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天堂书屋随笔
《天堂书屋随笔》,为学人出版家王幅明的随笔集。本书分六辑。第一辑“似兰斯馨”,为散文诗专辑。部分文章来自《文学报?散文诗研究》的“名家印象”专栏。文章评述中国散文诗的历史及现状,以及为散文诗发展作出贡献的名家、新秀。第二辑“读书与读人”,品书,品古今文人风采。第三辑“忆与履”,是作者自传性的回忆与两岸纪游。第四辑“编者悟语”,作者30余年编辑生涯中的经验与感悟。第五辑“与电影相遇”,是一组言简意赅的影评。第六辑“答友人问”,有关散文诗与书法的专访。附录收入多篇评介作者经历的文字及作者出版生涯及文学、书法活动年表。百余幅珍贵图片,包括作者多幅书法作品,成为全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丰富了书的历史感和信息量。
《天堂书屋随笔》,为散文诗作家及评论家、出版家、书法家王幅明的随笔集,书中收录了《散文诗,在寂寞中绽放》、《永不消逝的“叶笛”》、《柯蓝与中国散文诗运动》、《散文诗坛常青树》、《耕耘者,开拓者,播种者》、《草原与都市的歌手》、《苍茫大海一漂瓶》、《膳墨如金的女诗人》、《艾青与散文诗》等作品。
王幅明先生是我尊敬的长者,我对他的尊敬起初缘于父辈的情谊,他由于长期担任编辑、主编、社长,便经常在各种与文学有关的场所能够与之相见,却从未深谈,倒应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古语,而读了这部约我作序的“大部头”之后,我对他的尊敬更深一层,好像是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长谈,孤陋寡闻的我,刚刚从他自己的书中得知他的书屋之名,敢用“天堂”二字,是我难以想象的,但又在意料之中,想想:一个爱书嗜书如命的人,每天从编书做书的场所回来,到了家中仍辗转于两间书屋万卷书册之间,开始读书著书,这种日子,对于爱读书的人,不是天堂又是什么呢? 这个世上,因有太多的选择,所以即便是选择了的人,其心也会有太多的分裂,比如,做书的人,不一定爱书,爱书的人,不一定爱读书,而爱读书的人,不一定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也许我说的有点曲折,但深想一想,是这么回事。这个世上,真正的读书人是不多的,我指的是将书作为个人生命一生伴侣的人,是将书作为真诚对话的朋友的人,是将书看作是精神成长的导师的人,而同时,又是将书看作教一己辨善恶黑白而成为一个有爱憎心的人。这个读书人,可遇而不可求。正如书之问世,难道它不渴求一个真正知晓它全部精髓的知音?人说,书,亦师亦友。书也是人,书之于人,当然同理同心。
《天堂书屋随笔》这部书中的《读书人的盛宴》,是为自1995年设立的“世界读书日”所写,巧合的是王幅明的儿子的生日也是4月23日,这篇文章虽然短小,却以一个读书人的角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如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出生,而1616年同天,塞万提斯去世;如以2005年与1999年相比,中国国民阅读率下降11.7%;如电子三屏(手机、电脑、电视)对于纸质书籍的读者分流;更精要的是,作者竟考证出了1200年4月23日,朱熹逝世,而1794年同月同日,魏源出生。我想,如若不是一个爱读书爱历史的读书人,是无法将笔触伸向如此远的中西历史的。 王幅明先生之读史,当然有对于司马迁的尊崇,他的《(史记):前无古人,后唤来者》可以自证;而我更感念于他读史的方法,以《千年春蚕丝未尽》为例,他写李商隐,是以一个21世纪的读书人的身份,走进以李商隐墓园为中心开辟的纪念公园,他追溯李商隐之从河南沁阳迁至郑州荥阳的经历,试图于诗文中求迹一位诗人的心律,而接续中原先贤文化的血脉。其中,作为中原后人,王幅明先生对李商隐的解读也是独特的,他说, “过去的历史学家和李诗评论家中,有不少人认为李商隐是牛党或是李党。其实,李商隐决无意参加任何一党。他是一个具有嶙峋风骨、从来不肯屈身辱志的人,因此他不屑于攀附任何政治集团。也正因为他能超越于党争之外,所以他的政治态度比较公正,政治诗的观点也确乎超出于集团私利之争。他比较能放眼四顾,为日薄西山的唐帝国而忧愁,为长安西郊农村的‘十室无一存’而愤切”。 这种观点,一方面源于王幅明先生对于李商隐才华的深爱,同时也源于对于一位历史中人的认真求证而不人云亦云的态度。这种态度亦表现在对于诗人的《锦瑟》诗之解读:“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自宋至今,情诗说,咏瑟说,悼亡说,自伤说,诗序说,陈情令狐说,情场忏悔说,党争寄托说,无可解说,内心体验同构说,言说纷繁,各有其理。连王渔洋也曾感叹“一篇锦瑟解人难”作为李商隐绝笔诗之一,作为义山诗的压卷之作,王幅明先生采取的是严谨的言说态度,他不给出一己一定的解释,不给出解释正是由于有多种解说的可能性,这是诗的丰富与多义造就的,同时也是对诗人一生遭际与情怀的深切敬重。 又譬如《五百年来无此君》,对于书家王铎,王幅明先生采用的仍是走读的方式,王铎,身为明清二臣,颇受史家争议,但其书法却深得同是书法家的作者喜爱,作者一路奔赴其故里,寻拜其故居,在孟津,在会盟镇,在再芝园,行走同时也留下其思索的印迹,他的思索,不切断历史,却有自我独见,他写道:“影响了中国政治生活达2000年之久的儒家行为规范,不再是人们评价历史人物的唯一尺度。皇帝的诏书,不再是评价王铎的唯一定论。”由此出发,他深入到这位书家生活的最具体地点,开始了他所独有的一节历史的勘探,孟津,我十多年前走读黄河时去过,确如作者所言,“孟津”二字因夏禹治水,自三门峡至此建立第一个渡口而得名。“孟”在古语中意指第一,“津”为渡口。“这个渡口到今天已销声匿迹。一个巨大的水利工程取代了它。它的上游不远处,在一个名为‘小浪底’的地方,建起了一座令世人瞩目的大坝,截住了滔滔奔流的黄河水。会盟镇称得上是一个历史名镇,历史上曾是孟津的县城。相传武王伐纣时在这里与各路诸侯会盟和渡河,故有此名。从郑州去小浪底观光,必经会盟镇。”王铎故居,由于历史变迁和战争纷扰,大多房屋已毁于战火。少数保存下来的房子,做过人民公社的办公大院。用作公社会议室的一间,是王家的宗祖祠堂,四周墙壁上镶嵌着90块王铎手书的汉白玉碑刻——这便是书法界熟知的“拟山园”碑帖。正因为它作为公社会议室的独特地位,“文化大革命”才免遭破坏,得以保存。作者从实地田野考察出发,而不仅从书家角度,亦从“孟津诗派”角度勘察王铎才华,将一个生于1592年(明神宗万历二十年)的有着文化传统的农民的后代形象,细腻地勾画了出来。说实话,我是非常认同这样的写法的,人文地理,人因地而实,地因人而活,作者的这种实地对话的功夫,是一种对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文化的传承,同时,也呈现出一种在空间中定位时间而与历史对话的田野方法。这篇文字中,作者引用书家马世晓评论王铎的句子: “天马行空,惯从万汇收元气;玄机运理,自能一心穷大观。”而这个评价,用于王幅明先生自己的写作方法的评价,亦未尝不可。 由于王幅明先生长期而深入地致力于中国散文诗的研究,其书中对于中国散文诗家或中国作家的重要散文诗作品都有专论,如对于鲁迅《野草》,对于艾青、柯蓝、郭风、耿林莽、李耕、许淇、彭燕郊、王尔碑等,不一例举。值得关注的是他的《寂寞而又美丽的九十年》一文,此文是为(《中国散文诗90年(1918~2007)》一书作序的文章,然可以视作一篇对20世纪至21世纪近百年散文诗生成与发展的研究论文来读。全文回顾了1918年1月《新青年》第四卷第l期发表的沈尹默的《月夜》《鸽子》《人力车夫》,视之为最早的散文诗,而对1919年鲁迅先生以“神飞”笔名发表的《自言自语》《寸铁》《火的冰》《古城》等也做了梳理,直至1924年鲁迅写作的《野草》在1927年由北新书局出版,被视之为散文诗的杰出代表,文体上的自觉与独创,在对其中的《秋夜》《过客》《墓碑文》《这样的战士》的分析中,可见功底。 此后是20年代、30年代、50年代,直到新时期。他的分析视野还涉及台湾、香港等地作家的散文诗作品,可以看作是对近百年散文诗体裁的这个“混血儿”的梳理探究,其中不乏研判之新见。王幅明先生对散文诗可谓情有独钟,在他的多篇文章中,他都积极呼吁散文诗应该纳入国家级文学大奖,散文诗的发展历史与成就,便可成为例证。这种经年的呼吁真诚而热忱,也的确得到了回应,国家级文学大奖鲁迅文学奖已将散文诗纳入评奖范畴,并给予了极大的重视。 在王幅明先生的编、读、写组成的生活里,这样的“力荐”实例是很多的,譬如他任河南文艺出版社社长期间,便慧眼视英雄地出版了孙皓晖先生的力作《大秦帝国》,这部作品之于中华文明的见地以及作为文学作品的文化贡献,或可随日月之增而渐渐呈现,而起初的“识英雄者”,则应为我们所牢记。作为《大秦帝国》的出版人,与之相关的评论他本人就写有三篇之多,如《感受大秦之魂》等,悉数选人此书。他视这部大书的出版,为中国出版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究其原因,在于他对这部著作非同一般的认识,正如其文中所写,“中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文明统一体。这是大秦留给中华民族的最宝贵的精神遗产”。而孙皓晖写秦,在这一点上两位读书人的共鸣与默契,值得研读。王幅明还在文章里引用了国学大师钱穆的重要观点,“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定。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他以为,此四事,牢牢构建了中国文明之根。那么,对于这部中华文明之根的寻探之作,出版者的热情是可以想见的。因为它深深植根于读书人的认知。2008年,河南文艺出版社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获省级及省级以上奖共计20余项,其中省“五个一工程”图书奖13项,省优秀图书奖5项,全国畅销书奖3项,中国最美的书1项,版权输出2项。 这样骄人的成绩单并不是偶然的。王幅明先生的心思不在功名功利,所以他能做出读书人本应做出的事,这些事,在他,也是本性而为,有着率真的取向,正如他的《天堂》一文中讲,“腾格尔有一首颇为流行的歌,名为‘天堂’。那是蒙古族歌手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也许,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天堂。你若问我,你的天堂是什么,不怕你笑话,奢望不高,只是一问宽畅的书房”。 王幅明先生的“天堂”从几个书箱开始,到书柜,再到书房,再到两间书房,他的购书也从几百册至万册之多,这个读书人,无论是在柏林还是在台湾,无论是在都市还是在小城,大小书店都留下了他读书选书的身影。作为一位写作者,我也经年留恋于各个城市的书店,去年在冰岛,跑到拉克斯内斯故居,我一口气买了他的译为英文的许多作品,揣着一包书,冒着蒙蒙秋雨走在四围是山、人迹寂寥的雷克雅未克城郊,那时心里就像揣着一座暖暖的火山一样。所以,我理解王幅明先生的心情。是呵,夫复何求,读书人的答案,恰恰是最简单的,但是为了这个“天堂”的造就,又有多少的读书人编书人在用生命做着“最不简单”的工作!王幅明先生已从社长职务卸任,他真正地回归到了自己读书的“天堂”,在其《出版人与读书》一文中,他仍然念叨后来者,“作为出版人,梦寐以求的事情,莫过于一生出一部或多部,能够被读者争相阅读的,能够帮助、提升、照亮他们的好书。这是出版人的天职和追求”。他也深知,“谈何容易?可能一部有价值的书稿被你轻而易举地一退了之。或者,你与作者的见解根本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他不屑于让你做他的责编。原因何在?你读书太少,不知道此一领域的代表作有哪些。书稿有无价值和已经达到的高度,你没有能力作出判断”。所以, “要想完成在出版领域的文化担当,读书是无法逃避的基本功。出版人比任何人都更加需要读书”。这是他的职责所在,而我在欣赏他恪守职责的同时,更为热爱的是这样的句子,“有人说,有一种人,读书对他们像空气一样重要,而我们便是这种人中的一群”。 我想,这种空气,是清新的,凛冽的,温煦的,也是我们每天不可或缺的。与王幅明先生一样,我庆幸,我属于这个被称为读书人的群体中的一个。 2014年4月7日 北京
王幅明,1949年10月生,河南唐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外散文诗学会副主席,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期刊协会理事。河南省十佳出版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前任河南文艺出版社社长。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已出版散文诗集、散文诗理论及散文集等9种。其中,《中外著名散文诗欣赏》获河南省优秀社科成果奖,为中国散文诗第一部鉴赏著作;散文诗集《男人的心跳》获河南省优秀图书奖,河南省首届五四文学奖金奖;《美丽的混血儿》为中国散文诗有影响的理论著作之一,书中的观点被评论家多次引用。主编《新世纪青年必读》,获共青团中央及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序:天堂里的读书人
第一辑 似兰斯馨 寂寞而又美丽的九十年 在河南散文诗的长廊里漫步 散文诗属于当代,更属于未来 散文诗,在寂寞中绽放 永不消逝的“叶笛” 柯蓝与中国散文诗运动 散文诗坛常青树 耕耘者,开拓者,播种者 草原与都市的歌手 苍茫大海一漂瓶 膳墨如金的女诗人 艾青与散文诗 从《劝告》到《太阳瀑布》 混血儿是美丽的 ——兼谈香港散文诗 “草根”走进主旋律 智者的箴言 ——序冯向东散文诗集《灵魂独语》 血性与自由的生命之舞 ——序王志清《散文诗美学》 黄土地里长出的散文诗 ——序李需《拐个弯是村庄》 淘金者,发现与采冶 ——序徐澄泉散文诗集《一地黄金》 似兰斯馨 ——读邱春兰诗集《似与不似》 玫瑰花上的九颗露珠 ——序《周口散文诗九家》 中原沃土滋养散文诗 散文诗,仍被国家奖遗忘 播撒花种的园丁 向散文诗致敬 硕果飘香的精神家园 ——纪念香港散文诗学会成立15周年 第二辑 读书与读人 读书人的盛宴 ——写在世界读书日 仓颉,汉字书法始祖 《史记》:前无古人,后唤来者 千年春蚕丝未尽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谈李煜词的艺术特色 五百年来无此君 学者书家印人周亮工 风流才子袁克文 周海婴的胸襟 沉醉于画“土画”的年轻人 在深海里追寻 “中国漫画史应该由中国人写” ——漫画家毕克官如是说 迷人的范曾 别具特色的诗画选集 ——喜读《范曾吟草》 杂文与诗的联姻 ——读王怀让杂文集《今夕是何年》 她走上艺术的不归路 开风更待面壁人 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温馨与爱 《东方艳后》颠覆以往文学图像 《找党》:一部催人向上的书 以读故事的方式亲近开封 独辟蹊径视野开阔 ——读周俊杰《书法美学论稿》 抒写世间真境界 ——王澄诗词集《棚下曲》品赏 猛士伟业仁者德行 ——记道友王猛仁 梦回大唐 ——读《墨韵诗声王猛仁诗歌》 中原诗人最风流 守望古风 奇书《任是无情也动人》 梦牵魂绕大峡谷 重新认识和思考那段历史 谁言寸草心 ——读袁家安传记文学《母亲》 童心是金 ——读王杰散文集《寻回散落的金子》 美书论 文学与书法 与楚文字结缘 第三辑 忆与履 想家 天堂 发现自己 感谢生活 留住逝去的岁月 在世界最高寺院凝视珠峰 夜过羊卓雍湖 南阳自古多名士 1990年秋,韶山 感受梁祝 误当土家族“女婿” 交通文明的联想 翰园奇观 被误解的昙花 散文诗与九寨沟结缘 于面而来君子之风 商城访碑 传记文学两岸情 ——访台纪行之一 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 ——访台纪行之二 学者风骨自由魂 ——访台纪行之三 东森,独步台湾荧屏 ——访台纪行之四 聆听李敖 ——访台纪行之五 东西文化一通才 ——访台纪行之六 素书楼内音容在 ——访台纪行之七 联经:台湾人文出版重镇 ——访台纪行之八 两岸人共同的文化乡愁 ——访台纪行之九 在台湾逛书店 ——访台纪行之十 第四辑 编者悟语 以其清清使人昭昭 ——由高考作文所想到的 青年期刊的“雅”与“俗” 精心办好杂志的专号 桥 永远年轻 “美”的历程 报告文学琐谈 小报告文学谈片 走出困境 描绘时代的群像 ——序马新朝小报告文学集《河魂》 应运而生长盛不衰 ——回忆《流行歌曲》创刊 带你进入音乐殿堂的向导 ——序周宝玲《音乐知识问答》 21世纪人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来不及了 春天在望 到红色圣地汲取智慧 重新开始 评论家的使命 感受大秦之魂 心态决定成败 沟通,成功的润滑剂 做称职的职业出版人 饮水思源江山永固 ——纪念秦统一中国文明2250年 历史是可以改写的 创造新的十年 出版人与读书 横看成岭侧成峰 ——“格言新说”的启示 人生紧要处的几步 一部别具特色的编辑 学专著 ——序许华伟《(大秦帝国)编辑 手记》 《名人传记》二十载 访问美国出版业 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 中俄文化交流的盛会 第五辑 与电影相遇 怅然若失的脚步声由远而近 ——《罗马假日》的艺术魅力 民族生存伟力的缩影 ——评电影《老井》 荒诞中裂变出哲理 ——谈电影《黑炮事件》 调侃与困惑 ——评影片《顽主》 一曲委婉缠绵的爱情悲歌 ——看电影《秋天里的春天》 姊妹坡,人生的坡 ——观日本影片《姊妹坡》 磨坊里的人生悲剧 ——电影《大磨坊》观后 “娶亲”中的忧患意识 ——谈《湘女萧萧》的结尾 《炫舞天鹅》:靠真情与执着感动观众 第六辑 答友人问 我为什么选择散文诗 ——访王幅明 美丽混血儿的成长历程 散文诗,在寂寞中坚持高雅 ——王幅明访谈录 书法首先应具有审美功能 ——访河南文艺出版社社长王幅明 附录 我读《河,是时间的故乡》 在王幅明新浪博客留言 捧起王幅明的大书 王幅明和他的杂志社 文化大省里的文化记录者 ——访河南文艺出版社社长王幅明 引人感悟型:纵然寂寞也美丽 ——2007“新书发布会的十大类型”之一 和谐立社品牌兴社 王幅明:专业与品牌并举 王幅明出版生涯及文学、书法活动年表(1978—2013) 后记
除去国无宁日、连年征战、社会混乱的环境因素,理论上的滞后也是散文诗“低落”的不容忽视的原因。20年代初,西谛、滕固、郭沫若等人的文章应该说已为散文诗作了正名,但这样的理论并未深人人心,也未能联系当时的作品给予剖析和指导,加之复古派和格律派的鼓吹,无形中对散文诗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自白话新诗和散文诗诞生之后,复古派的攻击就没有停止过,他们坚决不赞成诗歌废韵,坚持“无韵不成诗’’的信条。郑振铎主持的《文学旬刊》关于散文诗的讨论,实质上是文学研究会同人对复古派的一场论战。郑振铎指出,诗的要素是由情绪、想象、思想、形式四个方面构成的,“诗之所以为诗,与形式的韵毫无关系”(《论散文诗》)。王平陵也认为:“由韵文诗而进为散文诗,是诗体的解放,也就是诗学的进化,在中国墟墓似的文学界,正是很可喜的一回事。”(《读了<论散文诗>以后》)他们的论述是对复古派的有力批驳。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新月诗派,其核心人物徐志摩也写过很好的散文诗,也是散文诗的支持者,但在20年代后期,该诗派的格律派占了上风,散文诗成了他们攻击的重要对象。朱湘的言论是典型的一例。他说:“节奏是散文诗的灵魂,我们中国的文字既没有多音字、读音的抑扬、文法的变化以创造节奏,便势不得不求救于双声叠韵同字句段落的排比;双声叠韵同字句段落的排比这两种工具的可能性是极有限的,偶尔作几回,未尝没有一点新鲜的色彩,但是一作多了,单调的毛病也就随之出现了。”(《评徐君志摩的诗》,1937年,载《中书集》)他断言散文诗在中国文学里最多是个附庸。他的论断是武断的,怀有偏见的。鉴于朱湘是一位有影响的诗人,他的评论在当时产生了明显的负面效果。加之当时一些新诗、散文诗作者确有肤浅和粗制滥造之作存在,客观上给他的谬论提供了口实。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前期,格律诗曾是诗坛的主要趋向。而早年曾写出成功散文诗作品《毒药》《婴儿》《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势的徐志摩,也从此息鼓,改写新格律体。过分地格律化,导致了新诗的形式主义倾向。也有新月派诗人对此不满而冲出藩篱的,于赓虞便是其中一位。于赓虞坚持散文诗创作,先后出版风格迥异的《魔鬼的舞蹈》和《孤灵》两部散文诗集。他对散文诗的见解包含在诗集《世纪的脸》的序言中,是中国散文诗早期的一份重要理论文献。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血与火的年代。中国人民投身于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中。肩负历史使命的散文诗作家没有停止创作。虽然环境恶劣,他们还是留下了深深打上时代烙印的一批散文诗佳作。代表作有丽尼的《黄昏之献》《鹰之歌》,何其芳的《画梦录》,王统照的《青纱帐》,陆蠡的《海星》,田一文的《向天野》《跫音》,方敬的《雨景》,陈敬容的《星雨集》,刘北汜的《曙前》,莫洛的《生命树》,唐瞍的《落帆集》,彭燕郊的《浪子》等。 但是,与20年代比,作为一种文体的发展,它的确进入了低落期。纯粹意义上的散文诗集很少,大多是散文小品与散文诗的合集坪论几乎是空白。 新中国成立,万木复苏,全国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沉寂了多年的散文诗也开始复苏。受“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政策的感召,一批作家开始用散文诗的形式反映新生活,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喜爱,影响最大的是柯蓝的《早霞短笛》和郭风的《叶笛集》。 和40年代散文诗的抨击黑暗向往光明的主题明显不同,50年代散文诗的基调是明朗的,充满着对新生活的歌颂。虽然都是笛声,吹奏者的审美趣味不同,带给人的审美感受也迥然有别。柯蓝的笛声刚健清新,有一种阳刚之美,给人以启迪和陶冶;郭风的笛声悠长而飘逸,有阴柔之美的精魂,让人尽享大自然的温馨。《早霞短笛》在两年内重印3次,《叶笛集》于1962年修订重版,其中《叶笛》一章选入一些大专院校的补充教材,这些都可说明它们存当时形成的影响。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