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在生命的*后半年,根据自己的教育经历撰写的30篇教育故事,以及2014年以来在报刊上陆续发表的20余篇教育随笔。这些文章围绕教育教学展开,短小精悍、亲切质朴、娓娓道来,展现了一位教育者对教育、对语文教学、对学生的热爱,以及一位老人坦然面对生死、笑对人生的大爱与大智慧,予人启迪,让人泪下。
出版说明
于永正,一个中国基础教育界闪亮的名字,一个令无数教育人景仰的名字。许许多多的老师,数百万计的读者和听众,无数的学生及家庭,都曾受惠于他的教诲和影响。特级教师跨世纪名师劳动模范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每一项荣誉都是一道田垄,刻着他在教育这块田里的辛勤耕耘。可抛却这些荣誉,他只是一个想让学生喜欢的老师、一个快乐地行走在教学道路上的教育者。如此而已。
而这条路,他一走就是一辈子。
2014 年 3 月,先生患上了血液病,开始了近 4 年的治疗。在治疗间隙,他虽拖着病体仍笔耕不辍,特别在生命的最后半年,他依然没有放下手中的笔,根据回忆撰写了 30 篇教育故事,期望把自己的教育经验,一一讲给更多的老师们听。
这 30 篇随笔是先生手写在本子上的,其中的十几篇甚至还没有来得及修改。由于连握笔都吃力,最后 4 篇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草稿,幸得先生的徒弟常猛老师一个字一个字地辨认、整理,才有了现在的模样。
我们将这30篇文章,以及先生患病期间陆续在媒体上发表的19篇文章结集成册,希望这凝聚着他一生教育智慧的字字句句,能够给教育教学之路上的同行者以光亮。
先生曾感叹:假如时光倒退十几年,不要多,只十几年,再给我一次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的机会,再让我教一届小学生,把我现在相对的成熟献给学生,那该多好哇!时光虽不能倒流,但我们相信,先生的生命正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
谨以此书,献给于永正先生及广大读者。
源创图书编辑部
2018 年 8 月
代序 /他像一团火在燃烧
吴 非
了解于永正老师,主要靠读他的文章,再就是通过他活跃在小学语文界的弟子们的介绍。我无缘识荆,在于中、小学语文教学有点隔,再有,也许是我
的惰性了。及后得知他患病,则感到不便去叨扰:他太需要休息了。一个人做了那么多事,该有多累啊;读他最后的病中记事,仍然处处看得到燃烧的激情。
于永正老师像一团火,燃烧了自己,温暖了学生,也照亮了自己。一名教师,就这样完成了使命。我想,假如有来世,让于老师重生,他还会这样活。
吴法源君把于永正老师遗稿寄给我看,闻知这些文章是于老师病中之作,便读得分外仔细。那些不同情境下的问题以及应对的智慧中所体现的职业情操,令人感佩。人入老境,往往会回忆童年,于老师回忆的是他作为教师的往事,有些文章可能是他职业童年的记事了。入行时,好多老师都有期待,期待能做出成就,而最后可能会发现,其实做的都是具体的小事。在病榻上,于老师仍然怀着一颗童心,诉说着对教学和课堂真诚的爱。他能记得那么多小事,因为那些小事,学生得到了精神滋养,于永正也成为于永正。文中那些有名有姓的小学生,如今虽已年过半百,仍然能赶到于老师病榻前,给他系上红领巾,可见童年教
育真是刻骨铭心。
在生命最后阶段,于老师能记住的,仍然是学生和课堂。这是他的职业境界。读着这些回忆,我仿佛看到了青年于永正和中年于永正,看到了他的教室、他的班、他的学生。激情与爱心,智慧和理性,一点一滴,点点滴滴,成就了一名教师的理想和荣耀。当年社会条件和物质基础很差,于老师能把一个个学生的冷暖记在心上,非常难得。我最为感动的,是他始终关心普通学生和有困难的学生,他的教育教学,引导着学生对文明的追求,让他们成为合格的人。他的学生,能记住童年教室里发生的事,记得老师四五十年前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并始终保持着对老师的感情和对教育的敬重。从这些故事中,我看到的是教育的立人,而看不到当今教育界流行的庸俗成功学。
一名教师,尽个人所能,帮助学生克服精神困苦,用自己的教学,用自己对学生的关怀,消除社会的不公以及人间的不幸。我觉得,于永正老师真像一团一直在燃烧的火,在学生面前,有热,也有光。书稿中《象牙筷子》一文所回忆的,是多年前的事,学生因父亲再婚缺乏安全感,于老师便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接受新妈妈,温暖了一个家庭。在《想念贝贝》一文中,于老师在电视台录制课堂教学电视片时,特意多给身患绝症的上官贝贝发言机会,为的是尽量多地留下她的甜美笑容……对人世间苦难和不幸的同情,让于老师的教育教学充满悲悯之情。教育以立人为要务,于老师做到了。那些顽皮的学生、缺乏信心的学生、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遇上了有智慧的、有耐心的、有爱心的于老师,课堂有了生命之光,
他们的道路也因此而敞亮。钱理群教授写过一本《中国教育的血肉人生》,这个书名一直震撼着我。真正有意义的教育,莫过于一位教师用个体生命点亮课堂,形成有血有肉的教育,而不是空洞的说教和例行公事的灌输。于老师用生命照亮课堂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职业幸福,实现了个人价值。
当今之世,保持朴素的理想,遵守教学常识,其实并不容易,很多人半途而废。但是,于老师一直走到了最后。其实,于老师的课堂,和所有老师的课堂一样,也有各种各样的麻烦,也有顽皮的学生,也有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于老师的很多故事是我经验之外的,他的教育回忆,不讳言自己当年教育的粗放(比如用粉笔头砸顽皮的学生,对学生偷黄瓜的调侃,罚学生站到教室外面,等等),用今天的教育标准评价,可能有不合适之处,然而,当年那些不拘一格的教学以及与学生平等的沟通,帮助了学生,让他们改正了缺点。如同物体有向心力一般,学生也有向师性,他们尊重有经验、有办法的教师。于老师能获得学生的信任,不完全因为他的专业素养,更在于在学生眼中,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一个活生生的人。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其实和学生共同成长。教师把教的过程也当成个人的学,就有可能实现最好的教,因为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他们一起在学,教学就实现了。成长为会教的教师,通常比一般人善于思考。《对话,一扇窥见自己和学生的窗口》一文中有个细节,学生张莉受伤后,医生夸这个学生是最能把自己的病情叙述清楚的孩子。她不但口齿伶俐,而且有礼貌、有教养。语文教育所要做的,不正是这些吗?在这里,小学生张莉的语文和医生的语文,都进入了语文教师于永正的观察视野。在《中庸的智慧》一文中,于老师认为所谓中庸的智慧,说白了,就是做事要把握好度,又说其实,我的教育故事,都是用中庸的智慧写成的。于老师想说的,也许就是兼有适时和正确的教育。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是不是可以再慢一些,再有耐心一些呢?如果我们有属于个人的思考和感悟,才有可能体会教育工作的趣味。
曾看到那么多中青年教师追随于老师学习,我就想,他该有多辛苦,早晚有一天,他要燃尽自己的。不过,我也因此想到,他在做这一切时,必定甘之如饴;而他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深远影响,也如播火一般。鲁迅有言: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于永正老师写完了他的故事,所留下的火种自然也会点亮更多的课堂,你的,我的,他的。在不可知的情境下,无数奇迹般的故事即将出现。教育的魅力,常常就在于教师的恒心与智慧。上好
一节课未必有多难,可要想让每节课都能保持职业品质,一节一节地上,目送一届一届学生走出校门,让课堂、学校和教师像画面、像雕像一样,成为学生的记忆符号,成为他们一生精神底子的一部分,则要像于永正老师那样去做。
2018 年 8 月
6 日
后记/让生命在文字里延续
于 然
法国文学家托马斯·布朗说:你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把握它的宽度;无法预知生命的外延,却可以丰富它的内涵。
爸爸说:如果没有尊严地只是活着,不能过上有质量的生活,那我宁愿死去。
我却在心里一遍遍祷告:爸爸活着就好,活着就好。
感谢上苍,即使在爸爸患病休养期间,京剧、读书看报、写作、散步看风景,都一直陪伴着他。
爸爸说:然然,我的生命在我的文字中延续。以后想爸爸的时候,就在我留给你的书中寻找爸爸吧。
2017年春节,爸爸说,想写自己的教育故事,想再多留给老师们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他说,很想写上100篇,但是,自己都觉得好像有点贪心。于是,就初步定了50篇。
2017年10月的一天,我陪爸爸去医院复查。那时候,心里就有了不好的预感。可是,最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爸爸的病复发了!不料,爸爸自己也知道了。回家的路上,爸爸说:然然,如果上苍能再给我半年的时间,多好啊。
我没有说话,只是流泪。
这次复发,来势凶猛。因为血象掉得厉害,爸爸感到心慌、无力。这种情况在上午尤其明显,一上午几乎不能做什么事情。下午,当午后的阳光照进客厅的时候,是爸爸感到最舒服的时候。阳光下,他靠在沙发上,捧着笔记本写作。看着爸爸阳光下虽然苍白但是依然帅气的脸庞,我的心满满的都是心疼。妈妈和我默默陪在一旁,偶尔轻轻问一句:累吗?爸爸总是平静地摇摇头。在这种状态下,爸爸又写了 5 篇教育故事。他对我说:然然,如果上苍能再给我两个月的时间,多好!
我转过身,泪如泉涌。
2017 年 11 月 9 日中午,我陪爸爸吃过午饭,爸爸捧着他的小笔记本,微笑着对我说:然然,爸爸又写了 5 篇教育故事,这样就一共写出了 30 篇,如果加上生病这几年在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差不多就有 10万字了,刚好够编成一本书。完成这本书是爸爸最大的心愿了。爸爸这 5 篇教育故事,简直是画在本子上的,很难认,从现在开始,咱们把它们一篇一篇地打出来,好吗?于是,爸爸念着,我在电脑上打着。因为当时爸爸的病日益加重,力不从心,写的字,有的连他自己都认不出来。就这样,停停想想,想想再停停,用了整整一个下午,才打出来一篇文章。
第二天,11 月 10 日,爸爸住院了。
住院第一周,爸爸没有提书稿的事。到第二周的一天,他说:我想让常猛来医院,我读,他打出来。常猛和你一样,会五笔打字,打得很快。常猛是爸爸的徒弟,经常周末来我家。这些教育故事几乎都是他打出来的。每次他打完文章,都要陪着爸爸一起吃午饭。可是,看到躺在病床上虚弱的爸爸,我实在不想让他再因为书稿的事耗费心力了。我说:爸爸,这次住院,不是说不让任何人知道吗,咱们先安心治病,等您身体恢复一些的时候,女儿帮您打最后 4 篇。爸爸默许了。
我快步走出病房,泪如雨下。
2017 年 12 月 8 日,爸爸走了。
我捧着爸爸一直放在病床边的笔记本,翻看里面密密麻麻的、很难辨认的初稿,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失声痛哭。我是要在爸爸的文字里寻找他了吗?不,我还没有做好准备,我还不能勇敢面对,我还不能坦然接受。我只想他活着,每天依然慈爱地叫我:然然……
常猛来了,我说起爸爸住院期间让他帮忙打书稿的事,他哭得像个孩子,哽咽着说:姐姐,师父的字,我认得。我拿去抠,抠不出来再一起商量。
罗曼 罗兰说:幸福是一种灵魂的香味。我想,爸爸这一生是幸福的,因为,爸爸此生深爱的语文教育是他灵魂的香味。爸爸的生命长在语文教育里,也必将在语文教育里延续。
爸爸,您生前对我说:然然,如果真的有灵魂,爸爸一定会保佑你的。爸爸,您知道吗,自从您离开了我,我就坚信有灵魂,因为,这是我们联系的方式。今天,您心心念念的这本书就要出版了,您笑了吧?
2018 年 4 月 2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