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是以全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07年5月审定通过的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主要依据,根据安徽省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进行编写的。本教材力求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以职业技能为根本,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在保证教材思想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年龄层次、文化基础及接受能力,在“必需、够用”的前提下,对生理学的内容做了适当地删减。为使基础理论服务于应用,我们将重点放在一些必需的知识上,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而对机制的分析则予以淡化,使教材深浅适度,好教易学。在内容编排上,尽量做到图文并茂,以图释文;在文字叙述上,力求语句精练,通俗易懂,重点突出,由浅入深,易学易记。
本教材供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助产等专业使用。通过本教材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各位编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辛勤付出,精心打造,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编者所在的淮南卫校、六安卫校、滁州卫校、宿州卫校、阜阳卫校也都提供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同时对本教材所引用的文献和资料的作者深表感谢!
由于科学发展和知识更新都非常迅速,而编者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某些知识内容的把握不一定十分到位,教材中难免会有疏漏甚至是错误的地方,恳请教师和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及时提出批评指正,以便改进。
食糜由胃进人十二指肠后,即开始了小肠内的消化。小肠内消化是整个消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在这里,食糜受到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以及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经过消化的营养物质大部分在小肠被吸收。食物通过小肠后,消化、吸收过程基本完成。因此,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最重要部位。
1.胰液的成分和作用
胰腺是一个混合腺,兼有外分泌和内分泌两种功能。胰液是由胰腺的外分泌部分泌的,胰液是无色的碱性液体,pH为7.8~8.4,成人每日分泌量为1~2 L。其成分除了水外,主要含有碳酸氢盐、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等。碳酸氢盐由胰腺的小导管上皮细胞分泌,各种消化酶由腺泡细胞分泌。
(1)碳酸氢盐:其主要作用是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盐酸,使肠黏膜免受强酸的侵蚀;同时也提供了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活动的最适pH环境。
(2)胰淀粉酶:胰淀粉酶可分解淀粉酶为麦芽糖。
(3)胰脂肪酶:胰脂肪酶可分解甘油三酯为脂肪酸、甘油一酯和甘油。
(4)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这两种酶都是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于胰液中的。肠液中的肠致活酶可以激活胰蛋白酶原,使之变为具有活性的胰蛋白酶。此外,胰蛋白酶本身也能使胰蛋白酶原活化。糜蛋白酶原在胰蛋白酶作用下转化为有活性的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的作用很相似,都能分解蛋白质为脲、胨和少量多肽。但当两者共同作用于蛋白质时,则可将蛋白质分解为多肽和氨基酸。
由于胰液中存在着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酶,因此是所有消化液中消化酶种类最全面、消化力最强的消化液。临床和实验均证明,当胰液分泌障碍时,即使其他消化腺的分泌都正常,食物中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以及脂溶性维生素A、D、E和K的吸收都会受到影响。
2.胆汁及其作用
胆汁由肝细胞分泌,胆汁的分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在非消化期,胆汁生成后主要流入胆囊贮存。在消化期,胆囊收缩,胆汁排人十二指肠,同时,肝细胞分泌的胆汁也可直接排入十二指肠。
胆汁是一种具有苦味的消化液,每天的分泌量约为0.8~1.0 L。肝细胞直接分泌的胆汁称肝胆汁,为金黄色,呈弱碱性(pH值约7.4);在胆囊内贮存过的胆汁称胆囊胆汁,胆囊胆汁因水和碳酸氢盐被吸收而浓缩,颜色变为深绿色且呈弱酸性(pH约6.8)。胆汁的主要成分有胆盐、胆固醇、卵磷脂、胆色素及多种无机盐等,但不含消化酶。
胆汁中虽没有消化酶,但含有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意义的胆盐。胆盐的主要作用为:①乳化脂肪,促进脂肪的消化。胆汁中的胆盐等可作为乳化剂,减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微滴,增加脂肪与胰脂肪酶的接触面积,使脂肪分解加速。②结合脂肪分解产物,促进脂肪的吸收。胆盐可与脂肪分解产物形成水溶性复合物,将不溶于水的脂肪分解产物运载到肠黏膜表面,促进脂肪的吸收。③胆汁在促进脂肪分解产物吸收的同时,也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④胆盐可直接刺激肝细胞分泌胆汁,这种作用称为胆盐的利胆作用。