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飞机设计生涯》以翔实的史料,朴实的语言叙述了顾诵芬院士的工作经历,是广大航空及军事爱好者了解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历史难得的读物。
顾诵芬是我国有突出成就的空气动力学家和飞机总设计师。
1951年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以后,他是第一批参加到航空工业事业建设中的大学生。60年来,他与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同行,在徐舜寿、黄志千等老一辈飞机设计专家的带领下,完成了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教练机——歼教1的设计研制,在歼8、歼8Ⅱ系列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项目研制中担任了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他的回忆朴素、平实,真实记录着中国飞机设计事业的发展历程。
《我的飞机设计师生涯》是中国航空工业院士丛书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中航工业的院士群体是航空技术领域的学术权威和资深专家,他们为中国航空工业的振兴和发展建立了卓越功勋,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航空工业的宝贵财富。
探寻院士们的成长足迹,给人以启迪和震撼。他们有的少年立志,投身航空,报效祖国;有的家境贫寒,顽强拼搏,奋斗一生;有的屡遭挫折,百折不挠,矢志不渝……他们身上闪耀着坚持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凝聚着自强不息、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展现了淡泊名利、爱党报国的民族精神,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航空报国,强军富民”、“敬业诚信,创新超越”的集团宗旨和理念,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在中航工业加快改革步伐、全面实施“两融、三新、五化、万亿”发展战略的关键时刻,我们推出《中国航空工业院士丛书》,就是要从院士们身上汲取智慧与力量,弘扬精神,放飞思想,激情进取,创新图强,为把中航工业早日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大企业集团、把我国建设成为航空工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
2010年1月
顾诵芬(1930.2 ~)江苏苏州人,飞机设计专家。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任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所长兼总设计师,现任中航工业科技委副主任、中国航空学会常务理事。20世纪50年代,曾参与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机构一沈阳飞机设计室的组建.成功完成了歼教1飞机的气动力设计并建立了实用的飞机气动设计方法。主持、参与了歼教1等10余种飞机以及多项重大任务的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研究。曾任歼8副总设计师。歼811总设计师。其科研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航空航天工业部航空金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多项奖项。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一章 参加航空工业从修理到仿制
离别合众图书馆
进入航空工业局
参加政治运动
在第一技术科工作
在机关的业务学习
第二章 开始自行研制设计
一定要自行设计
筹备工作
组建飞机设计室
自行设计歼教1飞机
风洞试验
学习是最重要的
我不适合管人
歼教1样机审查
请苏联专家审查方案
歼教1试飞
参加“响尾蛇”导弹的分析
歼教1后的设计任务
初教1(初教6)
第三章 大跃进的“东风”
“东风”104
“东风”106
“东风”107
邝厚全
在批判中向前走
最后落实还是靠吹风
关于抬机翼的问题
一个短暂的低潮
两个设计室合并
苏联设计专家首次来华
AT1-风洞
第四章 六院一所时期
一所成立
摸透米格一21
国防科委第十六专业组
一所成立以后
与江泽菲结婚
被授少校军衔
第五章 研制歼8飞机
改进米格一21
要搞一个什么样的歼8
陈大筏
机头进气还是两侧进气
选用雷达
进了学习班
歼8飞机的方向稳定性问题
纵向稳定性问题
水平尾翼效率
……
第六章 歼9飞机研制
第七章 歼13飞机研制
第八章 歼8研制
第九章 离开601所
第十章 参加“863”的工作
第十一章 关于主动控制技术
第十二章 关于气动力数值计算
第十三章 对俄合作
第十四章 地效飞机
第十五章 关于苏-27飞机
第十六章 关于大飞机
第十七章 我现在能做的
第十八章 我所认识的外国同行
版权页:
插图:
在学校的时候,我们也学过航空仪表、航空无线电、仪表原理等。我记得教我们航空无线电的老师蒋大宗是上海交大1947届电机系毕业,他讲航空无线电的一般性知识,都是原理性的。航空仪表就学得更差了,只是拿了一些20世纪30年代膜盒仪表拆拆弄弄,对当时的电动仪表则完全不懂。这次任务,给自己补上了一课,使自己对飞机的系统构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调研了沈阳和哈尔滨的工厂后,我们来到南京511厂,厂里有几位车间工艺员是昝凌的学生。1947年夏,昝凌从英国学习回来,被安排在当时国民党政府的航空研究院任电气组长,那时航空研究院招了几个研究生,其中有些人解放后留在了511厂。咎凌同志介绍了他考研究生的办法,就是出一个怎样将发电机改成电动机及电动机改发电机的题目,有的就是答不上来。他对这几个在511厂的工艺员很欣赏,其中有几位,去了他后来组建的30所。
接着去南昌320厂调研时,按照昝凌的意见,我们带上了南京航空学院(简称南航)的教授任葆良。他很有水平,和昝凌年龄差不多,在国民党空军干过。那时由于测试仪器的水平还不高,所以经验就显得非常重要。任葆良有一手绝活,就是对陀螺进行动平衡时,可以不用动平衡机,陀螺旋转起来后,他用手指夹住轴的两端,仅凭感觉,就能判断出哪里该加重、去重。我们调研结束,回京汇报时,他也参加了。跟着这些老专家,真的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1951年年底,徐昌裕提出,生产上不去,器材供应是个大问题。刘多朴知道后,思考了一晚上,第二天向组织提出,自己去搞器材供应工作。这对刘多朴来说,应该是一个很痛苦的决定,因为他实在太想搞飞机设计了,但从工作需要出发,他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去解决材料问题。这一点可以看出,他的精神是很高尚的。后来他与魏祖冶(注1)等同志一起去筹建材料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