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青春,坚持理想,我们都在路上,一部点燃内心的乐评集。
1.每个歌手都有不为人所知的创作背景和人生阅历。本书以独特的视角讲述这些音乐人的传奇生涯。
2.一句歌词就是一个故事,一首歌就是一段人生。作者用奇妙的笔触把很多经典的音乐作品衍生为一个相关的故事,借音乐书写了对生活的独特体悟。
后 记
当我忘记故乡的时候,故乡的语言我不会忘记;当我忘记故乡语言的时候,故乡的歌谣我不会忘记。这是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的张雨老师为纪录片《带着故乡行走》中的兰州音乐人李建傧写的几句总结,这也是裕固族的一句谚语。
有时候在想,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时间和空间构筑成一片虚无的海,但是因为音乐,孤岛和孤岛被联结了起来,奇妙的事情发生了。歌者和听者,那一刻建立起了神秘的联系。是他的故乡,也是她的。是他们的歌,也是我们的歌。被困囿的孤岛,在歌声里似乎也得到了短暂的自由。
十年前,livehouse 还不像现在这样普及,并没有机会去看那么多音乐人的现场。那时候都是在网上听歌,还记得朋友多吉第一次推荐我听万晓利和周云蓬的作品时,脑袋挨了当头一棒的感觉。这样的感觉,在听胡德夫、杨弦、杨祖珺、小河和野孩子等音乐人时,也曾不约而同地涌现出来。
好的音乐作品里总是有些东西东奔西突,冲撞到你内心深处。第一遍,也许你没听懂,但突然有天,就像河流在某个地方汇合。一些微妙的情愫、感怀,通过音符,跨越了时代、地域的鸿沟,在歌者和听者之间发生了神奇的联结。
音乐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时代发展的轨迹和很容易被人忽略的碎片。神奇般地暗合每个时代不同个体心中那些隐秘的不可述说的心迹与感受。
周云蓬曾在歌里唱着:清醒的人倒在路旁,幻觉带着我们向前走。显然,属于崔健的那个一万四千名观众和台上的音乐人一同抛洒热泪、激荡青春、掌声如雷的时代过去了。只是希望,今天唱歌和听歌的人不会忘掉那块红布。人潮散去,时代更迭,音乐市场天翻地覆,雷声很大,雨点却小。少有人再唱发自内心的声音。
但好的音乐依然是这个漂浮、聒噪的时代能够让人安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东西。天青云薄空回首,闲事虚名何所谋?旧琴弹破江湖梦,寂然忘忧思妙声这是音乐人李建傧写的歌词,我想不出还有比这几句更好更暗合我的所思所怀的。
想起第一次听李建傧的《低眉抚琴歌声咽》,那呜呜咽咽的埙声勾出了眼泪。在某个时刻,我坚信自己和唱歌写歌的人,在音乐的流动里有了最奇妙而深刻的对话与交流。
几年前第一次听李建傧的作品时,那种清音带给人的触动犹印刻心际。偶然一次,去看了他的现场,听歌并为他拍照。一个拿着相机的姑娘走来自我介绍说她是李建傧老师的助理笑笑,我说我写过李老师一篇文章。笑笑说李建傧看了我写那篇文章,觉得我是懂得他的,对他的作品理解的很透彻,希望演出结束后能见到我,送我他的新专辑。
最终在后台见到了李建傧,一个布衣僧人形象的音乐人,和我聊到小索,聊到野孩子,欢迎我去兰州……
像这样和音乐结缘因之发生的故事令人感动、欣悦。在生活最艰难或最快乐的日子里,庆幸是音乐,一直陪伴在侧。
这本薄薄的辑子里收录了我过去几年间关于音乐的一些小文。不足和需要批评之处很多,想写而没写到的音乐人也有很多,比如喜纳昌吉,比如胡德夫、杨弦和白水等等,也许是担心自己粗陋的文字玷污和轻薄了我最爱的音乐人。
书里收录的文章多半曾发表在一天一首好民谣这个微信公众号平台。在这些文章即将结集出版之际,很多音乐人已经发了新的作品,所以文章在时效性上是落后了的。不过,没关系,我安慰自己:好音乐一直都不断诞生,好作品也总是值得回听与回味。
一天一首好民谣,其实不止于民谣。我和这个号的主理人尔玉都是酷爱音乐的人。我们写民谣也写摇滚,写生活琐碎也写那些美好、动人的东西。对于一天一首好民谣这个公众号,尔玉其实希望它有包容性,并能够一直和大家分享好音乐,好故事等。
这本小书算作对过去的自己一个阶段的总结,要呈现于公众面前,也有很多犹疑和自省,心里会打鼓。和几个人聊到这个问题,包括诗想者工作室的经纬,他说每个人都会遇到类似问题,人都是在不断否定自己的过程中成长的。回望过去的文字,都会觉得稚嫩、浅薄即便如此,这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在这本书出版的过程中,一天一首好民谣的主理人尔玉和诗想者工作室编辑经纬给了我很多帮助和鼓励。
希望爱音乐的人都能在音乐的世界里享受心意相通的共鸣。
梦醒
2018 年10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