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发表以来,可持续发展便迅速成为我国地理学界研究的热点领域。可持续发展是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它的宗旨是协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而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自然地,可持续发展研究也因此成了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
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创办于1956年,1982年获得人文地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人文地理学研究基础雄厚。1996年,华中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开始在人文地理专业培养可持续发展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06年,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地理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又开始培养可持续发展方向的博士研究生;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成为校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智库单位。现在百度上搜寻“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首条显示的就是“华中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20年来,该中心不仅为国家培养了数百名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专门人才,而且为湖北省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武汉市的“两型社会”建设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决策咨询报告。应该指出,该中心的发展壮大以及在全国学术地位的提升,和现任中心主任龚胜生教授的长期不懈工作和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也是世界上最为突出的,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自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发表以来,可持续发展便迅速成为我国地理学界研究的热点领域。可持续发展是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它的最高宗旨是协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而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自然地,可持续发展研究也因此成了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
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创办于1956年,1982年获得人文地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人文地理学研究基础雄厚。1996年,华中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开始在人文地理专业培养可持续发展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06年,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地理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又开始培养可持续发展方向的博士研究生;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成为校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智库单位。现在百度上搜寻“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第一条显示的就是“华中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20年来,该中心不仅为国家培养了数百名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专门人才,而且为湖北省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武汉市的“两型社会”建设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决策咨询报告。应该指出,该中心的发展壮大以及在全国学术地位的提升,和现任中心主任龚胜生教授的长期不懈工作和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
龚胜生,男,汉族,1965年10月生,湖南涟源人。1986年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9年、1992年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分别获史学硕士、博士学位。1992年至华中师范大学工作,1994年晋升副教授,1997年破格晋升教授,199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2001年留学加拿大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地理系,2003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2004-2005年任湖北省宜昌市犹亭区政府副区长。现为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湖北省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委员、民进湖北省副主委、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武汉市政府参事等社会职务,中国地理学会医学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旅游学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
序
第一部分 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
第一篇 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 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全球背景
二 可持续发展思想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第二篇 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实质
一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二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三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概念
第三篇 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 关于人类主体的原则
二 关于资源利用的原则
三 关于环境生态的原则
四 关于经济发展的原则
五 关于社会进步的原则
第四篇 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要素、结构与功能
一 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要素
第二部分 健康可持续发展探索
第十篇 论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 健康概念与健康风险
二 人类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三 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性
第十一篇 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要素与功能、需求与限制
一 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要素与功能
二 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系统的需求与限制
第十二篇 论西部公众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 西部地区的公众健康状况
二 西部公众面临的主要健康风险
三 提高人口健康水平,实现西部公众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十三篇 1990-2010年安徽省人口长寿水平的时空变化
一 安徽省百岁人口的时空变化
二 安徽省高龄水平的时空变化
三 安徽省预期寿命的时空变化
四 安徽省长寿水平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第十四篇 中国野生人参产地的分布变迁
一 历史时期野生人参产地的分布
二 野生人参产地不断萎缩的原因
三 结论
第十五篇 中国“癌症村”时空分布变迁研究
一 概念、数据与方法
……
第三部分 旅游可持续发展探索
第四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探索
《天人集:可持续发展论集》:
1.《寂静的春天》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工业国家生产力突飞猛进,与此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1962年,《寂静的春天》一书的出版,给西方世界乃至整个人类敲响了环境危机的警钟。
蕾切尔·卡尔逊(RachelCarson)是美国海洋生物学家,1907年5月27日生于宾夕法尼亚州,1964年4月14日在马里兰州逝世。她曾写过《在海风下》《环绕着我们的海洋》《海洋边缘》等有关海洋生物的著作。1958年,她把全部注意力转移到了危害日益严重的杀虫剂、除草剂等农药的使用问题上来,花费4年的时间,广泛搜集美国官方和民间关于杀虫剂使用及其危害情况的报告,于1962年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
《寂静的春天》从环境污染的视角,通过对污染物的迁移和变化的描写,阐述了天空、海洋、河流、土壤、动物、植物和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初步揭示了现代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它用富有诗意而又浅显易懂的文字,以农作物使用农药-+庄稼-+食物-人体健康为主要线索,描述了杀虫剂是如何破坏着空气、土地和水源,并进而通过食物链如何影响着人类健康的,强调了人类使用农药对人类健康和土地退化的影响。
《寂静的春天》告诉我们:春天没有了鸟鸣,小溪失去了生命,植物焦黄一片,家畜病病恹恹,这一切一切的变化,“不是魔法,也不是敌人的活动使这个受损害的世界的生命无法复生,而是人们自己使自己受害”。“就地球时间的整个阶段而言,生命改造环境的反作用实际上一直是相对微小的,仅仅在出现生命新种——人类之后,生命才具有了改造其周围大自然的异常能力。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这种力量还没有增长到产生骚扰的程度,但它已导致一定的变化。在任何对环境的所有袭击中最令人震惊的是空气、土地、河流以及大海受到了危险的甚至致命物质的污染。这种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恢复的,它不仅进入了生命赖以生存的世界,而且也进入了生物组织内,这一罪恶的环链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改变的。”人类在千万年的进化中,已经与地球环境形成了一个协调平衡的状态,可是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却改变了这种平衡,而“生命要调整它原有的平衡所需要的时间不是以年计而是以千年计。时间是根本的因素;但是现今的世界变化之速已来不及调整”,“在大自然的天平上调整这些化学物质是需要时间的,它不仅需要一个人的终生,而且需要许多代的时间”。比如杀虫剂使用一定时期后,昆虫会对某种杀虫剂具有抗性,人类又会发明新的致命的杀虫剂去对付它们,昆虫再适应,人类再发明更毒的药,如此循环往复,这样,“化学品之战永远也不会取胜,而所有的生命在这场强大的交叉火力中都被射中”,因此,“杀虫剂”与其说是杀虫剂,不如说是“杀生剂”。大规模地使用化学杀虫剂和除草剂,污染了天空,污染了土壤,污染了河流和海洋,污染了地球绿色的斗篷,破坏了地球的生态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她看到了大自然的反抗,因为环境污染,每4个美国人中就有1个人有患癌症的风险;她感受到人类正在为之付出巨大代价,她听到了地球生态系统隆隆的崩溃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