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研究·现实的人的发现:马克思对人性理论的变革
定 价:30 元
- 作者:王晓红 著
- 出版时间:2011/10/1
- ISBN:9787303135011
- 出 版 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B82-061
- 页码:202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王晓红博士2002年人吉林大学,在高清海先生门下深造。2004年,先生仙去,她转而跟我学习,于是我们既是师兄弟又成为师生。在高清海先生智慧之光的照耀下,王晓红博士对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和理论性质有很深入的理解,使她敢于去触碰已经被许多人论述过的理论问题,从人性理论变革的角度去阐释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在《学术前沿研究·现实的人的发现:马克思对人性理论的变革》中,王晓红博士对这一问题作了深入、细致而又十分清晰的阐释,既贯彻了高清海先生对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哲学的理解,又有自己的思考。《学术前沿研究·现实的人的发现:马克思对人性理论的变革》可以看做是对马克思人性理论的全面而有权威性的论著。
导论论人的“本性”
第一章 “现实的人”不现实(上)
第一节 古代哲学视界中的人
第二节 中世纪宗教圣典中的人
第二章 “现实的人”不现实(下)
第一节 黑格尔之前近代哲学对人的认识
第二节 抽象的人的最终形成
第三节 抽象人性论的哲学基础
第三章 从抽象的人到具体的人
第一节 抽象的人和抽象的自由
第二节 具体的人的建构
第四章 从自然的人到实践的人
第一节 费尔巴哈的功绩
第二节 实践的人的建构
第五章 马克思的人性革命
第一节 马克思人性理论变革的逻辑理路
第二节 现实的人的确立
第六章 马克思人性革命与哲学变革的逻辑关联
第一节 人的变革是马克思新世界观诞生的起点
第二节 马克思哲学新世界观的人学阐释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从这里我们就应当得出结论:人与人的生存世界,并非外在关系,而是一体性的内在关系;人的生活世界也就是人的生命组成,即类生命的有机部分。我们很难想象,如果从人身上去掉这个部分,人还怎么能够具有人的力量、乃至于成为“人”!从这一意义说,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包含有深刻的道理的,虽然在那时他们并不理解我们今天所讲的内容。
如果再进一步追问,人为什么能够把自然力转化为“为我所用之力”,人是怎样实现对物的改造的?——从这里我们会更加体认到天人合一的道理。
人对物的“改造”,通常我们把它说成“创造”。这确是人的创造,因为许多产品都是原本不存在的,创造就意味着从无到有。深入思考我们会发现,其实,人的这种所谓“创造”,体现的不过是大自然“生化万物”的本性。我们只能按照自然本性,对不同物种进行彼此沟通、重新配置,释放依靠它们自身难以发挥的固有潜在能量。这里通过人力完成的,从本质来说只是一种“自然作业”,它决不像某些人所想的,是什么依靠纯粹理性凭空的创造。在这种创造活动中,人的作用当然是巨大的,这个作用首先就在于,人通过人的类本性即“人道”,与大自然的“天道”融合为一了,然后才能做到看来是按照人的意志、实际实现的是天道对物的重新塑造。
这里表现的关系,我们从人的观点(实质是立足于“本能生命”的观点),往往把它叫做“物为我所用”;如果转换视角,从更广大的视野去看(即立足于“类生命”的观点),人所实现的不过是大自然的“天职”,在这一意义上,完全可以反过来说,这也是“人为自然所用”,它不过是通过人的生命活动实现了大自然本有的意愿。
由此我们必须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生命不过是大自然“宇宙生命”(即“天道”)的赋有意识的形态,通过人的生命活动能够使自然的生态秩序从自发逐渐提高到自觉,这应该就是人的生存价值。人必须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宇宙大生命,从生命的有限进入永恒生命,这才会“活”得有意义,不辜负人作为人来到世上生活一场。
从这种观点来看,今天出现的生态、环境、能源种种危机,就思想观念而言,主要就是由于“抽象人性”观点依照“二分法”,仅仅立足本能生命,把人(主体)与物(客体)看做完全外在的对立关系,缺乏“类生命一天道”内在本质统一观念的出发点。这样一来,人作为“老大”就可以尽情放肆地去掠夺、占有自然物,因而造成了人的生存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