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79 元
丛书名: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
- 作者:陶东风 周宪 胡疆锋 周计武 著
- 出版时间:2018/6/1
- ISBN:9787520129541
-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G112-55
- 页码:264
- 纸张:
- 版次:1
- 开本:小16开
《文化研究》自第30辑开始,编辑部移至广州,刊物改由广州大学人文学院与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共同主办。本辑分“听觉文化研究”“亚文化研究”及其他三个栏目。“听觉文化研究”为专题刊出,在本刊还是一次,本专题收入四篇文章。《在转向听觉文化》一文中,曾军指出文化研究对象的“听觉文化”特指以现代听觉技术(以声音的录制和保存为核心)为媒介和呈现方式的声音文化现象。这个界定对于厘清“听觉文化”“听觉文化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具有重要意义。曾军的这个定义得到了王樱子的呼应。在《何以走向听觉文化——听觉的时空突破与审美主体性讨论》中,作者指出应该在现代声音技术的语境中理解当下学术界对听觉文化日渐强烈的关注,正是现代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声音突破了时间限制,变得可长久保存和反复聆听。如果说曾军和王樱子的文章都侧重理论性,那么,路扬的《上海的声景:现代作家的都市听觉实践》则是对于中国现代作家都市听觉经验书写的个案分析。这个专题还有一篇译文,即米歇尔?希尔穆斯的《广播与想象的共同体》,它是对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广播的文化分析。““亚文化研究”栏目中安迪?贝内特的《后亚文化转向:十年后的一些反思》一文全面介绍了后亚文化转向的含义,它对于亚文化研究提出的挑战,它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两者联合的可能性。肯?麦克洛克、亚力克斯?斯图尔特、尼克?洛夫格林的《“我们只是一起闲逛”:青年文化与社会阶级》一文,对爱丁堡和纽卡斯尔两地青年进行了经验研究,重申了不平等的阶级结构与青年亚文化的风格和特性的紧密联系。其他几篇文章也可圈可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研究领域的学术前沿,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主编的话
陶东风
从第30辑开始,《文化研究》编辑部已经移到广州。刊物将改由广州大学人文学院与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共同主办。这是我第一次在广州大学城撰写“主编的话”,不禁感慨良多。今年广州的冬天特别冷,朋友们说是2008年后最冷的一年。我说,比北方还是暖和多了。
“听觉文化研究”作为专题刊出,在本刊还是第一次。20世纪的学术界“××转向”的声音此起彼伏。什么语言论转向、葛兰西转向、福柯转向、视觉文化转向、图像转向等,搞得人不免晕头转向。最近我们听到的一个转向就是所谓“听觉转向”。在汉语语境中,“转向”常常带有彻底改变的意思,带有从……到……的绝对论意味(如从资产阶级立场转向无产阶级立场)。如果把这个意思带到“听觉转向”中,麻烦就大了。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曾军先生不认同“听觉转向”的说法。他的文章梳理了中外学界对“听觉转向”“听觉文化”“听觉文化研究”等术语的使用情况,认为“听觉转向”不是一个严格而准确的学术话语,相反,这是一个类似广告的东西,“就是作为一面旗帜通过振臂一呼、摇旗呐喊来引起更多学者对听觉文化的关注”。但他承认,“听觉文化研究”是一个有意义的概念,只是研究对象和范围需要厘清。曾军认为,听觉文化研究的逻辑起点在于对“听觉文化”之文化性质的确定,不能将听觉文化研究确定在生理学和物理学的维度,否则就意味着将所有与声音和听觉相关的文化都尽收其中,使这个概念的外延大得没有意义。在他看来,作为当代文化研究对象的“听觉文化”,特指以现代听觉技术(以声音的录制和保存为核心)为媒介和呈现方式的声音文化现象。这就把听觉文化研究的对象在时间上锁定在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听觉文化中的声音不再是非物质的、只在时间的流逝中展开的、一次性不可逆的物体振动,而是可以被保存在特定物质介质中的、可以克服线性时间的局限(可以有时序、时频、时长等各种技术处理手段)、可以重复播放......
陶东风,男,1959年生于浙江。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广州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兼职博士生导师,《文化研究》丛刊主编,主要从事文艺学、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当代中国文化研究。
周宪,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赴韩国、新加坡等国讲学,赴意大利作合作研究。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教育部文科研究基地“文艺学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主要学术兴趣集中在文化研究,美学和文艺学研究等方面。
专题一听觉文化研究
主持人语【周志强】
转向听觉文化【曾 军】
何以走向听觉文化
——听觉的时空突破与审美主体性讨论【王樱子】
上海的声景:现代作家的都市听觉实践【路 杨】
广播与想象的共同体【〔美〕米歇尔·希尔穆斯 著 王 敦 程禹嘉 编译】
专题二 亚文化研究
主持人语【胡疆锋】
后亚文化转向:十年后的一些反思
【安迪·贝内特(Andy Bennett)著 胡疆锋 译 陈 曦 校】
“我们只是一起闲逛”:青年文化与社会阶级
【肯·麦克洛克、亚力克斯·斯图尔特、尼克·洛夫格林 著
吴 霞 译 王紫薇 校】
青年亚文化现象的本质与类型【T.V.拉缇谢娃 著 陈 曦 译】
“新伊丽莎白时代的人们”:20世纪中期英国小说中青年亚文化的再现
【〔英〕尼克·宾利 著 赵淑珊 译】
其他论文
恐慌的消逝:从“电子海洛因”到电子竞技【施 畅】
国家形象建构中的抗战创伤叙事
——以电影《父子老爷车》为研究中心【朱荣华】
新世纪东北喜剧的师父表述与青年主体再生产【刘 岩】
从地方到空间:新世纪诗歌的地理视角考察【冯 雷】
新中国单位组织制度下的话剧生产
——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1952~1966年)为例【郭云娇】
替代性的欲望满足:宫斗题材作品中的乌托邦书写【丁文俊】
不合“时”宜的块茎文本:读《朝霞》【吕鹤颖】
中国大众文艺中古典意象的同质化问题
——以古装电视剧为分析重点【马骁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