弁 言
余之幼时,适逢“文革”,入学之初,未得课本,老师板书“毛主席万岁”五字,是为吾辈开蒙。
余之所学,大多懵懂,唯开蒙五字,却终生难忘。后虽得课本,却为《工业生产常识》《农业生产常识》,权代课本之用。
时幼稚率真,心无旁骛,视山野丛林,为心灵圣殿,观花草虫鱼,似旧友重逢。纵蚂蚁蜘蛛作朋,与牛马豕羊为友。既顺其自然,又怡适天性,虽惜衣食贫匮,却喜童趣良多。及至高考,始觉所学甚少,悔不当初,虽勉强录取,却遗憾甚多。每每思及,总惴惴不安,既憾课本失当,又悔幼不知学,遂多方留心,以期补益。
至年届不惑,始识老课本,一经品读,大为震撼,惊为天人所作,以致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十数年间,搜寻不辍,以清代、民国计,累积凡一万又三千余册,遂凑册成套,得千又二百余套,其中尤以民国教材为盛,其主流教材,多已尽含矣。
余潜心研究,亦多有感悟。今我国国运昌盛,国势日新月异,现代教育自是厥功至伟,然坊间多有古今教育孰优之争,其说各有道理。窃以为优劣之说为一物两面,不可一概而论。谓教育者,简言之即教学与教化活动是也。有“本”与“术”之别,盖“本”者,启迪心灵、开发智慧、涵养情操、激发良知是也。先生授课,直击品行;师风师范,言传身教;铸灵魂、培智慧、育文化,谓教化是也。盖“术”者,专业学科是也。科举结束前与学堂教育重叠期始有,含课堂之理科如数学、物理、化学诸学科,先生授课,传授知识,一授一学,先生唯师风师范施其影响,传知识,授技术,谓教学是也。二者功用不同,用则宜各适其所。
余以为,今之教育偏重“术业”教学,亦成果丰硕;而轻“立本”教化且缺传承,后果亦已显现。倘不探求我国教育之来龙,得失难以自知也。反思求索,我五千年文明虽难免糟粕,然固不乏精华,若一以弃之,无异因噎废食,观诸立本教化类老教材,典雅清新、幽默率真,无空泛之大道理,多寓教于小故事,图文并茂,灵动活泼,简约而不简单,“立本”教育,舍我中华先贤而其谁也!寤寐思乎,盖祖宗烹制满汉全席,惜儿孙咀嚼肯德基,旁支偶得毫末技艺,既奉为至宝,以致如痴如狂,著书申遗,及至哄抢吾辈先祖,不意吾辈尚间歇执迷,多有不悟,实乃愧对先祖,有负子孙,心何以忍,情何以堪!
而今欲传承先贤之教育智慧,必先厘清教材衍变之脉络;欲厘清其脉络,必先厘清其架构。本书目录架构以余之万册千套老教材为依据,以各期教育史为背景,以时间为主线,涵盖各时期不同政权之教材,一改原有只列小学、初中、高中之平面模式,同时期内不同空间、不同政权之教材分列,宛如立体架构。依品种、品相精选凡五千余幅,每种只采封面及版权页,集为是书。意在清晰展示我华夏教育文明之延续历程,及教材衍变之全系脉络,既便于教学研究,亦可作方志史料查阅,更适于老教材收藏研究之参考。
十数年艰辛,终馈世人,得以上承先祖之志,下育后辈俊才,亦无憾矣。
愚叟李保田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