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行体中国化的百年进程,经历了早期输入期、规范创格期、变体探索期和多元发展期,其间诞生了数以万计的汉语十四行诗。诗式跨语系移植,一般都要经过原样式拿来、中介物沟通和新样式诞生,其中最为重要的转借环节是作品翻译、理论介绍和作品创作,中国诗人通过转接推进了十四行体包括节奏模式、乐段结构、建行方式、诗韵组织和诗组结构的中国化。十四行体中国化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卓越成果,是中国诗人对于世界十四行体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它为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提供了丰富经验和有益启示。
许霆,1951年9月生,江苏太仓人。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诗学理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江苏高校二级教授。新世纪以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已结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新诗发生论稿》(已结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新诗韵律节奏论》(已结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十四行诗史稿》(已申报结项),主持省哲学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研究》(已结项)。出版著作主要有:《新格律诗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中国十四行体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旋转飞升的陀螺——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趋向现代的步履——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综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主义诗学论稿》(上海文化出版社),《中国现代诗学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新诗发生论稿》(人民出版社),《新诗的理性空间》(江苏教育出版社),《中国新诗韵律节奏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新诗自由体音律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绪 论 十四行体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一 十四行体中国化的历史分期
二 十四行体中国化的两对概念
三 十四行体中国化的研究价值
第一章 十四行体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一 十四行诗的早期输入
二 十四行诗的规范创格
三 十四行诗的规范创格
四 十四行诗的变体探索
五 十四行诗的变体探索
六 十四行诗的多元发展
七 十四行诗的创作繁荣
第二章 十四行体中国化的转借环节
一 十四行体转借的三环节
二 移植转借中的作品翻译
三 移植转借中的理论争鸣
四 移植转借中的作品创作
五 世纪之交的新媒体传播
第三章 十四行体中国化的理论探索
一 早期输入期的理论探索
二 规范创格期的理论探索
三 探索变体期的理论探索
四 多元发展期的理论探索
第四章 十四行体中国化与翻译
一 翻译与输入新诗之精神
二 翻译与创新诗固定形式
三 翻译与汉语十四行创格
四 翻译与新诗语言的完善
五 翻译与题材范围的拓展
六 翻译与世界名著的传播
七 翻译十四行诗的启示录
第五章 十四行体中国化的自由体式
一 世界十四行诗的自由变体
二 中国十四行诗的自由变体
三 自由变体十四行诗的探索
四 自由体式十四行诗的评价
第六章 十四行体的规范与反规范
一 十四行体式的审美规范
二 十四行体式的规范功能
三 规范与题材双向互动
四 十四行体式的现代转化
第七章 十四行体中国化的节奏转化
一 新诗的顿诗节奏系统
二 音顿节奏的十四行诗
三 行顿节奏的十四行诗
四 意顿节奏的十四行诗
五 音质音律的节奏作用
六 十四行诗的诗行长度
第八章 十四行体中国化的乐段移植
一 音乐段落:十四行体的形式要素
二 中国诗人对段式的移植
三 中国诗人对韵式的移植
四 中国诗人对结构的移植
第九章 十四行体中国化的诗组创造
一 诗组:十四行诗体制特征
二 第一类诗组结构的例析
三 第二类诗组结构的例析
四 第三类诗组结构的例析
五 第四类诗组结构的例析
六 第五类诗组结构的例析
第十章 十四行体中国化的中文译名
一 关于英文译名Sonnet
二 关于中文音译商籁体
三 关于中文意译十四行体
四 关于译名的理论争鸣
第十一章 十四行体移植与新诗体建设
一 移植十四行体之于新诗诗体建设
二 移植十四行体与新诗体建设互动
三 移植十四行体与建构新诗律成果
四 移植十四行体与完善新诗语成果
第十二章 十四行体中国化的三大课题
一 需求:中国化的动力因素
二 归化:中国化的价值目标
三 创作:中国化的核心途径
第十三章 比较文学视野中的十四行体
一 十四行体与中国传统律体的契合性
二 十四行体与中国传统律体的差异性
三 中国诗人移植十四行体的创造性
四 移植诗体中的“可接近性”原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