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时代的东西文化交流:以新疆东部为中心的考察》探讨了新疆东部青铜时代的文化谱系、新疆东部及相关地区的早期东西文化交流现象。
新疆东部的青铜时代文化遗存,可划分为五种考古学文化。这些青铜文化,虽包含有少量当地石器时代文化因子,但其主体却是外来文化,包括西来的青铜文化和东来的青铜文化。
《青铜时代的东西文化交流:以新疆东部为中心的考察》利用多学科材料,分析了甘宁青地区、新疆东部、中国北方三个区域的早期东西文化交流现象。《青铜时代的东西文化交流:以新疆东部为中心的考察》发现,这种交流现象,时代早的是甘宁青地区,而不是传统上以为的新疆东部;其次是中国北方;晚的是新疆东部。这一全新认识将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和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途径和中华文明的起源等问题。
宋亦箫的著作《青铜时代的东西文化交流——以新疆东部为中心的考察》即将出版,嘱我作序,我十分高兴。他十年来的努力终于有了一个结果,对于我所从事的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研究来说,这一著作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学术成果。
宋亦箫于1995年从武汉大学考古专业本科毕业,之后师从陈冰白教授攻读新石器时代考古硕士学位,参加工作后长期在武汉博物馆工作。读博士阶段在南京大学由我作为他的指导老师。在选择研究方向时,他大胆地选择了一个对他来说是全新的领域,开始从事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对他而言,这一转型是一个从头开始的学习过程。在一次新疆实地考察归途的火车上,他那沉重的书箱被盗贼盯上,而他自己由于旅途的劳累而疏于防范,结果行李被洗劫一空,当小偷打开行李箱看到的只是满箱的对他来说无用又沉重的书籍时,定会为自己的愚蠢而懊恼;但对宋亦箫而言,一次满载而归的学术之旅变成了两手空空的绝望。即使遭受如此沉重的打击,也没有使他停下探索的脚步,而是选择从头再来,开启了他的第二次西北之行——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攻读博士学位的三年时间中,他不仅出色的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同时还写出了几篇考证大夏和鬼方的长文.可见宋亦箫对于中国西北地区早期的族群和考古学文化的研究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博士毕业以后,宋亦箫应聘到华中师范大学工作,主要从事楚史及楚文化的教学和研究;但是,他仍然没有放弃心中对于中国西北地区的那一份情怀。他2013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重新开始了早期东西文化交流考古的研究工作。他于2016年到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做访问学者,继续收集有关中亚和欧亚草原地区考古的相关资料。现在,他终于完成了这部书稿。由此也可以看出,在每一个成功者的心中都会有一个永恒的梦想和不变的目标。
近年来,关于新疆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研究成果不少,但是,专注于新疆东部地区的综合研究成果,宋亦箫的这部著作尚属首例。按照这部书的划分方案,新疆东部地区包括了天山东段南北两侧东到哈密、西到乌鲁木齐,北到北塔山,南到罗布泊的广大区域,在这个区域内,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则有小河文化、林雅文化、南湾文化、焉不拉克文化、苏贝希文化等。在重新对这几种考古学文化的分期与类型、源流及相互关系、生业方式、生殖崇拜文化等问题进行论述的基础上,宋亦箫在本书中重点探索了上述几种文化中的外来文化因素问题,这些外来文化因素,范围极广,既存在于诸如陶器、金属器、建筑、丧葬习俗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中,也存在于诸如种族人类学、遗传学、语言学、文献学等学科所提供的证据里。在综合分析各种外来文化因素的早晚关系之后,宋亦箫认为,早期中西文化交流开始的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2650年前后的半山一马厂文化时期,区域则是在甘青地区,然后东传西递,逐步影响到我国新疆东部和我国北方的其他区域,这一认识显然有别于目前已有的主流认识,显示出其独特的观察视角和创新思维。
由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导向和引领作用,目前新疆地区的考古工作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态势,新的考古发现层出不穷,新的研究成果也不断出现。目前,由于新疆史前时代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任何一种现有考古学解释都需要经历新材料的不断检验,也正因如此,任何一种新的观察视角和解释体系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我们期待着在这一过程中能涌现出更多的新思维和新视点。
宋亦箫,历史学博士、博士后,湖北蕲春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早期东西文化交流考古、先秦艺术考古,以及神话学、文化遗产研究。出版有专著《楚文化中的域外文化因素研究》,在《西域研究》《吐鲁番学研究》《华夏考古》《民族艺术》《丝绸之路研究集刊》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近期致力于早期东西文化交流背景下的中外神话、艺术交流研究,并着手探索早期外来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