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彼得堡是一座可以用双脚丈量的城市,是一座可以用眼睛凝视的城市,是一座可以用心智忖量的城市,是一座可以用心灵感触的城市,是一座可以用诗意书写的城市。
在我成长和受教育的那个年代,国家还没有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人们的思想保守,生活十分简单。我生长于粤东北的农村,能接触到的外界事物很有限,如此,加深了我对探索外面世界的渴望。
那时,我能接触到的外国文化,也就是苏联的几部电影、十几首歌曲和几位文学家的作品。
那时候,看电影是很奢侈的娱乐活动。在我看过的为数不多的外国电影中,最熟悉的莫过于苏联电影《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1918》了。
我和伙伴们都十分崇拜影片里的革命领袖和人民英雄,对他们的领袖风范和英勇气概佩服得五体投地,竞相模仿他们的经典台词。我们背诵台词,模仿动作,甚至模拟剧情,还总喜欢在大人面前表演一番。虽然动作生硬,发音不准,表现幼稚,但还是乐此不疲,因为这是我们在那时最主要的娱乐活动了。大人们笑了,我们也乐了。
电影对人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时隔三十多年,电影里的场景仍不时浮现在我的眼前。观看苏联经典电影的乐趣始于对其长久的渴望,回味延伸至观看电影后很长一段时间,影响延伸至成年之后的为人处事之中。
俄罗斯歌曲也伴随我成长和求学的整个过程。《喀秋莎》的明快节奏和流畅旋律曾让我精神振奋,《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无限深情和依依惜别曾让我潸然泪下,《山楂树》的绵绵思绪和丝丝柔情曾让我彻夜难眠,《灯光》的清新淳朴和亲切温暖曾让我茶饭不思,《小路》的真挚浪漫和忠贞不渝曾让我心驰神往,《伏尔加船夫曲》的深沉忧郁和铿锵有力曾让我唏嘘不已,《三套车》的缓缓申诉和诗意情绪曾让我思绪万千,《海港之夜》的恬静深情和含蓄亲切也曾令我遐想无边……最忆是《红莓花儿开》,这首歌曲简直就是我挥之不去的“耳虫”,有着令人无法抗拒的魔力。它优美的旋律总在不经意间闪现在我的脑海里,余音绕梁。
这些经典歌曲,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辽阔而神秘国度的小窗,如同一颗颗流星,在我封闭的世界中缓缓划过,留下永不消逝的亮光。
我的灵魂在黑暗中跌跌撞撞地追逐着那丝亮光,在思想的荒原上砥砺前行。我像一个漫无目的的游人,不在乎未知的终点,只在乎沿途的风景。
我对俄罗斯音乐(歌曲)的渴望,谈不上系统的审美追求,只凭感官点点滴滴地去感受一首歌曲的节奏和旋律,只凭直觉零零碎碎地领悟歌词的意境和情怀。我在点点滴滴中开阔视野,在零零碎碎中丰富思想。
徐新辉,1963年生,广东梅州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曾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管理学院接受工商管理培训,曾赴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理工大学访学。从事高校英语教学30多年,主要研究英美诗歌、英语教学和中西文化等,先后出版论著8部。
自序
克龙维尔克斯基河道上的桥梁
伊凡诺夫斯基桥
天鹅运河上的桥梁
上天鹅桥
下天鹅桥
冬天运河上的桥梁
隐庐桥
第一奇姆尼桥
第二奇姆尼桥
莫伊卡河上的桥梁
第一工程师桥
花园桥
小马厩桥
大马厩桥
歌手桥
绿桥
红桥
蓝桥
邮政桥
吻桥
红色舰队桥
……
格里博耶多夫运河上的桥梁
丰坦卡运河上的桥梁
克留科夫运河上的桥
涅瓦河上的桥梁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