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58 元
丛书名:河北地质大学2017年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资助
- 作者:连季婷 著
- 出版时间:2017/9/1
- ISBN:9787514174144
- 出 版 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F127.22
- 页码:188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协同视角下河北省借力京津发展对策研究》梳理了河北省与京津的历史关系,从河北-京津的经济梯度、产业梯度和城镇层级角度分析了河北-京津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原因,并通过依存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河北省区域经济模型的实证分析,推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策略。
京津冀大城市化区域的协同性发展,目前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对于河北省来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如何形成全省不同层次的中心与外围紧密联系的高效率梯度和反梯度发展模式、重建河北省区域空间经济结构,是颇为紧迫的发展问题。依据这一研究目标,本书在梳理基本理论和前人文献的基础上,回顾了河北省与京津关系的历史演化,分别从河北一京津的经济梯度、产业梯度和城镇层级角度分析了河北一京津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原因,并通过依存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河北省区域经济模型的实证分析,推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策略。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区域经济发展空间结构的合理化问题。河北省围绕京津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其与京津经济互动的特殊经济关系。本研究从这一客观现实出发,运用中心一外围理论研究河北省与京津的梯度差和经济互动,并通过建设“次中心”与“次外围”的互动关系来改善大“外围”的空间经济结构,使其与大“中心”形成高质量的协同发展关系,这在国内的研究中尚不多见。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得到京津对河北各城市经济增长效应具有较大差别,旨在对重建河北省空间经济结构进行新性研究,包括对中心一外围区域发展互动理论的开拓创新、京津对河北省各城市有效经济增长效应的区域经济实践理论创新,以及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策略思想创新。
区域空间经济结构一般是由“点”和“网”构成,“点”是指经济集聚点,表现为城市和城镇,“网”是指联系性系统,包括基础设施网、服务网、市场交易网、产业连锁网、商贸服务网、社会保障网等。“点”和“网”的关系不同,所构成的空间经济结构就不同。京津冀之间既有相互独立的经济结构成分,也有相互补足的经济结构成分。京津的一般共性城市功能,是与河北广大城镇集聚点腹地构成产业连锁、经济网络的紧密联系,其特性城市功能是对河北省具有经济影响力。河北省近京津地方的发展必然会以京津为极点和磁力点发展,会在更大程度上接受京津转出产业,从而形成和京津十分紧密的各种网络关系;远京津的地方在借力与京津主通道的同时,会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从而会在河北省域内出现三到五个同构性的次经济中心城市。这些次中心内部各种网络关系极其紧密,而各次中心之间的网络关系可能薄弱,从而形成相对独立的社会经济系统。这样,整个京津冀地区就会出现比较独特的多层次中心一外围的空间经济结构。与一般中心一外围理论阐述的外围边缘化不同,这里的外围无论是对京津中心还是对河北省的次中心,都会逐渐被吸引到整个系统的发展中,而不会被边缘化。
本书在研究河北一京津的经济发梯度、产业梯度、城镇层级等现状的基础上,得出京津对河北省具有二定的经济影响力,并运用扩展的柯布一道格拉斯函数模型实证分析京津对河北省的有效辐射弹性,从而检验京津对河北省的经济增长效应,并提出了河北省更好融入与京津协同发展的经济策略,得到如下结论:
京津冀十三个经济主体呈现不同的经济梯度分布:北京和天津分别位列高梯度区;石家庄和唐山位列中梯度区;廊坊、秦皇岛、保定、邯郸、沧州、张家口、邢台位列较低梯度区;承德、衡水位列低梯度区。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表现特征,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发展水平高、工业发展水平高、交通干线发达的经济主体综合实力评价值高,河北省省域的沿海和省会城市综合实力评价值居于中间,河北省省域陆域和山区综合实力评价值相对低。
连季婷(1974),女,陕西户县人,汉族,东北财经大学博士,河北地质大学副教授,主研方向区域与城市经济学、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主讲《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和参加省部级、厅局级课题十余项,参编四部约10万字的教材,多次参加学术会议并做大会报告。在河北地质大学的讲课说课比赛中获二等奖,在河北地质大学经贸学院的讲课说课比赛中获一等奖。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目标、思路及方法
1.3 本书的创新点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2 文献综述
3 河北省与京津发展关系的演化
3.1 新中国成立前历史时期的京津冀关系
3.2 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时期的京津冀关系
3.3 改革开放后的京津冀关系及其变化
3.4 本章小结
4 协同视角下河北-京津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原因分析
4.1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定位分析
4.2 河北-京津区域经济发展梯度分析
4.3 河北-京津产业发展梯度分析
4.4 河北-京津城镇层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协同视角下河北借力京津发展的实证分析
5.1 协同视角下河北借力京津发展区域经济的模型框架
5.2 京津对河北省的经济影响力分析
5.3 河北借力京津的市场潜力分析
5.4 河北借力京津的实证分析模型
5.5 本章小结
6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河北省经济策略
6.1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总策略
6.2 河北-京津产业协同关系定位与河北省产业发展策略
6.3 河北-京津城镇协同发展与河北省城镇发展策略
6.4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河北省体制机制改革策略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