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精要”丛书:康德》介绍了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康德批判哲学就是他对自己人生经历——童年时代的温馨、少年时代的苦闷、青年时代的自由、中年时代对感性的追求以及后来皈依理性的生活——的反思。他深信,没有经过理性审视的知识和生活是没有确定性的。由此,他从独断论返回到理性的自我反思,一方面试图为科学知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寻求稳定的根基,另一方面试图为人的平等和尊严寻求坚固的基础。
伊曼努尔·康德生于1724年,逝世于1804年,享年80岁。虽然他一辈子都生活在哥尼斯堡,没有走出过这个地方,但是他的思想却走向了世界。他继承和批判了前人的学说,也启迪了其后人类思想的发展。康德之后有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叔本华等。对于他们与康德哲学之间的关系,人们现在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黑格尔才是康德真正的继承者,有人认为黑格尔和叔本华分别从人的理性和意志两方面批判和发展了康德的哲学思想。不管怎么样,他们都认为康德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承前启后的哲学家。当代分析哲学家虽然极力贬斥黑格尔,但非常尊敬康德,把康德哲学作为一个主要的研究对象。比如当代著名分析哲学家罗素在其影响颇大的《西方哲学史》中不无嫉妒地说:“康德一般被认为是近代哲学家当中最伟大的。我个人不能同意这种评价,但是若不承认他非常重要.也可说是愚蠢无知。”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密尔虽然不认可康德的义务论的学说,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康德是卓越的,其思想体系将长期成为哲学思想史上的里程碑之一”。当代著名政治哲学家罗尔斯坦承自己是一位康德主义者,其影响深远的正义论是对康德道德哲学的继承和发展。活跃在国际学术界的哈佛大学的科尔斯戈德教授是罗尔斯的学生,她把康德的自律概念解释为实践的同一性,构建自己的理论。目前,康德哲学研究在西方是一门显学,作为康德的故土德国自不必说。在美国,对康德哲学研究的评分构成哲学系排名的一个独立参数。
康德哲学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康德的思想有很多的变化.但是他一生都在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自然的问题,即人如何能够认识这个世界,或者说人能够认识这个世界的根据是什么。另一个是人的自由的问题,如果按照近代机械论的模式,世界的事物是由微粒构成的,其运动可以用数学来精确地计算和预测,那么人的一切行为是被他物决定的,没有自由。人与其他的存在者处于同样的位置,没有自己的独特价值。比如一个人偷盗,从常识来看,这是一种恶行。如果从机械论的角度来看,他之所以做这些事情,是因为他受到了不好的教育以及周围环境对他造成了不良影响。这些外在的因素导致他做了坏事。
在近代机械论的视阈之下,人在宇宙中没有自己合适的位置。无疑,这很糟糕。这种状况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人有尊严吗?在大干世界中,人处于何种位置?我们需要拯救自由,使人获得尊严。康德哲学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它告诉我们:人是有尊严的存在者,其尊严就在于他是自由的。在众多的存在者中,只有人才具有自由的属性,即使人总是违背自己的自由,去做不道德的事情,把自己降到低等动物的层次。因此,康德所思考的问题就是:在机械论的世界观的背景之下,如何拯救人的自由?他一方面承认近代以来人的知识的合理性,给其提供理性的基础,另外一方面彰显人的自由和尊严。这两个方面都在批判哲学中得到了解决。界定了知识的范围,剩下的领域就是自由行动的范围。
康德所思考的问题仍然是目前所需要反思的问题。在市场经济中人们所关注的是资源配置效益何以最大化的问题。人们追求的不是内心的宁静,而是外在的事物,将这些身外之物比如金钱、权力、荣誉等看作衡量自己和他人的价值的标准。人们在追求幸福时,反而丧失自我,变得不幸福。康德的哲学让人认识到,人应该反诸内心,按照自身的理性法则来行动和生活,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刘作,哲学博士。现任教于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主要从事德国古典哲学和伦理学研究,提倡文本和思想的结合,注重从哲学家的问题人手研究文本自身。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关于康德哲学的论文和译文多篇。
前言
第1章 康德的童年与青少年时期
一、与上帝同在
二、内心的虔诚
三、学童生涯
第2章 大学生时代
一、自由的求学时代
二、系统的学习
三、处女作:天赋的发现叭
四、家庭教师:开始进入上流社会
第3章 硕士毕业:新的开始
一、鼓励独立思考的讲师
二、俄国占领时期:思考的暂时中断
三、思想的变化:人的发现
第4章 不惑之龄
第5章 沉默而关键的十年
一、就职论文
二、新的教学风格
三、社交生活
第6章 批判的理论哲学
一、《纯粹理性批判》的出版
二、《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为未来的哲学教师而做
第7章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者
一、对道德问题的关注
二、《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
三、新的生活
四、实践理性批判: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第8章 世界是合乎目的的
一、哲学家的友谊
二、哲学家的政治抉择
三、《判断力批判》
第9章 宗教与政治
一、哥尼斯堡最有影响的人
二、真正的信仰以道德为基础
三、道德的政治家:《论永久和平——一个哲学策划》
第10章 告别
一、《道德形而上学》:有争议的道德哲学
二、衰老与逝世
附录
年谱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