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新编(修订版)》的特色如下:
(1)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尤其是“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中“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 “中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具体要求编写本教材。
(2)依据《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的《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和初级中学、普通高级中学教师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的《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的考试标准,以及《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大纲(试行)》编写本教材。
(3)围绕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等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编写本教材。教材增加了案例教学、模拟教学、教育见习等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以增加学生学习教育学的兴趣、提高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师德修养、训练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从而发挥教育学在培养造就高素质中小学专业化教师中的积极作用。
(4)围绕塑造学生的“职业理念”、形成学生良好的“职业规范”的培养目标编写本教材。
我们力求编写一本能体现当代教育发展要求的、符合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简明的、易操作的、适应性广的教育学教材。
《教育学新编(修订版)》不仅适用于我校教师教育所有专业的学生,也可以推介到兄弟院校;同时对在职的中小学幼儿教师、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人员,有较好的适用性,我们相信教材的出版发行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教育学一直是教师教育的必修课程和核心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素养、能力素养以及执教的行为方式。因而它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是必不可少的。教材是教育学课程的重要载体,编写一本体系完整、内容创新、深受师生喜爱的教材,是达成课程目标、完成教师教育任务的重要基础。
教育学是我院的精品课程,经过三年建设已取得初步的成果。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教学能力、教学质量、科研素养不断提高。经过几年的探索,对教材编写有了较多的思考,明确了编写的目的和思路,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为我们编写教材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本书的特色如下:
(1)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尤其是“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中“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 “中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具体要求编写本教材。
(2)依据《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的《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和初级中学、普通高级中学教师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的《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的考试标准,以及《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大纲(试行)》编写本教材。
(3)围绕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等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编写本教材。教材增加了案例教学、模拟教学、教育见习等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以增加学生学习教育学的兴趣、提高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师德修养、训练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从而发挥教育学在培养造就高素质中小学专业化教师中的积极作用。
(4)围绕塑造学生的“职业理念”、形成学生良好的“职业规范”的培养目标编写本教材。
我们力求编写一本能体现当代教育发展要求的、符合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简明的、易操作的、适应性广的教育学教材。
本书不仅适用于我校教师教育所有专业的学生,也可以推介到兄弟院校;同时对在职的中小学幼儿教师、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人员,有较好的适用性,我们相信教材的出版发行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本书的编写与出版,得到了凯里学院领导和教育科学学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许多研究者的成果,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的编辑黄淑文同志,就本书的体例、内容等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并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对此,谨致以诚挚的感谢。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概述
第二节 教育学概述
第二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认识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三章 教育功能
第一节 教育与个体发展
第二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四章 教育制度与法规
第一节 教育制度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立法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教师
第二节 学生
第三节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第六章 课程理论
第一节 课程的含义及类型
第二节 课程的基本表现形式
第三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七章 教学理论(上)
第一节 教学的概述
第二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第八章 教学理论(下)
第一节 教学的组织形式与基本环节
第二节 教学设计
第三节 课堂教学艺术
第四节 教学评价
第九章 德育与班级管理
第一节 德育
第二节 班级管理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
第十章 教育研究方法
第一节 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第三节 教育研究的基本类型
第四节 教育研究资料收集的基本方法
参考文献
《教育学新编(修订版)》:
(四)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趋势现代学制在形成后的近百年来,不论从纵向学校系统,还是从横向学校阶段来分析,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制在向分支制和单轨制方向发展
直到20世纪初,西欧双轨学制,一轨只有小学,一轨则只有中学和大学。几十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的上延及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的实施,双轨学制从小学开始向上逐步并轨。
20世纪初,初等教育是专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那时,社会中上层人士的子女在家庭中或在中学预备班里接受初等教育。经过两次世界大战,通过劳动人民及其政党、进步人士的努力和争取,德、法、英等国终于先后实行了统一的初等教育,初等教育终于并轨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各国普及教育逐步延长到了十年左右,已到了中学的第一阶段。过去,欧洲的中学本来是不分段的。同是接受义务教育,学生有的在高学术水平的完全中学的第一阶段进行,有的则在新发展起来的低学术水平的初级中学里进行,机会很不均等。于是,英、法、德等国采用了综合中学的形式把初中的两轨并在一起。英国发展最快,20世纪80年代初,综合中学的学生数已超过学生总数的90%。这样,西欧双轨学制事实上已变成分支型学制,即小学、初中单轨.其后多轨。英国的高中也通过综合中学实行并轨。英国的综合中学不但为实行双轨学制国家的初中并轨做出了贡献,而且还为其他国家高中的并轨积累了经验。要实行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教育普及到哪一级学校,双轨并轨就必然要实行到哪一级学校。要普及高中,双轨并轨就必然要并到高中阶段。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义务教育延长到哪里,双轨学制并轨就要并到哪里。事实证明,综合中学是双轨学制并轨的一种理想形式,因而综合中学化就成了现代中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2.从横向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1)重视学前教育,入学年龄提前。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的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发展尽管是多种多样的,但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智力发展的一般方式是:与17岁所达到的普遍智力水平相比较,4岁就达到50%的智力,30%智力的获得在4~8岁,最后20%的智力在8~17岁获得。他甚至认为,幼儿期被剥夺了智力刺激的儿童,将永远也达不到原来应该达到的水平。这个结论也许未必完全正确,但实践证明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英国规定3~5岁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日、美是3~6岁,法国规定从2岁开始,瑞典全日制学校理论上是6个月至7岁。到20世纪80年代,各国儿童小学入学年龄有所提前,一般都是6岁(约80个国家,如美、日、法等)、7岁(约34个国家),有的是5岁(约19个国家,如北欧国家)。
(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需要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和高学历、高素质的专门人才。逐渐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要求。美国和加拿大规定义务教育的年限为12年,即普及到高中阶段,普及率达90%以上。日本20世纪60年代为9年,70年代初为12年,入学率达99.8%。法国是9~10年。延长义务教育,一方面要考虑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考虑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