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记述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集中阐释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共有七篇,分别是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东汉时赵岐将七篇分别分为上下,形成现在十四篇的通行版本。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孟子/中华经典轻松读》在原文后加入“注释”“翻译”“评析”三个板块。
《孟子》一书对于儒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孟子》的思想主体是伦理政治学说,其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耻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类的文化规范——仁、义、礼、智的萌芽和根本。虽然从理论上来说人性是本善的,但从实际上看,人们处事并不能完全符合仁义标准。所以孟子强调品德修养,以此恢复丧失了的本性之善。由于强调自我品德的修养,孟子表现出强烈的自尊、自强精神和一定程度上的人格独立,将人性善的理论推广到政治领域,就是“仁政”的学说,这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孟子》乃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
孟子名轲,表字无传,战国时期邹国人。具体生卒年不详,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其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其父在孟子年幼时便已过世,孟子由其母亲抚养长大。孟母对孟子的教育十分严格,历史上有着“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的传说,足见其母用心良苦。在母亲的精心教养下,孟子度过了充实的少年时期。
长大成人之后,孟子曾“受业子思之门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子思乃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孙子,在战国是名扬于世的儒学大师。孟子师从子思,由此奠定了孟子传承与发展儒家学说的基础。
孟子也像孑L子一样,曾经带领弟子到各国去游历,并曾担任过一段时间齐宣王的客卿。不过因为其政治主张与孑L子一样,故未被重用,不久便辞职归乡继续讲学。
罗礼华:国学课程老师。自由撰稿人,多年从事国学领域的研究,尤其擅长国学文化与现代社会观念相结合的解读。现在从事培训机构国学课程研发工作。
前言第一章 梁惠王(上)第二章 梁惠王(下) 第三章 公孙丑(上)第四章 公孙丑(下) 第五章 滕文公(上)第六章 滕文公(下)第七章 离娄(上) 第八章 离娄(下)第九章 万章(上)第十章 万章(下)第十一章 告子(上)第十二章 告子(下)第十三章 尽心(上)第十四章 尽心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