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举成为通向仕宦之捷径的北宋,作为士大夫的重要素养之一,作诗变得至关重要且引入注目。在这个时代,大官僚同时也是一流诗人的情况,绝非稀奇之事。于是,宋代诗歌在士大夫强有力的带领下向前发展。然而,在南宋的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去世之后,诗坛开始刮起了新风。在“永嘉四灵”等士大夫阶层的周围,江湖诗人变得空前活跃,晚唐体风靡一世。笔者在13世纪这一汹涌澎湃的变化里,感觉到了中国近世文学的胎动。
内山精也(UCHIYAMA Seiya),1961年生于日本新泻县柏崎市。文学博士。曾任横滨市立大学国际文化学部副教授,现为早稻田大学教育与综合科学学术院教授,曾主编宋代诗文研究会会刊《橄榄》(共二十期),目前主编《江湖派研究》(已刊出三期)。主要研究领域为宋代文学,目前从事有关宋末元初诗歌近世化的研究。著译有《传媒与真相——苏轼及其周围士大夫的文学》、《苏轼诗研究——宋代士大夫诗人之构造》、《续校注唐诗解释辞典附历代诗》(合著)、《宋诗选注》1-4(合译)、《南宋江湖诗人——中国近世文学之黎明》(主编)等。
I宋代庙堂诗学
第一章 宋代士大夫的诗歌观
第二章 苏轼的杭州时代
——骚客与太守
第三章 苏东坡与黄山谷的万里交情
——围绕《黄州寒食帖》
II诗人与江湖
第四章 长淮诗境
——从《诗经》至北宋末之演变
第五章1长淮诗境(南宋篇)
——爱国、忧国的意识形态
III诗人自觉的演变
第六章 媒体变革前后的诗人与自编诗集
——初唐至北宋末
第七章 南宋中期的诗人与自编诗集的生前刊行
——宋代士大夫的诗人意识及其性质演变
第八章 南宋后期的诗人、编者与书肆
——《江湖小集》编刊的意义
IV何为诗之“近世”
第九章 宋诗能否称为“近世”文学
第十章 宋代刻书业的发展与宋诗的“近世化”现象
第十一章 宋末元初的文学语言
——晚唐体的走向
初出一览
后记
《日本汉学家“近世”中国研究丛书·庙堂与江湖:宋代诗学的空间》:
六、从江西派到南宋三大家
黄庭坚以及江西派的诗论和诗风,自北宋末流行至南宋初年。但在秦桧去世的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前后,跟江西派相异的诗风开始兴起,其间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南宋三大家:陆游(1125-1210)、范成大(1126-1193)、杨万里(1127-1206)。三人的诗风当然各有不同,但比之黄庭坚及江西派那种爱好屈折、飞跃,多用典故的晦涩诗风,便无一不显得远为放达和明快。
范成大与杨万里同年进士及第(绍兴二十四年,即1154年,范29岁,杨28岁),陆游也跟范、杨一起参加了该年的礼部省试,结果却落第了,八年后(绍兴三十二年,即1162年,陆游38岁)才被孝宗赐予“进士出身”。据《宋史·陆游传》,其落第出于秦桧的旨意。无论如何,此三人开始走上官途,名副其实地作为士大夫诗人而活跃起来,是在秦桧死后,这一点是极具象征性的。
关于黄庭坚及江西派的诗风在北宋末至南宋初流行的原因,笔者已在从前的论文中阐述了私见。一言以蔽之,就是与政争的激化相伴随的作诗环境之恶化,在此种局面之下,士大夫诗人为了自我保护和坚持,而选择了如此这般的表达形态。
这里还想补充从前的论文里不曾提及的一点,那就是江西派内部在时间轴上呈现的变化。江西派流行的时间,从北宋末期至南宋初期,长约半个世纪,因此,被后世一概视为江西派的诗人之间,也因年辈的不同而自然地存在诗风的差异。而且,即便同一位诗人,在北宋末期与南渡之后,也多有诗风上的微妙变化。就其大致的倾向而言,年辈越晚的,或者南渡之后经历时间越长的,诗风便越是由晦涩转向放达。此种变化的轨迹不难体认。
例如,从年辈的差别上说,比之北宋灭亡(1126年)前死去的洪朋(1072-1109)和谢薖(1074-1116)等人,更多地活跃于南渡之后的陈与义(1090-1138)和曾幾(1084——1166)便更具放达的诗风。就同一诗人的前后变化来说,徐俯(1075-1141)、韩驹(1080-1135)、洪炎(?-1133)、吕本中(1084-1145)等人都是甚好的例子。
这一系列的变化,完全用偶然性的一致来加以说明,是十分困难的。应该认为,由于王朝南渡这一重大事件的发生,士大夫的言论环境或作诗环境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才引发了上述的现象。紧接南渡之后的十数年间,是士大夫们上为国家存亡,下为一家平安,粉骨碎身奋斗努力的时期。从而或许可以说,他们并没有一心埋头于诗歌创作的条件。然而,尽管在如此窘境之中,南宋初期的江西派诗人却在总体上获得了比北宋末期更为放达的诗风,这恐怕就要考虑到如下的背景:
第一,对于以苏黄为代表的元祐诸人之学问与文学的禁锢,在北宋末年(靖康元年)被解除,到南渡之后,朝廷还进一步为旧党官僚恢复名誉,言论方面的弹压也得到缓和。江西派诗人无一不是跟苏黄有关的旧党士大夫,所以,虽然国家的全体进入了王朝倾覆的最坏之状态,但他们身边的空气却变得比徽宗朝的时候远为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