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内心的冲突 (活出自信丰盈自我,武志红、张德芬、苏岑力荐,一本暖书,送给那些柔软又脆弱的人)
定 价:48 元
当前图书已被 8 所学校荐购过!
查看明细
- 作者:卡伦·霍妮 著,汇智博达出品 编,林薮 译
- 出版时间:2018/10/1
- ISBN:9787201140827
- 出 版 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B84-065
- 页码: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32开
《我们内心的冲突》一书,主要致力于推动精神分析的进度,书中的多数内容是霍妮对患者和自己进行的分析的经验之谈。相比《我们时代的神经人格》,这部著作于作者而已意义重大,它不仅在理论上有重大的发展,而且在霍妮早期著作中更是上升到了一个鲜有的哲学的高度。
作为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她相信,人只要活在世上,就能够改变,并且能够不断地改变自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因此,她认为,只要改变了产生冲突的条件,就能真正解决它们。而只有解决了冲突,我们才能活得更加健全、丰足和成熟,从而得到真正的自信和安宁。
20世纪重要的精神分析思想家之一,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的经典之作。
l如何面对焦虑、迷茫、孤独、不安、自卑等内心的冲突,活出自信丰足自我。
l帮助亿万读者走出心理误区,打开生命枷锁,重建人生自信。
l武志红、张德芬、苏岑倾情推荐,送个千万读者的心理自助读物。
不论我们研究精神症的出发点是什么,使用了怎样的方法,经过多少曲折的道路,最后我们都会发现,造成神经症的原因是人格的混乱和缺失。实际上,其他的心理学也囊括了这一观点,这不是一个新的发现。每个时代的诗人和哲学家都了解,只有那些内心遭受冲突折
磨的人才容易罹患精神疾病,而性格沉稳、内心平和、思维平衡的人则多不会出现精神失调。用现代术语来讲,所有神经症,不管有何症状,都是性格神经症。所以我们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治疗,都要把了解神经症性格结构列在首位。
实际上,弗洛伊德宏大的开拓性理论与本观点越来越贴近,即便他受限于自己的发生论而无法作出清晰系统的阐释。好在有不少同行——包括威尔逊·莱克、弗朗兹·亚历山大、奥托·兰克以及哈罗德·舒尔兹-享克等人,继承且发扬了他的理论,他们的研究,使后世可以了解到神经症性格结构更为严密的界定。遗憾的是,对于这种性格结构的性质和能量,还没有确切一致的观点。
我和他们研究的出发点截然不同。我一开始就想到了文化因素的作用,这一点就连弗洛伊德都忽略了,这就导致他的女性心理学假定出现了误差。比如我们知道,男性大多是威武雄壮的气质,女性则是柔弱贤淑的气质,之所以有这种差别主要受文化因素的影响。我与有广博的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和社会学知识的埃利克·弗洛姆的合作,使我对这一课题保持了十五年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兴趣只增不减。
继而,我又更深入地明晰,社会因素不只对女性心理研究产生巨大影响。1932年,我前往美国,进一步确认了这种认知。当时我觉得这里的人和欧洲人在气质和神经症等方面有很大不同,或许这种差别只能归因于文明差异。针对这一点,我在《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中作出了总结。但我在此还要强调,导致神经症的正是文化因素。具体一点说,就是人际关系的混乱失衡造成了神经症。
在我写《神经症人格》这本书之前的几年时间里,我研究的课题为——神经症中的内趋力是什么?弗洛伊德最先指出,称其为“强迫性内驱力”。在他看来,这类驱力有点像人类的本能——希望获得满足,不能忍受失败。他坚信一点:这些内驱力作用于所有人身上,不只是
神经症患者。不过,假如说神经症是由人际关系混乱引起的,那么这个假设就不能成立。
我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只有神经症才有强迫性内驱力,孤独、害怕、失落等感觉以及对他人敌对情绪催生了这类驱力。即使是这样,患者仍能通过它们来应对生活,而它们的目标不是要获得满足,而是安全感。正是藏匿在它们背后的焦虑不安促使其产生了强迫性。在《神经症人格》这本书中,我清晰、详细描述了这其中的两种驱力——对温情的病态需要和对权力的极端渴求。
虽然我自认为在心底留存着弗洛伊德学说中最基本的原理,但事实上我还是迈向了与弗洛伊德不同的研究方向,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由于自己一心想找到一个更有说服力的解释。如果弗洛伊德觉得文化决定了本能的众多的因素,如果他眼中的“里比多”不过是由于焦虑而产生的对情感的反常需求,只是想要获得更多的安全感,那么,里比多理论就不复存在了。虽然童年的经历不容忽视,可仍能用不同于弗洛伊德的解释再度重新定义它对生活的意义。由此,还能带来很多其他与弗洛伊德不同的理论。为了理清我们之间的差别,我便写下了《神经分析的新方向》一书。
我始终不遗余力地探究神经症的内驱力。我发现其意义非凡。我将强迫性内驱力叫做神经症倾向或趋势,还在之后出版的书籍中对十种这样的趋势进行了细致阐述。
我认为,神经症的性格结构其实是由相当数量的、相互作用的小世界构成的宏观大宇宙,小世界的核心就是神经症趋势。这种神经症理论值得推行。假如精神分析主要关注的是我们当下人格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不是将目前的困境与过去的经验相关联,相信我们会
更容易认识并改变自我,也许不需要或是只需要专家的一点帮助就可以了。这正可以很好地解决眼下的矛盾——人们对精神分析疗法有很广泛的需求,但能够得到的帮助少之又少。《自我分析》这本书可看作是应运而生,它主要阐述的正是自我分析的可能性、局限性和方式。
我虽然准确无误地描绘了个体倾向,但并不满足,我认为单纯地列举无法看到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其实,对感情的反常需求、强制性的谦卑和对“伙伴”的需要均属于同一类别。但我没有发现的是,这些个体倾向的组合,就代表一种人对人对己的基本态度和特别的人生哲学。以这些倾向为核心,我现在统一归纳出一种可以被称为“亲近人”的类型。我还划归一类被我称为“对抗人”的类型,它有这样一些趋势,对权力与威望有强迫性的渴望,与神经症的奢望有些类似。还有对赞美的需要、对完美的追求都带有神经症趋向,也同时影响着患者与他人的关系,但其实更主要的是影响着他们与自己的关系。此外,还有对温情和权力的渴求,它更具本质性,也更广泛,这是自私自利的需求所不具备的,它非独立的实体,好像是从某个大的整体上分离出来的小碎片。
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质疑是有道理的。在接下来的探究中,神经症中冲突的作用成了我最关注的。在《神经症人格》这本书中我就提出过一个观点:种种不同的倾向相互冲撞催生了神经症。在《自我分析》这本书中我又提出,神经症的倾向既相互强化,也相互冲突。但人们一直忽略了冲突,并不重视。不过,内心冲突的作用渐渐跃入了弗洛伊德的视野,他开始关注起来。他认为这类冲突是压抑与被压抑两种力量的相互斗争。当我认清了冲突时,我觉得并非如此。冲突其实是由于各种神经症趋势之间的相互矛盾造成的。这最初仅关乎患者对他人的矛盾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会出现患者对自己的矛盾态度,矛盾的品质和矛盾的价值观也包含其中。
[汇智博达-JD授权书.jpg]
作者简介:
卡伦·霍妮(1885—1952),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20世纪重要的精神分析思想家。
在精神分析学说的进一步发展中,卡伦·霍妮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她是社会心理学初期的倡导者之一,主张在阐明人格的发展过程中,分析社会文化带给人的影响要比弗洛伊德的性概念更适当。
代表作有《我们内心的冲突》《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自我分析》《女性心理学》等。
译者简介:
林薮:心理学硕士,发展心理学家。因深受霍妮学说影响,对其著作多有研究,发现其学说中,有很多观点和思想对当下大众的心理行为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遂利用自己的专业对霍尼著作进行翻译,因有着文学的底子,其翻译避免了艰深晦涩的语句,文字读来更加通俗。译作有《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我们内心的冲突》。
第一部分
冲突和尝试解决的途径
第一章剧烈的神经症冲突
第二章根本冲突
第三章亲近人
第四章对抗人
第五章回避人
第六章理想化意象
第七章外化作用
第八章假和谐的辅助手段
第二部分
冲突未解决的后果
第九章恐惧?
第十章人格衰竭
第十一章绝望
第十二章虐待狂趋势
结论化解神经症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