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依据我国宏观经济体制转变历程,将农村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以粮为纲发展阶段、市场化发展阶段和新农村建设阶段,并选取这三个阶段的农村典型村庄,从生产要素的流动状况和公共服务水平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对历|史样本和数据进行了系统整理和详尽分析,据此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和建议。
目前学术界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论探索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具体表现为在实践上倾向于农村典型村庄的经验总结,形成学习的样板;在理论上则倾向于通过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多角度的理论探索,在逻辑和理论上找到新农村建设的理论模式框架。但农村实践与理论研究这二者还没有形成逻辑上的一致性,在研究思路上缺乏对已有经验的梳理归纳。本书力图弥补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实践调查无法与理论结合并指导新农村建设的缺陷,对我国几个历史时期的典型村庄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进而归纳出我国农村发展的本质规律。
本书依据我国宏观经济体制转变历程将农村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以粮为纲发展阶段、市场化发展阶段与新农村建设阶段。选取这三个不同阶段的农村典型村庄,包括改革开放前的19个村庄、改革开放后至新农村建设提出前的12个村庄以及新农村建设提出后的75个村庄,并分别从生产要素的流动状况、公共服务水平两个部分进行考察,尤其是对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典型样本进行了统计分析。第一阶段,我国处在工业化的初期,国家工业化依靠提取农业剩余来积累原始资本,劳动力不能全国性自由流动,通过低成本的劳动力增加土地产值以及整治山河等发展农业生产支持工业化建设。在公共福利上则通过推行义务教育、合作医疗等措施,由政府提供低水平的农民生活保障。第二阶段,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生产要素依然不断地从农村流向城市。在公共物品供给方面实行了市场化改革,农民的收入以及负担都明显增加。第三阶段,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建设以人为本的新农村。在生产要素流动上通过制度改革反哺农村和农业,增加农民的福利水平。政府加大公共物品提供力度,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逐步推进全国农村居民保障体系改革。
国外的农村建设经验能够给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韩国新村运动发扬农民自力更生的精神,实现了项目实施的有计划性推进。日本农村发展主要得益于全国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建立综合农协,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英国和美国的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城乡差别不大,英国有比较完整的工人保障法律体系,而美国完备的农业法律体系是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
最后,本书对新农村建设模式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只有站在以人为本的立场上考察农村发展才能解决我国农村发展问题。通过细致划分农村福利的构成以及分析个体与集体间不同经济实力形成的不同公共物品提供模式,结合公共物品供给方式、持续发展潜力、发展资金来源、区域间发展差异、要素流动状况等因素提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三大模式,即政府帮扶模式、乡村自我升级模式和乡村扩张模式。其中,政府帮扶模式包含集体搬迁和重建、政府直投和政府投入集体兴办企业三种模式;乡村自我升级模式包含强化集体功能、筹集集体发展资金、村庄公司集团化、私人购买公共物品和村庄合并五种发展模式;乡村扩张模式包含集体福利扩张和集体资本扩张两种模式。
李建桥,1979年生,河北沧州人。2009年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农村政策与发展模式研究,并就农村发展与农业经营等论题发表多篇文章,先后在多所研究机构从事政策分析、战略规划、经营决策等方面研究。
第1章 导言
1.1 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研究背景
1.2 中国新农村建设路径选择的研究意义
1.3 中国新农村建设研究文献综述
1.4 本书研究路线及创新点
第2章 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原则与任务
2.1 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概念界定
2.2 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特征、内涵
2.2.1 中国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发展线索
2.2.2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同阶段的内涵
2.2.3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方针的内涵
2.3 新农村建设“两个反哺”的内涵与外延扩展
2.3.1 “两个反哺”的内涵
2.3.2 “两个反哺”的理论构架与现实约束条件
2.3.3 “两个反哺”的现实路径选择
2.4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与任务
2.4.1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
2.4.2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任务
2.5 新农村建设的升级一一美丽乡村
2.5.1 美丽乡村的内涵
2.5.2 美丽乡村中的特色小镇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农村发展模式的阶段特征分析
3.1 以粮为纲目标下的农村发展阶段(1949-1978年)
3.1.1 农村发展的国内外时代背景
3.1.2 中央政府对农村发展的支持
3.1.3 农村生产要素特征分析
3.1.4 全国19个典型村庄发展模式分析
3.1.5 农村发展典型个案分析
3.2 市场化农村发展阶段(1979-2005年)
3.2.1 农村发展与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内涵演进
3.2.2 市场化阶段农村发展的特点
3.2.3 市场化阶段农村发展模式主要存在的问题
3.2.4 农村市场化阶段典型示范村实证分析
3.2.5 市场化阶段农村发展模式的借鉴意义
3.3 新时期农村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
3.3.1 新时期农村要素流动变化
3.3.2 农村发展典型示范村分析
3.3.3 新农村建设的升级与美丽乡村(2013年至今)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农村发展的阶段比较
4.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比较标准
4.2 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福利目标分解
4.3 中国农村建设不同阶段的比较
4.3.1 产业结构比较
4.3.2 农村发展框架比较
4.3.3 农村福利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外农村建设经验借鉴
5.1 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借鉴
5.1.1 韩国“新村运动”的发展历程
5.1.2 韩国“新村运动”的做法和成就
5.1.3 韩国“新村运动”的启示
5.1.4 韩国“新村运动”的不足与教训
5.2 日本农村发展经验的分析与借鉴
5.2.1 日本农村建设概况
5.2.2 日本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5.2.3 日本农村发展的经验借鉴
5.3 英国农村发展的经验借鉴
5.3.1 英国农村建设概况
5.3.2 英国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5.3.3 英国农村发展的经验借鉴
5.4 美国农村发展的经验借鉴
5.4.1 美国农村发展概况
5.4.2 美国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5.4.3 美国农村发展的经验借鉴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农村建设模式探讨
6.1 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构建前提和依据
6.1.1 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构建前提
6.1.2 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构建依据
6.2 以人为本思想下的农村发展模式分析
6.2.1 当前农村发展主要观点辨析
6.2.2 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归纳和总结
6.2.3 公共物品提供与农村发展阶段\t
6.2.4 不同公共物品提供水平的阶段划分
6.2.5 对中国农村各阶段变革的解释
6.2.6 中国公共物品供给与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构成关系
6.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选择
6.3.1 政府帮扶模式
6.3.2 乡村自我升级模式
6.3.3 乡村扩张模式
6.4 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6.4.1 村集体功能弱化、公共物品市场化模式依然在探索
6.4.2 资本对就业与劳动力报酬的抑制
6.4.3 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与政府政策干预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