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婪伤人又害己
什么叫贪婪?一旦“想要”超过了实际“需要”时,便叫作“贪婪”。有人说,人的“欲壑”始终是难以填满的。所以,在物质方面的少欲知足,常常能够为人自身营造出一种安定的心境和安全的环境。当然,少欲并不是说什么都不要,或者不去追求,而是已有的要珍惜,没有的不去做无谓的“追求”。人要有知足感,知足不是懈怠懒惰不事生产,而是安于自己已拥有的和所能得到的,并且常常有满足感,有能够将自己拥有的分享给他人的意识。
大千世界,许多人在为“必须”的“身外之物”而努力,被诸多的欲望无形地束缚着内心,被不断出现的诱惑牵引着身躯。比如,位子是处级还觉得不够,还想升到厅级;房子是三室一厅还嫌不够大,还想要四室一厅甚至别墅;票子光口袋里鼓鼓囊囊还不行,最好子孙三代都无忧……常言说得好: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如同九月霜。很多时候,人们在“追求”的过程中,时刻都受着攀比、嫉妒、猜忌、悔恨等很多负面情绪的煎熬,于是,一生都在追求着无休无止的虚名、虚荣、虚利。
从前,有一个山民,以采樵为生,日子过得非常辛苦,却仍改变不了自己穷困潦倒的现状。他在佛前不知烧了多少“高香”,天天都祈求好运降临。
不知道真是佛祖慈悲显灵,还是山民的诚心感动了上天。一天,他在山坳里竟然挖出了一个100多斤的金罗汉!
转眼间,他荣华富贵加身,又是买房,又是置地。宾朋亲友一时竟比往日多出好几倍,大家都向他表示祝贺,目光中充满着羡慕。
可是,山民只是高兴了几个月,继而犯起愁来,此后,食不知味,卧不安稳。
“我们现在这么大的家产,就是贼偷,也一时半会儿不会被偷光啊!你到底愁啥呀?”他的老婆劝了几次都没有效果,不由地高声埋怨起来。
“你一个妇道人家哪里知道,怕人偷只是原因之一。”山民叹了口气,说了半句便将脑袋埋在了臂弯里,又变成了一只“闷葫芦”。好久,他才说:“人们常说18罗汉,既然挖出了一个金罗汉,肯定会有其他17个金罗汉,只是现在那17个不知在什么地方。要是那17个金罗汉全部都被我挖出来归我所有,那我就心满意足了。”
原来,这是山民犯愁的最大原因!
其实,在挖出了一个金罗汉后,山民早已过上了本不敢想象的奢侈生活,可“贪心不足蛇吞象”,他执着于还没有得到甚至也许根本不存在的另外17个金罗汉上,无视当下已经很美好的生活。贪心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得陇望蜀,贪得无厌,心有妄求。其实人生短暂,人所需要的并不多,过分地追求财富或刻意地敛财虽然会使自己暂时得到快乐,却失去了人生最根本的意义。
人若缺乏衣食,生命就不能健康地维持下去;若没有夫妻关系,生命就没有办法得到延续。但如果超过了自己能力负荷,总去追求没有止境的贪欲,痛苦就会接踵而来。
人除了有生存的基本需求外,通常在看到美丽的风景、听到美妙的音乐时,总会驻足想多看几眼、多听几声,这都是人之常情。心理学家说,享受美色与音乐,是人本能的反应,不需要特别厌弃。美丽的景色,多看无伤大雅;美妙的音乐,多听让心欢愉,不仅是一种心灵的享受,对提高自身修养也大有帮助。但是如果觉得风景优美、音乐动听,想占为己有,或者一味沉迷其中,这就是“贪”了。
在东南亚,有一种很特殊的捕捉猴子的方法,即用一只木箱,把一些美味的水果放在里面,在箱子的盖上开一个小洞,其大小刚好够猴子的手伸进去。一旦猴子伸进手去抓住了里面的水果,手就抽不出来了,除非它把手中已经抓到的水果放下。但是大多数猴子都不肯放下手中已经抓到的水果,以致当猎人到来的时候,便不费气力地就把猴子捉住了。
这便是猴子不愿“放下”所造成的悲剧。像这些猴子一样不肯“放下”的人的悲剧,在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很多时候,人之所以感到痛苦,很大程度上在于自己总是去追求一些已经“拥有”了的或渴望占有的东西。别人拥有的,渴望自己也能够拥有;已经得到了的,还想要得到更多。
中国古代很多智者、贤者,他们安贫乐道,济世利人。有贪欲的人,纵使富甲天下,也仍是“穷人”;而少欲知足的人,才是无虞匮乏的“富人”。
人远离贪欲,正确认识自己的实际需求,才会逐渐为自己带来快乐,也才会慢慢体会到简单生活的美好所在。贪为苦本,少欲知足即为快乐之本。
淡化利欲之心
人生其实很简单,所需也很有限,但人心往往在欲望的驱使下,不停地让自己奔波在“追逐”的路上。做人要有淡化利欲之心,有超然物外的胸怀,有淡泊的心态,否则,过度的贪欲只会让人痛苦不堪。
据说,上帝在创造蜈蚣时,并没有为它造脚,但它可以爬得和蛇一样快。
有一天,蜈蚣看到羚羊、梅花鹿和其他有脚的动物都跑得比自己快,心里很不高兴,便羡慕地说:“脚越多,当然跑得越快。”于是,它向上帝祷告说:“上帝啊!我希望拥有比其他动物更多的脚。”
上帝答应了蜈蚣的请求,把好多好多的脚放在蜈蚣面前,任凭它自由取用。蜈蚣迫不及待地拿起这些脚,一只一只地往身体上贴,从头一直贴到尾,直到再也没有地方可贴了,它才依依不舍地停下来。蜈蚣心满意足地看着满身是脚的自己,心中窃喜:“现在我可以像箭一样地飞出去了!”但是,等它开始要跑时,才发觉自己完全无法控制这些脚。这些脚噼里啪啦地各走各的,它必须全神贯注,才能使一大堆脚不致互相绊跌而顺利前行。
蜈蚣很痛苦,但它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后悔当初不该奢求过多,给自己造成极大的负担。
生活的道理也是相同的,人如果不奢求华屋美厦,不垂涎山珍海味,不追名逐利,内心充实富有,过一种简朴素净的生活,往往更能感受到生活的快乐。
“浓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有“布衣将军”之称的冯玉祥生活就很简单。1934年春,蒋介石派孙科来拜访冯玉祥。冯玉祥以家常便饭招待孙科,吃的是馒头、小米粥,以及四样小菜。孙科吃得很香,说:“我在南京吃的是海参鱼翅,却感觉没有冯先生的饭菜香甜,真怪!”怪吗?其实并不怪。因为在懂得生活的人看来,简单才是生活的真味。
睿智的古人早就指出:“世味浓,不求忙而忙自至。”所谓“世味”,就是现实生活中为许多人所追求的舒适的物质享受、为人欣羡的社会地位、显赫的名声等。人如果能抛弃这样的纷扰,摆脱外界的“奴役”,官大官小不系于心,有名无名也不在意,钱多钱少更无所谓,穷富得失淡然处之,就能永葆心灵的恬静和快乐,超然于物外。
当然,超然于物外不是要求做到“无欲”,而是要看淡各种名利之欲。因为看淡之后,人可生旷达心胸,有了旷达心胸,看待人生的眼界也就宽广了。庄子说,他宁愿活在沼泽里摇头摆尾,自由自在,也不愿成为君子心池中的一个宠物。苏东坡说,他之所以能每时每刻都很快乐,关键在于不受物欲的主宰,而能心游于物外。
伟大的科学家法拉第,不仅发现了电磁感应,还完成了由磁向电的转化,发现了电解定律和磁致旋光效应。为此,世界各国共授予他94个名誉头衔,但他并没有飘飘然,为外物所役,而是坚持自己的平民作风,简单而快乐地生活着,只求从自己的工作中获取快乐。
1857年,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班特利勋爵辞职,皇家学会学术委员会一致认为,如果能请德高望重的法拉第教授出来继任会长,那是再理想不过的了。学术委员会派法拉第的好友丁铎尔和几名代表劝说法拉第接受这个职位。这是英国科学家所能享受的最高荣誉。但法拉第并不追求荣誉。他对丁铎尔说:“我是个普通人,到死都将是个普普通通的迈克尔·法拉第。如果我接受皇家学会希望加在我身上的荣誉,那么我就不能保证自己的诚实和正直,连一年也保证不了。”丁铎尔和代表们失望而归。
几年之后,皇家学院院长诺森伯公爵去世,学院理事会又想请法拉第出来当院长,法拉第又一次拒绝了他们的好意。
法拉第在最后的日子里,辞去了皇家学院的职务,他的忠诚的妻子陪伴在他的身边,四只苍老的手常常握在一起,他们满眼都是笑意。法拉第感谢妻子:她为自己付出了终生的辛劳,她陪伴自己度过了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刻,他们的爱情像一颗燃烧的金刚石,持续不断地发出耀眼的光华长达46年之久。他们结合的深度和力量,法拉第认为其重要性“远远超过其他事情”。法拉第认为他的一生活得十分有意义,当他将要离开人世时,他对人生已不再留恋,只是不放心他的妻子,因为他认为自己没有给妻子留下多少财产,担心将来没有人照顾她。
中国古代文人中也不乏这样有气节、有风骨的人。
田园诗人的代表陶渊明因被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仕。他曾当过江州祭酒,但不久便辞官回家种田。随后,州里又请他去做主簿,他不愿意接受。到了40岁,他为了解决家里的生活困难,到刘裕手下做了镇军参军,41岁时,转为彭泽县令,但只做了80多天,便辞官回家。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愿意出来做官了,只愿亲自种田来养家糊口,过着清淡贫穷的日子。
陶渊明辞官回家以后,心情畅快、惬意极了。他写了一首赋,题目叫《归去来兮辞》,以表达自己厌恶官场、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他带着妻子、孩子一直过着耕田而食、纺纱而衣的田园生活。平时只要有空闲,他就写诗作文,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成为晋朝一位杰出的文人。
刘禹锡同样是一位不低头折腰侍权贵的君子。
永贞元年的时候,刚刚即位的唐顺宗任用王叔文进行社会改革,引起了宦官反对,迫使顺宗退位,拥其长子李纯为唐宪宗,并贬逐王叔文。刘禹锡因为与改革派合作,也被贬。10年后,由于当朝宰相赏识他的才干,才将他召回长安。
刘禹锡回长安后不久,就听说长安朱雀街旁崇业坊有一座玄都观。观内道士种着许多桃树,桃花盛开如云霞,于是便去观赏,并写诗一首《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题中的诸君子,指的是和刘禹锡一起被贬又同时被召回长安的朋友柳宗元、韩泰、陈谏等人,字面的意思是:长安大街上车马扬起的飞尘扑面而来,没有人不是说刚看完桃花回来,玄都观里的上千棵桃树都是刘禹锡贬官出长安后栽种的啊!
但是,我们从“戏赠”的“戏”字中可以看出,这首诗是有另一层含意的,诗的后两句是在讽刺当朝众多的现任官吏,说他们都是诗人遭贬后被提拔出来的谄媚之臣。看到这首诗后,权贵们当然恼火了,于是再一次上书把刘禹锡贬到播州。当时,播州属于最偏远荒僻的地区,可见权贵们对他的怨恨有多深。后来,因为朋友柳宗元、裴度的帮忙,加上刘禹锡有年老的母亲,才改任连州刺史。
14年以后,由于裴度向文宗推荐,刘禹锡才又被召回长安,任主客郎中官职。当年三月,刘禹锡又一次到玄都观来,但此时的景象已和14年前不同了。满院云霞般的桃树已荡然无存,只有兔葵、燕麦在春风中摇动。刘禹锡想到自己两次被贬又两次被召回的经历,不由感慨万千,于是写诗抒怀:“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今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首诗深层次的意思是诗人感叹“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时局变换如此莫测,那些一度得宠不可一世的权臣们都垮台了,坚持正义的“刘郎”们又回来了。
可见,争名逐利都不过是过眼云烟,只有正直、不为权贵折腰的人才能笑到最后。
是的,在任何时候,在任何环境中,人都要为自己的心灵找一方净土,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做个不为名不为利的正直之人,这样才能让心灵平静、淡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