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用裸背精装、特种印刷,全书160张珍贵照片,320页彩页,每幅照片配500-1000字精彩诠释,生动串联人类200多年飞行史,是有故事的图片、有温度的历史,透过航空视角,掠览人类文明。
平凡的英雄
《百年影像》是一套能让所有航空爱好者心灵震撼的书,也是一套让所有关注航空历史的人眼前一亮的书。编辑出版这套书,反映了一位航空科普专家与众不同的独特眼光和敬业精神。在此书刊印前,我有幸读了本书初稿,顿时为王亚男十几年如一日辛勤耕耘的敬业精神所深深感动。任何伟大事业都需要英雄的呵护,而真正可贵的是出自平凡生活中的英雄。王亚男正是这样一位难能可贵的平凡英雄。
王亚男是作为一名自学成长的航空知识人才被引进到《航空知识》杂志社工作的。到杂志社任编辑后,他始终保持着孜孜不倦、努力探索、精益求精的做学问风格,直到现在担任《航空知识》主编,成为国内知名航空科普专家。他告诉我,许多《航空知识》的读者都曾表示,他们并不乐于阅读大篇幅的专著;相反,他们似乎普遍对影像绘画更感兴趣。正因如此,王亚男特别注意坚持收集、整理和研究各类航空影像资料,一做就是十几年,迄今早已洋洋大观。
从本书不难看出,王亚男汇集的资料十分珍贵,其中许多在国内前所未见。他把这些影像遴选出来,编纂在一起,再把影像中的信息及其历史背景详加解读,成为一部生动感人的航空历史画卷。通过它可以浏览航空百年历史,让栩栩如生的历史影像重新鲜活起来。它既是用影像表达的百年航空史,也是一部内容丰富、别具一格的航空科技教科书。
建国之初,航空老前辈徐舜寿先生在带领航空科研团队时,用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告诫年轻科研人员: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他希望航空科技工作者了解航空发展史,筑牢做好航空业务的基础。从那时到现在,历史又走过了半个世纪。不仅航空人需要了解航空历史,在航空已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了解航空往昔岁月,更是越来越多人的需要。而本书正是满足这种需要的不可多得的好书。
用影像传播知识,正逐步成为一种主要的文化手段。实际上,王亚男谈到的人们更为偏好影像的现象,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我在研究自然信息(主体信息)时认为,人类所接受的各种信息中,能够有效地保存下来的是影像信息,其留存时间之久,传播效率之高,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影像比抽象的文字更容易直抵人们的心灵,被人们获取和记忆。王亚男编写的这本书,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们了解世界百年航空史的渠道,而这是一种可敬的平凡英雄行为!为此,我们应该对王亚男表示深深的敬意,感谢他为丰富航空历史文化做出的重要贡献!
相信本书会受到所有爱好者的欢迎并珍藏!
中国航空学会理事长 林左鸣
2018年12月20日
影像让历史纤毫毕现
自从喜欢上旧照,就渐渐觉得那些对于历史的描述文字,在信息含量和细微程度上常常不及照片。如今人们常常说有图有真相,此话确有一定道理。虽然现代图形处理技术能够生成各种吊诡的图片,令人难辨真伪,但是在100多年直至数十年前,那些光线穿越镜头在胶片上刻录的影像,仍然具有十足的真实张力。
和文字比起来,照片的温度更容易被直观地感知。当年那些摄影师们按下各种型号照相机的快门时,自己也许并不清楚,他们拍下的照片,将成为某一重要历史时刻或历史事件为数不多的影像见证之一。仔细审视这些照片,我们会感叹于胶片里那些丰富到令人屏息的细节。波纹铝的瓦楞状起伏,沉头铆钉的排布位置,皮革风帽的接缝搭扣,飞行夹克的面料剪裁,甚至到迫降事故中机身破损的形式,全都深藏在光影之下。这些细节往往是文字无法或者极难准确描述的。那些黑白旧照,从未因色彩的单一而失去细节的纤毫。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喜欢像侦探一样从旧照中探查历史的面貌。许多散佚在世界各地的旧照,由于来源复杂和年代久远而轶散了原始信息,有时为了一张照片的细节考据,可能要经历数月甚至更长时间的煎熬。柳暗花明,常常是研读大量文献,外加多方请教之后才可能出现的结果。这种期许极富诱惑史书上用一大段文字描述而你却捉摸不定的史实,可能会因为在档案馆偶然翻检的一张旧照变得豁然开朗。一些数十年前或百年前的旧闻往事,可能正史上只有寥寥数语,而今你却可以对着一张清晰到衣褶的旧照,撰写出数千言的评析小品。这,就是影像迷人的魅惑所在。
军用航空,更多的是属于百姓们的航空。静下心来,从影像维度游历百年,体会飞行从奢华出游到平民旅行的世纪沧桑。
王亚男
2018年12月
王亚男,中国航空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编审,知名科普专家。1999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程硕士。1999年进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贵州集团工作,2005年进入《航空知识》杂志社,现任《航空知识》主编。2013年荣获中国新闻出版政府奖期刊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