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演艺、言语、技艺、秘籍、礼仪五部分,介绍了开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00项,包括戏剧、曲艺、武艺、书画、传说、美食、绝活、节庆等十一大类,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传承及当代的生存状态等。
涉及开封历史文化的图书不少,比如《老开封:汴梁旧事》、《古都开封》、《揭秘开封城下城》等等,但本书的切入视角是开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是其他图书较少涉及的。本书作者为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组组长,他掌握的文字和图片资料相对而言是丰富且真实的,这正是本书的独特之处,试图通过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来彰显汴梁的厚重。
序一 可以看看的书
想了又想,想了很久,最终还是想不起来究竟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因什么事与中华兄相识的。同城五十多年,我们见面次数绝不超过十次,通话等联系也绝不超过十次。但感觉就是发小,好像生下就认识。今年初,我打他的电话问另一个朋友的电话,顺便说起他在《汴梁晚报》上的连载,夸赞道越写越熟练了,有价值,可以结集出书啊。数月后,他老兄忽然来电,要出书,请写序!我不假思索,脱口就应允了。何谓汴梁城的稀罕事儿?其实都是过去常见、现今罕见的事物。
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不断创造文明的过程,包括生产工具、作物品种、规章制度以及精神产品等,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使人类渐渐成长壮大,使社会日益繁荣昌盛。这一规律应该是常识。并非人人皆知的另一面是,人们在创造新文明的同时,也在淘汰旧文明。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无论当时多时髦、多重要的东西,时过境迁之后就有可能消亡。比如我们
这一代人小时候经常见的“锔锅锔碗”,当年曾为千家万户节约了可贵的金钱,为废物利用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那是物质资料极度匮乏时的产物,现在已被彻底废弃了。没有人会为之惋惜,也不必耗费精力将其保护起来。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有千千万万个技艺、发明,在成了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后,大多逐渐消亡。这不仅是历史的必然,更是历史的进步。话又说过来,在提倡多样性的今天,在肉体跑得太快灵魂跟不上的今天,也有必要挽救、保护一些有价值的传统东西,或者说回过头审视一下故去的童年,整理一下奶奶送的长命锁。有些东西不能断线,有些东西可以改造。
人们最关注的是新,常抛弃的是旧,所谓“喜新厌旧”,乃人之常情,实无可厚非。让大多数人轻装前进,有利于社会发展。但总不能数典忘祖吧?总会有些人怀旧,或潜心专研,或痴迷收藏,或发扬光大。其中又分三类人:一类如民生,职业就是研究历史;一类是社会文史爱好者,业余研究历史,侧重地方史;一类应该是收藏家,收集、研究历史的物质。
本书作者李中华先生算哪类呀?他哪一类也不是,但他的这本书却使之兼具以上三种人的身份。他首先是收藏家,只是收藏的不是物质文化遗产,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书是开封主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其中包括已消失、将消失、仍存在的民间技艺。这些东西多不入史书,缺乏相关的文字记载,通常是手手相授、口耳相传,人在技存,人亡技灭。在飞速发展的时代,在拼命摆脱落后过去的当今,对其搜集、记录,简直就是在与时间赛跑。我们制造过多少材料?多少材料不都堆成尘土?可以这么说:哪怕仅仅是将其整理成书,就是一大功劳。他忠实地记载下不被以往史家重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本书就是史书了,他自然就成了研究地方历史的社会文史爱好者。作为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组的组长,他在一定时期内就是职业研究开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家了。
中华兄在开封是个腕儿,但绝非以文字为强项。他那点儿“文革”初中的底子,能写成这样已算是奇迹了。其文字平实,正好适合讲述历史资料;那些土话、偶尔的风趣,抖出了其相
声科班的包袱。即使作为消遣,本书也还是可以看看的书。收藏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发财,收藏非物质文化遗产肯定赔钱。但也有赚的,赚的是功德,是精神。有此,中华兄啊,你就是富翁!
继续下去吧,继续下去好吗?
程民生 2013 年12 月17 日,病中用半天一气呵成
李中华,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组长,开封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开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等。著有《图个高兴》一书。
咋说咋得劲(前言)
李中华
雕栏玉砌--戏剧
祥符调唱到中南海
宫女唱曲儿成大戏
锣戏禁演百十年
灯火阑珊--曲艺
相声的画锅艺术
修长城"修"出三弦书
宋代民妇也能吟宋词
河南坠子的创始者--开封人乔治山
渔鼓道情也叫噎死驴
凤箫声动--演奏
乐僧冒险保秘谱
宋徽宗痴迷古琴
"大响"战场出奇效
唢呐还有五个名字
世代吹闷笛 不要一分钱
王玉泉创制了方笙
东风夜放--民艺
盘鼓是开封的文化名片
麒麟送子显仁爱
跟着地下党学艺
卧拐秧歌"九死一生"
中道会创出"荷花灯"
说说高跷
庙会能学真玩意儿
一人演俩角儿
沙场点兵--武艺
奇士门拳拳报国心
撂石锁
鬼谷子手摘梅花定拳名
此招儿叫摔死驴
河南斗鸡数开封
梦中得来七式拳
冯玉祥书赠何大刀
子路八卦拳是孔子赐名
宝马香车--书画
唐朝皇子创立滕派蝶画
开封是中国木版年画的源头
文联主席是剪纸大腕儿
两千万刀刻就《清明上河图》
火针刺绣丝绢烙
"拿来主义"是高招儿
微书世界的老艺人
晚清秀才又成根雕师
晁错碑成就了雕刻家
春花秋月--传说
《七步诗》传说
颛顼大帝
先知先觉杞县人
醉里挑灯--美食
小笼包子地道
一瓢美酒救康王
鲤鱼焙面的由来
慈禧两吃套四宝
献了一盘豆腐乳 召进皇宫当御厨
菜名报得好 慈禧赏纹银
蓑衣当火肉喷香
中国十大名鸡--桶子鸡
杜康造酒 儿子造醋
落榜书生腌酱菜
麻绳能提起豆腐
三尺大刀切面条
"汴梁三酥"有三个故事
蜂蜜糕治好了皇帝爱妃的病
锅盔因头盔而得名
种了红薯娶媳妇
孙膑感恩传绝技
康有为借酒赋诗
厨圣故里出佳肴
府衙里煮出好牛肉
豆浆皮儿制成了一道美食
天涯芳草--绝活
毛主席看咱放烟花
汴绣送普京
宋徽宗官瓷赠师师
装裱行里有个角儿
慈禧住开封 张家扬美名
彩塑人吓退劫寨匪
刘伯温是吹糖人的鼻祖
援朝抗美打镰刀
姜子牙自封仙人鸡
"社火"种类多
一次战争造就了食品模具
"起火"叫响北京城
妙手回春--行医
拨筋点穴好手艺
冯玉祥病愈赠玉石
78 杂技名家 又是名医
手摸心会祛顽疾
潘大刀行善得秘方
不过四关难出师
豫剧皇后叩头谢大恩
乡村医生挑战教科书
田家明大义 不要现大洋
当了和尚成名医
用药如用兵
自伤筋骨试新药
戎马生涯得真传
逃出曹营回乡行医
恩恩相报动天地
金匾送良医
大孝子万贯家业换药方
做了好事有好报
六十四变成四十六
请碗熬菜得绝招儿
公主有疾寻名士
玉壶光转--节庆
百姓感恩建造九旭宫
于氏家族走出官宦百余人
雹神李左车
76 岁的婚礼司仪
冇朋友说啥也不中(后记)
李中华
晁错碑成就了雕刻家
西汉景帝时期,藩王割据屯田扩军。他们各自独霸一方,形成了国中之国,严重地威胁着中央政权。景帝刘启令御史大夫晁错实施“削藩之治”,以削弱各藩王特权,巩固皇权地位。
政令一出,各藩王大怒,他们联合起来发动了“七国之乱”,景帝政权岌岌可危,他只好向七国妥协,“削藩之治”宣告失败。然而,以刘濞为首的藩王不肯罢休,他们提出“清君侧”,
要求诛杀主谋晁错。景帝无奈,忍痛下诏,将晁错斩于长安东市。
晁错死后,葬于杞县葛岗镇晁村(晁错村)。晁村的百姓敬仰这位惩治贪官、造福黎民的好官,每逢年节都要到晁错墓前祭拜,久而久之,它成了村中百姓的习俗。村中有位张姓人
氏,对晁错无限敬慕。他想,如遭天灾人祸,晁公墓碑被毁掉,后人如何瞻仰?于是,他萌发了学刻晁错碑的念头。从此,他每天到墓前临摹碑文,习练刀法,苦练数年,终将“汉御史大夫晁错公之墓”几个大字雕刻得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他又广积博学,遍临碑帖,各种笔体均能信手拈来。这位张姓人氏因仿刻“晁错碑”,成了一位远近闻名的石碑雕刻家。
张家传人张兆云(1944 年生),从小习练书法,尤善楷书。他临摹唐人钟绍京的《灵飞经》,笔意独到,颇见功力。他的草书狂放不羁,气势磅礴。有了这些扎实的基本功,他刻出的碑文,块块都是书法艺术品。他亦有厚实的绘画功底,雕刻的“八仙过海”给人云雾缭绕之感。雕刻的人物肖像更称一绝。他利用石头的本色,刻出的人物肖像明暗得当、层次分明、过度平和,十分难得。
张兆云是位农民雕刻家,他朴实无华,崇敬英雄。在焦裕禄逝世40 周年前夕,他创作了一幅焦裕禄肖像以作纪念。焦裕禄夫人徐俊雅闻知,携儿子焦跃进专程去他家看望,称赞他雕刻的焦裕禄雕像形象逼真、气质相合。这幅肖像被焦裕禄纪念馆永久收藏。如今,摆在大厅中供参观者观赏。张兆云创作的毛泽东、周恩来、江泽民等伟人的肖像被收入画册。几十年来,他雕刻的作品达1000 多件,受到广大艺术节人士的好评。
(张氏石碑雕刻技艺被评为开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