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更是人民大众的企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在已到了着力解决发展差距过大,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的历史阶段。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新的历史条件下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研究》分析了我国所处的历史条件的深刻变化,剖析了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探究了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和实现路径,提出了一些政策主张和建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离开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制度是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的。
张建刚,男,山西屯留人,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马克思主义研究》编辑部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近年来,在《经济研究》《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新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等专著3部,合著2部,参编研究生教材1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项。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等多项奖励。
第一章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共同富裕
一 正确认识收入分配制度中的公平性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公平观
(二)分配形式上的平等并不是真正的平等
(三)公平分配的真正实现还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的公平性问题
(一)不能离开生产谈收入分配领域的公平
(二)不能离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谈收入分配领域的公平
(三)社会主义公平要通过制度安排来实现
三 共同富裕的内涵及其蕴含的辩证关系
(一)共同富裕的基本含义
(二)要正确处理“先富”与“共富”的辩证关系
(三)关于共同富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四 共同富裕的理论定位和实践定位
(一)共同富裕的理论定位
(二)共同富裕的实践定位
第二章 共同富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 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三)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
二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理论
(一)“共同富裕”构想的形成
(二)“两个大局”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如何从“先富”走向“共富
三 新时代对共同富裕的新认识
(一)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安排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三)“中国梦”与共同富裕
第三章 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的变化总趋势
二 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的现状
(一)城乡差距持续缩小
(二)东、中、西部地区差距有所缩小
(三)行业差距仍然严峻
三 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深层原因
(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是导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主要原因
(二)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是导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直接原因
(三)资本利得与劳动收入的失衡是导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结构性原因
(四)行业垄断、行政垄断是导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隐性原因
(五)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导致收入差距拉大的内在原因
四 当前我国收人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劳动报酬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二)财产分布不均拉大收入差距
(三)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导致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乏力
(四)再分配机制对居民收入差距存在“逆向调节”问题
五 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的政策建议
(一)提高劳动报酬率,多渠道增加劳动者收入
(二)加快推进财产税制度改革,不断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
(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社会保障体制
(四)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改革,加强收入水平监管力度
(五)壮大国有经济,激活集体所有制经济活力
第四章 分配制度改革与收人分配差距的再认识
一 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历程
二 重新认识效率与公平之争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基本立场
(二)当代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经济效率与分配公平辩证统一关系的新阐述
(三)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认识
(四)现阶段我国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关系的主要矛盾
(五)推进我国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的相互促进和辩证统一的对策
三 对财富分配不公的主要原因与所有制改革关系的探讨
四 关于改善我国财富分配状况、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方向和原则的讨论
五 对劳动者报酬比例偏低这一当前国内收入分配的主要问题的认识
六 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收入分配政策既要促进经济发展,又要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
(二)收入分配要避免平均主义和两极分化两种倾向
(三)收入分配政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相机调整
(四)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要紧密联系国情
第五章 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条件与现实逻辑
一 综合国力的提升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一)我国经济实力大幅增长
(二)科技创新能力突飞猛进
(三)社会各项事业已取得巨大成功
二 两极分化的加剧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要求
(一)两极分化的度量
(二)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之辩
(三)“两极分化”的危害
三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技术条件
(一)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正在席卷全球
(二)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物质保障
四 增长动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的演进历程
(二)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动力匮乏的原因分析
(三)撬动中低收入者的消费需求是推进经济增长的关键
第六章 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一 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
(一)公有制经济防止出现两极分化的内在机理
(二)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三)坚持做大做强公有制经济,逐步迈向共同富裕
二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三 发挥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促进共同富裕实现
四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体系
(一)就业是分享社会财富获取发展机会的基本途径
(二)教育的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
(三)消灭绝对贫困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步骤
(四)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促进共同富裕实现
第七章 农村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几个典型案例
一 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的共富之路
(一)从荒原到“龙江第一村”
(二)兴十四村的发展之路
(三)兴十四村的成功经验
二 河南省新乡县刘庄村的集体规则
(一)刘庄村致富之路的缩影:从老土屋到别墅群
(二)刘庄村的奋斗历程
(三)坚持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三 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的致富经验
(一)华西村成为“天下第一村”的历程
(二)始终坚持党的信仰不动摇,坚持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四 河南省临颍县南街村的红色文化
(一)坚持发展集体经济,实行“工资+供给”的分配制度
(二)营造浓厚的集体主义氛围,大力发展红色文化
五 这几个典型案例的共性
(一)“党的基层组织”是农村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组织保障
(二)壮大集体经济是农村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