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描写故都风情的散文集。书稿分为九个部分,分别记述了老北京的城墙、胡同、四合院、桥梁、古树、白塔、砖塔、民间信仰、以及老北京人的一个典型——齐如山。作者从小在北京胡同里长大,对京城风貌的描写视角独特。整部作品文笔细腻,刻画精准,饱含感情。另外书中还选用了数十张作者亲自拍摄的北京市井风情照,图文并茂,让读者更立体的感受到古都的韵味。
随着书页的翻动,你将站在残留的北京明城墙下,看到九十年前瑞典学者奥斯伍尔德?喜仁龙在这里测绘一砖一瓦的身影;你将走进四合院里,从破损的雕梁画栋揣摩出几代人的希冀与恐惧;徘徊于什刹海的万宁桥上,你会破译前人留下的密码,看到几百年前北京的小桥流水;走过胡同里遗落的小庙山门,你理解了当年匍匐在关公城隍土地狐仙脚下的人们心中的诉求;在皮黄婉转锣鼓蹡蹡之中,老北京人齐如山将为你展开一幅古都风俗画。
你知道皇宫王府里埋着多少树的尸体吗?你能听见古老的城楼拆毁时嘤嘤的抽泣吗?当上千条胡同化作尘埃后,你还愿意看一看那里曾经的寻常巷陌,听一听风雷激荡的日子吗?此情可待成追忆,请随作者回望一座古城。
当我有了“故乡”意识后,才发觉我和我出生成长于斯的这座城市是疏离的,我对它没有感觉。在外奔波时也会想家,但想的是那种熟稔安稳的生活,好像和这座城没什么瓜葛。直到有了些阅历,有了“回首向来萧瑟处”的心境,眼睛才知道该往哪里看,目光沉潜下来。一天,在一排排书架上,我与这座城偶然又必然地邂逅。之后的四年多,我埋头翻看着它的前世,它鸦雀无声、又活色生香地迎着我,原来在这里发生过那么多惊人的美丽和骇人的丑陋。待我合上书本,再次游走于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大街小巷时,我看到了无数座高耸的大厦和无数条宽阔的马路背后还有另一座城,它隐藏在阴影里,沉没在时间深处,实在是不容易看到。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看到也不影响过日子,对于一座城来说,没有它垫底,那些大太阳下的堂皇是不是有些刺眼,有些苍白?我不敢说看懂了它,能走近它,我已经很高兴。我像一个农民得到了土地。或者说,起码抓到了一把肥得流油的泥土。感谢这座城,我庆幸我与它有“血缘”之亲,或许正因如此,我才有回望的念头。感谢我的长辈,从我年幼时起就牵着我一步步探寻这片土地,以后又用他们的记忆与情感滋养了我。感谢我的朋友们,鼓励我把我心中所想变成了文字和图片。感恩。
彭迎,出生并成长于北京。高中毕业后下乡插队,之后当教师,1978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1982年后一直从事编辑工作。曾在《十月》《清明》《百花洲》《莽原》等知名刊物上发表过散文小说。
1 故垒斜阳
2 当时只道是寻常
3 故国有乔木
4 结庐在人境
5 大都遗响
6 家住人间
7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8 一个老北京
9 市井中的白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