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的道理人人都懂,但遇到教育孩子的具体问题时,应该采用何种方法,如何拿捏分寸?于巾帼夫妇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本身的学识,吸纳中西方教育的精髓,灵活应用教育心理学,通过精准观察及分龄教育,将性格温顺、乖巧听话的姐姐,和天性急躁、调皮捣蛋的弟弟,培养成同样充满热情、不畏挫败、开朗上进的优秀青年,并先后于2013和2015年被哈佛大学提前录取。
全书由四个部分构成:学前科学教育、小学习惯教育、中学诱导教育、大学激励教育。作者用鲜活的事例如:如何科学喂养孩子、如何让孩子快乐地学数学、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如何开导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如何帮助孩子树立乐观积极的人生目标等,给广大家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
清华缘,枫叶情
台湾的莘莘学子,无不以考入台湾大学为求学最光荣的目标,而我虽生在台湾,长在台湾,但在热爱祖国的父亲之熏陶下,从小就立志念清华大学。
父亲是最典型的台湾外省人,在十六岁时,因为一些小事,被我的祖父骂了一顿。父亲年少气盛,当下收拾了个小包袱,离家出走了。没想到正逢战乱,阴差阳错,小小年纪就只身到了台湾,从此以后,与所有的亲人分隔两岸长达四十年。客居他乡,父亲在困难的环境下,认真上进,努力自学,在台湾完成了大学学位。父亲虽然主修化学工程,但却对中华文化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记得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告诉我,中华文化是以科学为本,并教我背诵儒家的经典著作《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父亲说,就这么短短的一段话,已经将求学成功之道,说得极其清楚:“想要学习知识,必须要先静下心,才能仔细思考;所有的学问都有先后顺序,必须按部就班,由浅而深,逐步学习,才能事半功倍,学有所成。”
记得1987年,两岸探亲终于开放,父亲高兴地带着我,回到河南老家去,虽然祖父母都已经过世了,但还是见到了姑姑、叔叔以及其他许多亲人。父亲的欣喜,真是不可言表,数十年来再见亲人以及故乡的心愿,终于实现。
那一年,父亲专程带我去北京清华大学,告诉我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源于《易经》乾坤二卦,卦辞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父亲说,中国自古以来,儒道等百家共同尊奉的经典《易经》,蕴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科学道理,作为一个当代中国人,一定要以科学的方法,来弘扬中华文化。
位于台湾的新竹清华大学分校,虽然不如北京的清华大学那样庄严有气势,但却处山明水秀之地,校园优美典雅。当年就读北一女中的我,一心想考入台湾“清华大学”,但天不从人愿,就在我高三的那一年,眼睛近视度数大幅增加,不宜过于劳累,需要多休息,也正因为如此,不适合参加激烈的大学联考。父母商量之下,觉得移民加拿大到温哥华的大学就读,是最可行的方案。就这样,我告别了考入清华大学之梦,随着父母,移民到美丽的枫叶之国——加拿大。
在温哥华的西门菲沙大学计算机系,我认识了我的清华先生。那个时候,中国只有最优秀的人才,才有可能由大学提供全额奖学金出国留学。先生在攻读计算机博士之余,也在本科系里教课,而我则刚进本科一年级。记得当年,我拿了一个台湾大学男生的邮件信箱,请他教我发电子邮件到台湾,没想到,他将我的邮件信箱地址收了起来,并写下了他自己的电话号码给我,就这样,开始了我们浪漫的枫叶恋情。
先生除了自己的本科知识之外,还非常喜爱阅读报纸以及各类知识性杂志,所以称得上是学识渊博,他总嘲笑我孤陋寡闻,但只要是有关国学常识,先生就不得不甘拜下风。在我读中学的那个年代,台湾非常重视国学教育,北一女中的学生,基本上人人熟读《论语》,日常闲聊时,我常引用《论语》中的语录,增加先生的国学知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宇琪、宇阳出生在加拿大,听到我们讨论中国古文,也总是兴致勃勃地问这些简洁古文的含义,我正好也趁机教导他们儒家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姐弟俩上哈佛后,校园学习生活充实忙碌。哈佛大学不只是追求学问的最高学府,来自全世界的顶尖学子群集一堂,时时畅谈他们想要改变世界的远大抱负。宇琪、宇阳从小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追求学问为乐趣,待人敦厚宽容,时时想着如何将自己的所学用来帮助别人、回馈社会。良好的品格,真诚的态度,使得他们很快地在哈佛结交了许多杰出的好朋友。宇琪在哈佛主办了许多医学助人的活动,而宇阳在大一时,就获选为哈佛学生会新生代表,从关心哈佛学生开始,推己及人,更在大二时学以致用,将最新的虚拟现实计算机技术,用来治疗眼睛相关的疾病。
出生在北美的孩子,往往个人意识太过强烈,在资本主义的环境下,不自觉地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许多华裔子弟,往往没有学到西方创新奋斗的精神,一方面高喊独立自主,一方面理直气壮地向父母拿零花钱。作为现代父母,我们必须有效地吸取中西方教育的优点,才能教出孔夫子当年所期盼的君子,以及现代的有为青年。
于巾帼
曾就读于台湾著名的台北女子高中,毕业于加拿大Simon Fraser University电子计算机系,现为台湾远见天下杂志 《未来Family》专栏作家, 《国语日报》亲子作家,美国名校留学顾问。
尽管两个孩子个性天赋完全不同, 于巾帼却能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寓教于乐,培养孩子们学习的热情,激发他们的潜能,帮助孩子们在学业、音乐、体育以及领导能力等多项领域中取得卓越的成绩,使得儿女双双在十六岁时, 被哈佛大学提前录取。
肖峰
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随后赴加拿大留学,取得电脑博士学位后, 创立网络公司及著名教育机构。肖博士以正面激励教育法,不但培养出两个哈佛姐弟,同时也教育许多优秀的华人子弟,进入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布朗、伯克利、宾州大学、 纽约大学、多伦多大学等美加著名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