何一座神庙举行庙会的时候,便围绕这座神庙形成一个临时性的祭礼与狂欢、商贸活动的空间,本文把这种空间称之为“文化空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中国政府所颁布的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或相关文件中,都在显要的位置提出文化空间的定义以及对文化空间的保护义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①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继之,2006年文化部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之第二条,明确地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该办法第三条又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两类:(1)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2)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具体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
(一)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表演艺术;
(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四)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五)传统手工艺技能;
(六)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那些存在于广大农村的庙会文化空间,恰恰是地方戏艺术存在的空间,至少是一种主要的文化空间。从前,数百人的村子建有几座戏台也是常见现象。在山西,劫后残余的戏台数量已经足以令人惊叹。然而“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引证同前)即便在国家文件中也发出了如此慨叹!
本文所关注的主要是农村的传统戏曲演出文化空间。在笔者看来,从前的中国,城市乃至宫廷演剧,犹如大海中的座座岛屿,固然生动,但数量有限,而浩瀚的大海无边无际。所谓汪洋大海正是那些无以数计的围绕神庙所形成的地方戏赖以存在的文化空间,它们散落在960万平方公里大地上,犹如繁星高挂夜空一样,浩大无际。
颜伟,艺术学博士,男,汉族,1988年出生,山东德州人。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2015年获硕士学位,2018年获博士学位,现就职于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戏曲文物研究所)。主要从事田野考察以及相关专业的学习、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戏曲史、戏曲文物、戏曲民俗、民间宗教等。参与多项国家社科、教育部、省社科等项目。出版专著一种(合著),在《戏剧》《戏曲研究》《中华戏曲》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篇。曾获教育部“硕士、博士国家奖学金”等荣誉。
神、人共享的空间
——序《山西高平神庙剧场调查研究》/ 麻国钧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平市神庙剧场演艺场所的创建
第一节 高平市宋、金神庙剧场
一、宋和金献楼遗存
第二节 高平市金、元神庙剧场
一、金和元遗构神庙剧场
二、碑刻所见金元舞楼信息遗存及其考述
三、其他金和元舞楼遗址
第二章 高平市神庙剧场演艺场所的改革、发展与定型
第一节 高平市神庙剧场的锐意改革
一、三间几成定制
二、山门舞楼的创建
第二节 高平市神庙剧场的发展、定型
一、山门舞楼的流行
第三章 高平市神庙剧场演艺场所的多样化发展
第一节 高平市神庙剧场一庙多台
一、内外剧场形制
二、二庙合一剧场形制
第二节 高平市神庙剧场特殊样式
一、关门舞楼
二、依附式戏台
第三节 高平市寺院剧场
一、非中轴线向中轴线的转移——寺院与剧场的初步整合
二、寺院山门舞楼剧场——寺院与剧场的充分融合
三、寺院剧场的完善——寺院与剧场的相对分离
第四节 高平市民国神庙剧场的稳步推进
第四章 高平市神庙剧场观剧场所的演变与发展
第一节 高平市神庙剧场看楼的出现与流行
一、看楼的观剧实用性
二、享受型消费心理——士绅阶层的雅文化追求
三、乡村礼制的规范
四、建筑学意义上的完善
第二节 高平市神庙剧场看楼的锐意改革
一、正面看楼、看台、看亭(厅)
第五章 高平市神庙剧场古戏台楹联与隔扇
第一节 戏台楹联
一、遗存现状及其形制
二、楹联的戏曲学价值
第二节 戏台隔扇
一、遗存现状及其形制
二、隔扇绘画
三、隔扇书法
第六章 高平市神庙剧场舞台题记摘编
第一节 高平郭庄村关帝庙剧场及其演艺资料摘编
一、剧场规制及其庙宇沿革
二、高平郭庄村关帝庙舞台题记摘录
第二节 其他神庙舞台题记摘编
一、高平建宁乡东庙村玉皇庙舞台题记
二、高平建宁乡张家村三教堂舞台题记
三、高平河西镇东李家庄三义庙舞台题记
四、高平河西镇岭坡村三官庙舞台题记
五、高平寺庄镇李家河白家坡观音庙舞台题记
六、高平寺庄镇安家村关帝庙舞台题记
七、高平寺庄镇柏枝庄西天院舞台题记
八、高平北诗镇丹水村凤山二仙庙舞台题记
九、高平北诗镇北诗午玉皇庙舞台题记
十、高平原村乡东掌村紫霞宫舞台题记
十一、高平原村乡窑则头五虎庙舞台题记
十二、高平永禄乡马家庄玉皇庙舞台题记
十三、高平陈区镇闫家玉皇庙舞台题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古戏台
永禄乡古戏台附录表
三甲镇古戏台附录表
河西镇古戏台附录表
石末乡古戏台附录表
南城区古戏台附录表
东城区古戏台附录表
北城区古戏台附录表
原村乡古戏台附录表
野川镇古戏台附录表
米山镇古戏台附录表
北诗镇古戏台附录表
建宁乡古戏台附录表
陈区镇古戏台附录表
马村镇古戏台附录表
寺庄镇古戏台附录表
神农镇古戏台附录表
附录B 碑刻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